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寻找中国创客推出“搞BP”栏目的第5篇(点击车票和口罩、内容维权和机器人复习前四篇搞BP)。我们希望通过热点事件和商业计划书相结合的呈现方式,用脑洞大开的方式发现商业领域待解决的用户需求,VC老板们看好了就用钱砸我们吧!
VC老板,你好。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北京挤早晚高峰的感觉是不是赞爆了?你有没有想过利用手里的基金,一边造福北京地铁改善国民生活,一边利用客流量赚钱?
什么?你说地铁是赔本生意?十号线里卖艺乞讨的都能月入五万,地铁赚不了钱?我才不信呢!巧了,我们这里有一份北京地铁的BP,诸位且听好!
地铁无法盈利?笑话!
北京的地铁,最不缺的就是人。
2016年北京地铁日均客流为824.7万人次,比去年增加了51.88万人次。而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1万人,这相当于每两天半,全市人民就会在北京地铁里逛一圈的节奏。
但在2014年底,涨价暴露了北京地铁入不敷出的困顿现状。2013年北京地铁运营支出为66.84亿元,实际亏损约33亿元。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几乎与盈利成正比。日均客流达到数百万人次的北京地铁却让人匪夷所思。让我们先探讨下传统的盈利模式和无法盈利的弊病。
北京地铁有两大运营者:一是北京地铁公司,二是京港地铁公司。后者是中外合资企业,目前,负责运营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14号线及16号线。前者负责运营其余线路。
2006年时京港公司入驻北京时,四号线是国内第一个PPP地铁项目。(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意为公私合营模式。)北京政府对两家企业采取了不同的补贴标准,与京港公司签订了特许协议:只能在约定的成本内享受政府财政补贴,超出成本部分由京港公司自己负担。
而有意思的是,签订了严苛条约的京港公司却一直盈利:2013年年报显示,京港地铁为港铁公司贡献的利润为2.03亿港元。而无上限补贴的北京地铁公司却成了黑洞。
和北京地铁公司年终算总账、政府根据亏损情况给予补贴的情况不同,港铁的补贴是开年就做出的计划——政府与京港公司约定的结算价格与市民支付的票务价格的差价即为补贴,结算价格会根据成本测算变化。
这样来看,在票价等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促进了京港的透明化管理;而北京地铁尽管也在各种尝试出售自己的广告资源,但成本情况并不透明的北京地铁公司仍处于钱不够伸手要的状态,在传统的票务盈利模式下,能否精打细算成为了盈利的主要焦点。
一句话:在传统模式下,为什么北京地铁亏钱?不懂得精打细算。
京港公司赢利就是因为高效管理和成本控制,在用人效率、资本运营、成本管理上有着精细的考量。政府跟京港公司的约定中有业绩考核,在PPP协议里,对京港公司所提供的服务水平、质量、安全保障要求明确。而国营地铁没有股东的压力,账本不清晰,也不用担心破产,低效、浪费是极易出现的局面。
PPP的模式则为打破地铁的国营局面和资本涌入带来了生机。窃以为,在传统的盈利模式下,应该多引入PPP模式,从根本上杜绝低效能问题。
这也为诸位资本大佬们带来了新可能,况且,北京地铁的附加价值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传统卖票的模式只是冰山一角。有意思的地方刚要开始,我们为北京地铁公司想出了一套“广开财源”的商业计划书,且听我细细道来。
多元盈利模式之打造爆款IP
放眼全世界,赚钱的就是港铁了。前40年,他们为了盈利琢磨了一个法子,就是物业+地铁。简而言之就是在要建设的地铁站沿线布局小区和繁华的商业街,让这些地方成为自然人流汇聚地,地铁的需求自然相应上升。目前,深圳也在尝试这种模式。
但显然在北京一寸地皮黄金万两之地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也不会同意。房地产属于重资产,压力大泡沫多,互联网时代大家更愿意玩儿流量和概念。我认为,北京地铁作为一个公共设施,有极强大的文化属性没有被开发。
北京的地铁有多重文化内涵。想起地铁,能想到早晚高峰、北漂等等诸多属性。但北京地铁的文化延伸其实做的很差。什么《开往春天的地铁》啊,日本动漫里唯美的新干线啊,都把地铁玩儿成了情怀。北京地铁想要利用文化背景进行商业化,第一步应该是去除传统沉闷的标签,将其转变成潮流/文艺/情怀的代名词。
还记得前段时间的地铁丢书吗?新世相利用地铁绝佳的人流量,只用1000份丢书工具包的钱,就打造了一次网络热点事件。完美实现了鸠占鹊巢。北京地铁自己就可以开发这种活动,并且不会影响到正常交通状况,还能因此被媒体打上文艺的标签,掩盖以往地铁色狼啊地铁拐卖等负面新闻。
北京集中了大量北漂青年,其中不乏单恋失恋的单身狗群体,而这些年轻无为的单身狗最集中的出行方式就是地铁。因此,地铁还可以策划“十分钟偶遇”等地铁相亲活动,成功的甚至可以打造成真人秀综艺。2011年,还有人为北京地铁手绘漫画,也在网上形成了热潮。
因为地铁人流量过多,所以想开发多元盈利模式,就要利用轻量级的爆款活动,将地铁标签迅速年轻化,打造为京城独有的文化IP,开发独有的文化属性,通过IP的方式衍生出动漫、影视剧等等,都是未来可以布局的盈利点。
互联网化运营,挖掘大数据价值
地铁还有个很重要的盈利点就是广告。现有的广告模式无非就是地铁站及沿线的大屏投放以及地铁内部的广告张贴。虽然合理利用了空间,但是并没有最大化开发地铁人群的价值。
刚刚说,北京地铁最不缺的就是人。虽然人流量大,却并没有将地铁人群互联网化,更无法实现个性化需求。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将互联网引入北京地铁,提升出行质量,同时能将广告智能匹配到个人。
互联网化是什么概念?在现如今北京地铁的APP中,只能起到基本的地图导览功能,并未与线下乘坐地铁相结合,乘客下载需求并不强烈。而想要做到互联网化,就要做到地铁乘客的全面信息记录,比如:
1、通过提供票价折扣的方式鼓励用户使用APP提前查询路线、并设置自己的乘车时间和地点;
2、可以利用NFC技术实现手机刷卡支付,不用再为地铁卡购买、充值而耽误时间,也不必担心卡片的丢失(小编保持了一年丢一张公交卡的纪录,里面的押金和余额可都是钱呀);
3、可以实现app内充值,用于支付交通费用以及实现地铁站内自动售货柜机商品的在线支付购买。
而有了乘客的乘车地点和时间,高峰期也便于后台更高效的进行人流的预判和车辆调度;可以按照不同的下车站点智能分配车厢,将同批次下车的人控制到一个车厢内,避免不必要的拥挤。从个人化信息的收集汇聚到大数据的调控,北京地铁,也可以做到人性服务!
而有了大数据,广告商也不用再像往常一样只单纯购买户外大屏了。在不同地段乘车工作、不同性别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国贸女可能偏好奢侈品,可以在APP端口推送更多奢侈品类广告;上地男是技术宅,可以推送更多找女票的广告;将广告与个人需求结合在一起,也能进一步提升广告的转化率,还可以利用app端口打造社区,与美团等商家联合,直接将地铁流量转化为互联网端口的流量!
未来出行的最佳畅想,估值上千亿!
简而言之,虽然地铁作为公共设施,票价低廉,但是正因为如此,广大的受众成为了流量的汇聚地。互联网时代,流量值千金,地铁背后可挖掘的赢利点数不胜数,这也是地铁天然的优势。
在个性化的背后,北京地铁将成为广告商竞相追逐的对象,而二次开发的文化IP则成为内容的宝藏。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故事。从前几年开始,鸡汤故事就吸引了大波粉丝,也成就了很多莺莺燕燕的写手们。北京地铁可以从多方面延伸,以后可以打造《北京地铁爱情故事》、《北京地铁不相信眼泪》、《北京地铁热》等热门网剧或电影。
而对于乘客而言,个性化的加入使乘坐地铁不再是一天最艰难的时光,每一个人都将成为故事的主角,像新浪里的大V一样收集故事,再利用平台刊发,从而直接为北京地铁培养粉丝,从心理上增强用户粘性。
至于估值,我都不敢想!按照霸气的日均客流量(且每年都在增长)数据,估值不够千亿级别都不好意思开口啊!
赚自己的钱,坐自己的地铁,讲自己的故事!没有李大仁,你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程又青!未来,地铁将不再是穷困潦倒的选择,而将成为文艺范儿的出行方式,你心动了没,心动了就联系我呀,我把这份BP卖给你!
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周鸿祎 | 张泉灵 | 徐小平 | 李开复 | 柳传志 | 黎瑞刚 | 林依轮 | 杨浩涌 | 戴自更 | 俞敏洪 | 张近东 | 井贤栋 | 田溯宁 | 郭为 | 汪潮涌 | 张近东 | 孙继海 | 陈彤 | 汪丛青 | 刘作虎 | 冯大辉 | 吴甘沙 | 邱浩 | 毛大庆 | 张维迎 | 胡彦斌 | 盛希泰 | 阎焱 | 李丰 | 熊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