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皖新闻  ·  元宵节!安徽一市公共自行车停运 ·  17 小时前  
超级数学建模  ·  亚朵酒店的控温被,是怎么火起来的?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始祖鸟用的这块布到底有什么来头? ·  4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玩浪漫,没人能赢过阿玛尼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厉害!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硕士学位论文公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佛教建筑

【解读】古建筑中的藻井

佛教建筑  · 公众号  ·  · 2018-04-29 07:41

正文

藻井,是常见于汉族宫殿,坛庙建筑中的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的、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本文从藻井文化、历史、工艺、色彩、分类上对藻井进行介绍。



文化


当人们被紫禁城中数不胜数的宏伟宫殿、雕栏画柱所吸引时,可能忽略了凝聚在屋顶上的华美符号——藻井。藻井,这个在古人看来具有一种“从人间通向天庭” 的象征意义的建筑装饰一直被专业人士所关注,它所蕴涵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更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无穷的意味。


中国古人对自然和自然现象都怀着敬畏之心加以崇拜,所以古代先哲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同样,为了表现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古人也给室内时的“天” 给予了特别重视,中国古代建筑中出现了“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建筑内部装饰藻井。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正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此,藻井就有了象征“天”的意味,就像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穹窿顶代表上苍一样,中国建筑内的藻井也是就表天体的缩影。


藻井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只有在最尊贵的建筑中才能使用藻井,象征着封建社会等级尊卑。主要分布在皇家宫殿(故宫)、敕建敕封寺庙、陵寝碑亭。一般位于室内佛像、君主座位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画、浮雕。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防火成为头等大事。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藻井上出现了一些具有西域特色或者佛教风格的新纹饰,穹顶上的符号表现出述说着不同时代的宗教文化。



历史


藻井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公元前386-534)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顶部的石雕莲花。在古人穴居时,顶上开洞以纳光、通光、上下出入,《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


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


汉代(公元前202-220年)至唐初(公元618年-712年),文献中“藻井”是一种韵连续天花,方井中绘有倒悬莲花。汉人称其为“平机”或“乘尘”,这两个名称可以概括了其具有调节室内空间高低、除尘保暖等功效。


发展至宋朝(公元960-1279年),《营造法式》中明确将天花分为三类:平阁、平基和藻井。明代之后,藻井的发展由简而繁,由实用结构形状而演变为装饰的构造。藻井的构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除了规模增大之外,顶心用以象徵天国的明镜开始增大,周围放置莲瓣,中心绘云龙。后来这中心的云龙愈来愈得到强调。


到了清代就成为了一团雕刻生动的蟠龙。蟠龙口中悬垂吊灯,不失原来明镜的形式。由於清代的藻井流行能为顶心,於是便把藻井改称为“龙井”了。

中国古代的巧手工匠们将华夏的历史文明、皇室的显赫尊贵和对自然的美好向往浑然一体,凝聚在穹顶的木质华美构件中,将中国藻井艺术发展到极致。



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藻井结构,随着建筑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朴素到复杂华丽的演变过程。


汉代的“斗四”式藻井是在方形中再套叠两层方形,方格中心绘花纹。这种基本结构,成为汉代以后各种藻井结构变化的基础。发展到宋代《营造法式》将藻井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出现了“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斗八藻井多用于室内天花的中央部位或者重点部位,做法是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方形、中段八角形、上段圆顶八瓣称为八斗。小斗八藻井多用于室内不重要的地方分为两段,下段为八角井,上段为斗八。


明清时期的藻井样式,在宋代的斗八藻井基础上变得更加复杂细致,最明显的变化是藻井顶心的明镜范围扩大,有的竟占去八角的一半之多。圆井内多施以龙纹雕刻,故到了清代称藻井为“龙井”。


几乎所有的藻井都采用中轴对称的结构,垂直方向上的骨架都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方、圆、八角等。这种规则的骨架结构,使得无论在其上施以多么繁复的雕刻、绘饰、或是贴金,藻井的整体均能保持繁而不乱,始终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工艺


藻井的工艺非常复杂,是工匠们不用钉子,利用榫卯、斗拱堆叠而成的。各种梁檩穿插结构形成藻井,被认为是中华木造建筑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


藻井木工构件的制作要求在砍斫、墨线、开榫、钻孔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木纹的方向、开榫的位置和孔径大小都要求不能有毫厘误差。中国古建筑木构造通常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藻井普遍使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装配的组合构建,藻井中的斗拱兼有装饰功能,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示,一般来说,越是隆重、高贵的建筑,其结构也就越是复杂、繁杂。


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木材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强度会下降,尤其240年以上的木材弹性模量会下降,藻井的最大桡度值往往发生在中部,古代工匠精密计算出梁檩构件重心所在,通过平身柱榫卯、转角柱榫卯等构件巧妙地分配了藻井构件重力,从而达到延长藻井寿命的目的。


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从而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以故宫太和殿的蟠龙藻井为例,史料记载,自太和殿建成后,据它90公里范围内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7次,多次震动太和殿,蟠龙藻井却不曾遭受破坏。



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般特征是由建筑物或垣墙围合而成的一座座由院落组成的合院式建筑群,无论住宅、寺观、坛庙、宫殿、陵寝皆然。其差别只在两点,占地的规模与建筑物的等级。一般认为,建筑物的等级由开间、高度、色彩,台基高度、屋顶形式、是否用藻井与斗拱 、是否用彩画等要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