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一词在互联网时代尤为流行。我们常听到的是“刷存在感”,有种故意刷的感觉。我百度下下定义,
“存在感是一种比美貌和财富更强大更恒久更幸福的力量。 每个人都在刷存在感中希望自我得到重视,感觉受到社会重视,受到广泛关注的心理。”
从定义来看,存在感是一股幸福的力量,看来每个人都需要。人们都是在寻找存在的价值,和被需要的感觉。每个人的存在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平凡的人上班打卡就是一种存在感,每个月收到工资交给老婆也是一种存在感;而那些财务自由的人寻找存在感就没这么容易了,上班、被老板肯定、多挣一些钱对他们可能都不会带来太多存在感。
因为需要存在感,已成为名太的林青霞要转型当知性女作家,纵横欧洲的富商狄娜要回亚视当主持人,赌王千金要辛辛苦苦去开二手衣店,身家超过80亿港币的阔太要去拍曾志伟导演的港片——没钱的时候,你要吃苦赚钱,有钱了之后,你仍然要吃苦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一念至此,突然有种很阿Q的感觉。
青年作家李尚龙的一篇文章《弱者才刷存在感》,他先用几位青年代表在《开讲啦》的表现说明“只有弱者,才会狼狈地刷着存在感”,随后他用一位教育部领导和中国传媒大学校长的故事证明“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
其实,存在感都需要,但关键是这个“刷”字,有故意之嫌,也就是不该你出现时,你出现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存在。也许你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就让人感觉你在刷存在感,比如别人在骄阳下赶着去上班,你在朋友圈里晒海边度假的照片,有人看了可能就感觉不舒服,认为你在刷。再比如,在群里很多人正在酣畅淋漓地讨论着一个话题,你突然转了一篇自己的文章进来,别人也会感觉你在刷存在感。所以,如果别人认为你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的存在感,那就认为你在刷,如果刷的让别人不舒服,那甚至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认识和人际关系。
其实存在感不是给别人看的,首先是自我的一种满足感和价值感,然后是他人的认可。正如写文章,发表出去,这是否叫“刷存在感”?如果到处去转,确实有可能让人感觉不舒服,这是为了博取别人对你的认可。但写文章首先是一种自我对话,是内心的表露和观点的记录与表达。所以,我写文章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当然希望别人认可我的文章,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正如有人在微信群里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观点,炫耀自己的成绩,这也是大家所认为的一种刷存在感,但是如果他的观点确实是出自于内心,是一种真实的表达,而且促进了大家多元化的思维,那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所以存在感的生成第一个层面来自于内部的自我认知,第二个层次也来自于被外部的认可,第三个层次是想被人知道。
比如我今天第二次陪儿子去练习滑冰,我第二次上场自认为滑的还不错,这是第一个层次;于是我让人拍了视频,发给我老婆,希望得到她的认可,她也认可了,这是第二个层次;我把视频发到朋友圈,希望更多人知道,这是第三个层次。
第一个二个层次来看,就已经算有存在感了,而第三个层次发到朋友圈,那就像是“刷存在感”了。而我想表达的是,其实最关键的还是第一个层次的自我认知,如果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自我赋能,可能就不需要去刷,也会获得自我满足感。
而其实我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忽视了自我认可,
自我认可的来源是来自于自我追求和自我价值观
。如果你追求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那任何一次与这个目标的接近都会让自己拥有存在感。至于是否需要去传播,那就是是否要去刷的问题了。你的价值观是成就他人,那你去帮助别人成长就是自己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