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界的角落》综述
文|沈念
周作的父母十分温柔,但他的姐姐径子却很难相处,所幸径子的女儿晴美活泼可爱。成为北条家一员的铃与大家一起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在物资短缺的战时利用一些小技巧安然度过。家务之余,铃也常常用画笔记录这个世界。然而,1945年三月,吴市被无数次空袭,铃也因此失去了非常重要的事物。
当然,许多国人会认为这是一部站在日本被害者论的立场所创作的作品,从而心生反感,对影片评价不高。笔者非常理解这种心情,但因此而否定整部电影的艺术价值是有失公允的。本作之所以被认为是动画电影中的杰作,其原因是片渊将动画矛盾的本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动画所表现的残酷性虽一见之下不如实写,比如空袭来临时天空宛如被烟火点缀、又像泼洒于画纸的水彩;铃失去的右手也并无血腥写实的描绘等。
这些桥段都有淡化甚至美化的成分,但对精神与心灵最深层的不安、恐惧与崩溃的表现可以说远超现实的直接映照。晴美与铃遭遇爆炸时,利用纯黑背景下错乱、粗旷的白色线条表现铃内心之绝望、动摇的场面即是最佳例证。正如高田勋的《辉夜姬物语》中,公主从宴会逃离,一路奔走于天地间时利用潦草、奔放的画风将公主的精神世界具像化。在这些例子中,动画从模仿现实的束缚中解脱,成为直接外化内心的手段。
另一个关于动画的悖论是,我们在看着那些本应残酷、却被淡化、美化的画面时,大凡会有两种反应:其一,被美好、梦幻的画面所麻痹,暂时忘却现实的经验;其二,反而难以摆脱对现实画面的想象,比直面现实更容易心怀恐惧。《男孩与世界》正是利用了第一种心理,在靠近结尾处插入一段实写的记录影片,大片树林在我们眼前轰然倒下。被瑰丽炫目又富含想象的画面所麻痹感知的我们,重新认知到现实的残酷,这种刺眼的疼痛极具力量。
而《在这世界的角落》则是利用了第二种心理,影片无数次提示我们这不过是动画,一切悲欢离合都不是真实。比如,铃替暗恋的水原哲画画,铃的画作撑满整个画面,我们看到她将水原也画入风景之中,这时水原忽然要走,画面却没有回到电影中的“现实世界”,而是停留在铃的画作,铃画中的水原离去了。利用画中画的手法,片渊提示观众一切都是虚幻:只要一挥画笔,晴美就能复活,铃的右手也能复原,一切都能恢复如初。然而恰恰就是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欲盖弥彰的慰藉,反而愈发刺眼地提醒我们,现实并非如此。没有死而复生,也无法失而复得。
《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作为动画电影为人称道之处在于,牢牢地扣住动画电影充满矛盾与悖论的内核、尽情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