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谈谈我们一个月做PPT的真实收入 ·  10 小时前  
跟我学个P  ·  清华大学的这份《DeepSeek》PPT手册 ... ·  昨天  
秋叶PPT  ·  PPT里一堆丑图,怎么排版才好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2018上半年总结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8-07-08 16:42

正文

01

有什么事,是你以前觉得正确,现在却开始怀疑的?

「努力」算是一个吧。

这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感动的词。

比如加班到深夜,发一条朋友圈,留言是他人关切的问候,窗外是零星的灯火,发状态的人瞬间感慨岁月漫长,人生不易。

有朋友一针见血:如果他努力过,并做成事,我佩服;如果他只是拼了命,最后废了身子,又一事无成,我只能呵呵。

这是结果导向。

也有朋友在吐槽:他不过是白天没效率,或者方法不得当,不得不用休息时间来弥补,这值得鼓励吗?

这是起因导向。

但不管是哪个角度,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点:纯粹宣扬付出的过程,而不从拉长为时间维度的判断,那这只是自欺欺人。


02

老哥是程序员,聊天话题总是离不开各种新技术。

他的观点很清晰:未来大多数工作,都会被前沿科技所替代。

后续的对话涉及太多不懂的知识点,听得云里雾里。

但有一点是清晰的: 如果有意识地去了解新技术,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而要找到这些方法,必须明确自己的痛点,也就是发现问题。

带着这样的思路,重新来看自己的一些场景,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比如用手机修图。

调节亮度、对比度、冷暖色调,单张还好,多了就吃不消。


而 VSCO 则有个功能,叫做「复制编辑」,即将某张图片的操作,直接作用于其他照片。

↑ VSCO


几秒时间,大功告成。

又比如搜集数据。

传统的方法是发出表格,搜集回来,再整合到一起,最后做数据分析。


但若通过「石墨」或「金数据」这样的 App(也有小程序),则能减少自己和他人的时间。


↑ 石墨


再比如发布通知。

以往是发一条信息,然后让大家回复「收到」。还有一个方法是顺道发个红包,收到即证明看到,大家也乐于如此互动。


这些工具都能轻易获取,只是没意识。没意识的原因是因为忙,而忙的结果是依旧忙。


03

当然,另一个导致过度「努力」的原因,来自于:沟通不畅。

有个朋友在知识星球里分享了他领导的话: 遇到问题先想好三个解决方案再敲门!

说白了,就是让他人做选择题,而非开放式的问答题。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技巧。

在表达方案时,逻辑也很重要。有人喜欢用电影的逻辑来沟通,前因后果一一陈述,似乎这才尽到告知义务。

但这只是他以为的处世观。

真实场景是,他人只想知道:这事与我何关?需要我做什么?并简单说明背景情况。

人嘛,自私是必然,所做之事无外乎是为了时间、金钱、荣誉或感情。

沟通也是连续性的行为。

有人默默做事,希望最后来一个惊喜,让他人刮目相看。这背后的风险有两个:

第一,领导的思路可能在变,如果没有及时跟进,很多努力都是无用功,最后甚至可能让惊喜变成惊吓;

第二,很多努力有捷径,可能自己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的资料,领导一个转发就能获得,没有及时沟通自己的困扰,他人也就没必要主动提供。

你看,都是不经意的细节,却是不得不修炼的功夫。


04

很佩服一个同事,我们称呼她为蓉蓉姐。

她有个习惯,就是如果预计到接下来要做什么,就会提前做准备。

比如要写一份专题,那么在项目开始前,就着手积累相关的素材。等到任务真的开始,便能快速上手。

同样的情况,自己也有受益。比如在读书时候积累了大量 PPT 的素材,工作后美化这一块便不是障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