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良仓
良仓 - 随身的生活美学指南。良仓每天解读世界最新鲜资讯;一键购买全球有趣有品的生活产品;达人分享的心水之物更会让你灵感爆棚。 官网:www.iliangcang.com APP/微信/微博:良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亚瑟士,实力被低估了 ·  昨天  
物道  ·  一日道|人生在禄 ·  昨天  
无时尚中文网  ·  英国经典皮具品牌Mulberry决定战略放弃 ... ·  3 天前  
手艺门  ·  今年流行的紫色,太时髦了! ·  2 天前  
手艺门  ·  今年流行的紫色,太时髦了! ·  2 天前  
物道  ·  初六,立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良仓

设计了世界最好玩的垃圾厂,他说建筑可以改变世界

良仓  · 公众号  · 时尚  · 2019-10-14 09:06

正文



谁会没事去垃圾厂玩?怕不是有病吧。不过,在哥本哈根,就该去垃圾厂玩啊。





世界最欢乐的垃圾厂



越是那些听起来怪异的想法,一旦变成现实,给人的惊喜就越不一般。丹麦建筑师 Bjarke Ingels 和他的 BIG 建筑事务所经常这么干,从来不怕你觉得他想法奇怪。




2011年哥本哈根有一场设计竞赛,要求设计一座垃圾发电厂。想着哥本哈根没有山,但有雪,而在丹麦他们又喜欢滑雪,总要开车几个小时去蹭瑞典的雪山。于是,BIG 提出了一个一听以为是小学生想出来的解决方案——在堆成山的垃圾上滑雪啊——务实一点的说法便是——把垃圾发电厂变成一个人造滑雪场。令他们自己感到惊讶的是,提案竟然通过了。于是,几年过去了,就在几天前,这座世界上最欢乐的垃圾厂 Copenhill 的滑雪道也终于开通了。



简单来说,它的外立面可供人攀岩,屋顶可供人徒步,斜坡可用来滑雪,当然,它还是世界上最清洁的废物能源回收厂。



发电厂内部的机器设备依高低顺序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组织布局,由此形成的室内体量制造出一个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斜屋顶,非常适合作为滑雪场使用。1500米长的不同坡度的绿道、蓝道和黑钻滑雪道,提供给新手和专业滑雪者。而由1.2米高、3.3米宽的铝制模块组成的外立面,在最长的部分设置了一个85米长的攀岩墙,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工攀岩墙。



不打算滑雪攀岩的来客也能够在这里获得丰富的体验,可以在屋顶酒吧畅饮、在哥本哈根最高的观景台饱览城市风光,或者是在由丹麦SLA景观事务所设计的、长达490米的下山步道中,体验在丛林中徒步或小跑的乐趣。同时,10,0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解决了85m高的公园中颇具挑战性的微气候问题,不仅吸收了回收厂排出的热量、清除空气中的颗粒物、最大程度减少雨水径流,同时也使生物多样化的景观焕然一新。



CopenHill 发电厂自2017 年启用,每年燃烧40 万吨垃圾,产生的电力可供应 6 万户人家,并为16 万户家庭供给暖气。而在滑雪道、燃烧垃圾供电之外,另一大亮点,便是 CopenHill 的烟囱。



发电厂的蒸汽环烟囱高124米,直径25米,烟囱先是收集废气,接着以烟圈的形式排放,发电厂每产生250公斤的二氧化碳,大烟囱就会喷出一个大烟圈,可以让人们直观地看到又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搭配特殊的照明系统,还能将烟圈照亮。“清洁技术可以展示出几乎乌托邦式的可能性。烟囱不再是污染的象征,而是一种赞美。”

 
通过这样一系列完全颠覆人们认知、富有娱乐精神的想法,BIG 将垃圾焚烧厂变成了一个可以乐在其中而非避之不及的存在,将现代城市生活的阴暗面变成了一个欢乐、有趣、环保的新符号。



这也是一直以来 BIG 贯彻的建筑理念:用建筑解决社会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环保问题是 BIG 尤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保问题的手段,似乎已经蒙上了某种清教徒式的色彩,显得可持续发展式的生活比正常生活少了一些乐趣。BIG 反对这种想法,他们提出了“享乐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即生态与经济并不是对立的两端,可持续的生活不是痛苦的、匮乏的,而是快乐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实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我而言,CopenHill 是最完美的例子,向世人展现建筑可以改变世界。”Bjarke Ingels 说。




最早的 BIG 印象



BIG(Bjarke Ingels Group)这几年曝光率是相当大了,这家2005年由 Bjarke Ingels 组建的事务所,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已经在建筑领域有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9年前,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那估计是第一次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大型大规模建筑实验。当时场内最火的几个馆,一个是带了6万颗种子的“蒲公英”英国馆,一个是能骑自行车上屋顶有小美人鱼的丹麦馆。两座馆的建筑师分别是 Thomas Heatherwick 和 BIG,当时几乎都算是刚出道,如今双方都已是建筑界最响亮的声音。



相较 Thomas Heatherwick 是以精致的脑洞而让人羡慕,BIG 从一开始就是喧闹的、高调的、幽默的、有媒体意识的,你不会觉得他脑洞有太大,但回回都能卡在点上,也因此而被追捧。



2010 年的丹麦馆,BIG 几乎是一本正经地打包了一小包哥本哈根生活方式到了上海,至今都让人回味无穷。用北欧干净的白色建了一座环形建筑;将中国人的童年印象——丹麦的国宝小美人鱼——从哥本哈根运到了上海;同为港口城市,顺带地他们还从哥本哈根港口运了1000 立方米世界最干净的海水过来给人们体验;1500 辆从哥本哈根打包来的自行车,代表着两座城市在某一个时间段都曾专注过的环保出行方式,游客能骑着它们直接上到建筑的屋顶。



在那个公共建筑还没那么讲究互动的年代,他们已经在最大程度地制造话题,提供互动的可能,不管是同媒体还是同民众,在那个“可持续设计”还充其量只是个意思模糊的词汇时,他们已经在提出他们自己独特的认知,要“享乐主义的可持续”,希望把可持续转变成一个年轻、有活力和平等的概念,可以说是相当前卫了。




BIG 的哥本哈根



丹麦馆让我们很多人认识了 BIG,而让 BIG 有机会来建丹麦馆,以及为他们的影响力造势的,是他们在哥本哈根的一些哥本哈根独属的尝试。



在哥本哈根,如果你没有别的安排,不妨去逛一逛 BIG 在这座城市的建筑,你不会觉得它们太酷,也不会觉得它们脑洞大到太难补,但是那种里里外外所能感受到的乐观,那种温和的新鲜感,适宜的幽默感,会让你对生活都有所改观。



哥本哈根真的是超级平的港口城市,自行车环保,没有山,想要山从来都是自己造。做为地处北欧北极圈边缘的城市,阳光是正经的奢侈品。而刚好丹麦又是乐高的出生地,所以所有这些都不是问题,从小的玩具给这个国家的人们灌输的理念就是,自己的理想之地,自己造啊,乐高就能拼出来嘛。



所以在 BIG 的哥本哈根建筑中,阳光、山、乐高一样的模块复制、运动、环保从来都是关键的元素。认真了解他们的建筑,你会发现,比起那些看起来形式未来的所谓未来主义建筑,他们用乐高的方式搭出来的建筑更是实质上的未来主义。



最想拥有的公寓
The Mountain
Ørestads Boulevard 55



2007年,Bjarke Ingels 住在他自己设计的一栋楼里,同一个开发商随后又买下了他这座楼前面的那块地,想要建一个住宅楼加一个停车场,仍旧请了 BIG 来设计。


一个住宅楼加一个停车场那多没劲啊,还会挡住他家的阳光和视线,于是 BIG 将住宅楼放倒铺开,平铺在了一个阶梯式的山一般的停车场上。


这样,80套公寓,每一家都能拥有充足的阳光和在城市中足够满足的户外花园,以及不被阻挡的视线,为此还特地从瑞典找来了一架斜着跑的电梯,比爬山省力。



既然长得像山,那不如让它更像,停车场部分刚好需要通风换气系统,BIG 便请来艺术家将整个通风系统的开孔附着在一幅阿尔卑斯山的照片上,整个建筑就真的是“建在山上了”。建筑四周还有围绕一圈上下的楼梯,时不时地还能见到有居民专门前来跑步。为了想要自己的城市有座山,建筑师也够努力了。


阳台也都是一场戏
VM Husene
Ørestads Boulevard 59C



而 Bjarke Ingels 自己当时住的那座楼 VM-husene,建于2005年,是 BIG 建筑创新为居民提供最好的光线和空间的最早例证。


从谷歌地图上看,住宅的形状像一个V和一个M,是哥本哈根新区Ørestad的第一个住宅项目。



V型那栋被设计成一个阳台公寓,它的亮点在那一系列似乎在彼此对话的阳台,不像平时的阳台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他们的阳台朝向四面八方,彼此尽量错开阴影的同时,实现了最大的悬臂,看一眼就觉得叽叽喳喳热闹得不行。想象一个温暖的夏日午后,满墙的阳台上晒太阳的居民形成一个垂直的后院社区,在垂直10米半径内与不同楼层的邻居建立联系。



而锯齿形M楼确保所有的走廊在两个方向都有视野和阳光,把走廊变成了一个有吸引力的社交空间。同时它还包含了交错的公寓楼,在很多情况下,跨越了几个楼层。由于之字形、踏步、倾斜、复杂的循环和多层公寓,VM住宅225套公寓一共有超过80种独特的类型。



自行车能直接到10层楼顶
8 House
Richard Mortensens Vej



电影导演们都有各种“三部曲”,BIG 也有他们的“住宅三部曲”,2009 年的 8 House 就是第三部。位于 Ørestads 城市外沿最南部,整个大楼平面布局呈“8”字形,人们可骑车沿着露台花园从街道一直上到10楼的顶层公寓。



“8字住宅”并不同于传统的建筑体块,它把一个活跃的城市社区的所有成分叠加在水平层里,由直通十楼的连续的散步道和自行车径联系,创造了一个三维立体的城市社区,把郊区生活融入到商业和居住功能共存的城市活力中,还创造了两个独享的内部庭院。



商业功能在建筑底层,而公寓设在上部。住宅的东北角被高高抬起,又在西南角被压低,光和空气得以灌入南部庭院。公寓有良好的视野,日照和新鲜空气,而出租写字楼和街道生活相融。



这是一个三维立体社区,150个联排住宅沿整个建筑延伸,又沿街道至顶层上下盘绕。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性相遇和邻里互动等都被限制在建筑首层中,而在这里互动径直扩展到了顶层。



别人家的学生宿舍
Urban Rigger
Refshalevej



近年来,申请来丹麦上学的学生人数有了大幅度和持续的增长,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将需要额外的学生宿舍来容纳他们。很少有策略允许城市扩张,而哥本哈根的港口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这个城市标准化的集装箱系统已经被开发出来,允许集装箱通过公路、水路或航空运输,在一个复杂的网络操作系统中运往世界各地,成本非常低。标准的集装箱系统,同时也为一个非常灵活的建筑类型提供了框架,通过将9个集装箱单元堆叠成一个圆形,BIG 便创建了12个studio住宅,中间围绕着一个集中的冬季花园,作为学生们经常见面的地方。


这些住宅像船一样,也有浮力,所以可以复制到需要经济适用房但空间有限的其他港口城市。



欧洲最奇怪的广场
Superkilen
Nørrebro



建筑是为人们生活和享受而设计的,BIG 经常希望在设计过程中融入普通人。他们在哥本哈根与艺术家团体 Superflex 和德国景观建筑师团体 Topotek1 合作设计的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园 Superkilen 便是最好的例子。


Superflex 是城市再生项目的一部分,包括一个红色的广场,一个黑色的广场和一个绿色的区域,都位于绿色自行车路线上。



这个公园是为现代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有秋千、溜冰场、野餐区等,还包含有代表该地区50多个国家移民的不同元素,BIG 向附近的居民询问他们最喜欢的本国公共物品,然后,将它们批量导入设计中。



比如来自伊拉克的秋千、摩洛哥的喷泉、中国的棕榈树、英国的垃圾桶、牙买加人的录音机,芬兰人的自行车架,哈萨克人的公交站——一个比丹麦人的公交站“酷多了”的公交站。有墨西哥城的s型曲线的长椅,可以让坐在上面的两个人对视——就在一个圆形的迫使每个人都把目光从对方身上移开比利时长椅旁边。游客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了解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该地区于2012年开放,并赢得了许多国际奖项。


当然也少不了Noma
Noma 2.0
Refshalevej 96



当然,在哥本哈根,BIG 也参与了世界上最好餐厅的设计。Noma 关闭了其位于16世纪港口仓库内的14年老店,经过三年多的设计与规划,与 BIG 合作打造的新餐厅已于2018年二月正式开放。



新 Noma 位于 Christiania 社区内两个湖之间,建在一个受保护的前军事仓库的旧址上,该仓库曾被用于为丹麦皇家海军储存地雷。这里被想象为一个亲密的烹饪花园村庄,欢迎客人体验新的,将重新定义未来几年 Noma 的菜单和哲学。



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分解餐厅的各个功能,并将它们组织成一系列独立但相互连接的建筑。总共有11个空间,每个空间都是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的,使用最适合他们功能的最好的材料建造而成,它们紧密地聚集在餐厅的心脏周围,让厨师们可以感知到这一切。


餐厅体验的每一部分——到达,休息室,烧烤,葡萄酒选择和私人公司——都聚集在厨师周围。 站在中心位置可以完美的浏览到餐厅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可以让每一个客人了解到以往发生在厨房幕后的故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