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语(二)》,这部分跟前一部分相比,更加侧重从多个侧面来破除疑问,解释有关的义理,让我们对净土宗教理建立正确的认识。
第 1 条
诸经之中所说之极乐庄严等者,皆四十八愿之成就文也;劝进念佛之处者,第十八愿之成就文也。
《观经》之“三心”、《小经》之“一心不乱”、《大经》愿成就文之“信心欢喜”,与流通文之“欢喜踊跃”,皆“至心信乐”之心也,以此等之心,释念佛之三心也。
这第一条法语,视野非常开阔。
因为极乐净土是释尊一代教法的总结归,在诸经当中经常提到极乐净土,劝众生往生。
诸经的内容跟四十八愿的关系要怎么来看呢?
法然上人很简略地说明,凡是诸经当中说到极乐庄严的,都是总的四十八愿之成就文。因为诸经讲到极乐世界,一定不能离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因中的誓愿。那么,果上的成就固然说在净土三经当中,但不仅限净土三经,诸经里只要说到极乐庄严的,都属于四十八愿成就文。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第二,凡是“劝进念佛之处”,都是第十八愿成就文,这一点更要牢记在心。也就是劝我们往生极乐,都以第十八愿为标准。所以,对于劝进念佛之处,如果不按照本愿来理解,那就错了,因为它是本愿成就文。
前面是广列诸经,下边就净土三经来说,就本愿文当中的安心,说明三经都要以本愿文来理解。
比如举出《观经》讲的“三心”,看文字也稍有不同,数字上说“三”,文字上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小经》说“一心”;《大经》是以第十八愿成就文,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流通文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这些都是《大经》本愿文说的“至心信乐”。
愿文叫“至心信乐”,成就的时候,或者说《观经》的“三心”,或者说《小经》的“一心”。
第一条法语是让我们以本愿的立场来观察、理解诸经当中所劝念佛,也是以四十八愿的眼目来看诸经里赞说极乐净土庄严。
总之,往生极乐世界是以弥陀的四十八愿,尤其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作为标准。
第 2 条
四十八愿一一皆有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和尚释为“一一愿言”也。如“无三恶道愿”,恐惧三恶重苦之众生闻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为正因也;自余诸愿准之。
故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也。
前面一条法语是说诸经和四十八愿的关系。
这一条法语是就四十八愿之内,说其余四十七愿和第十八愿的关系。
这样就看得出来,这是从广到略,从远到近,从疏到亲。
在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固然称为念佛往生愿,其实每一条愿都有念佛往生之义,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一一愿言”,这是什么意思呢?
看《圣教集》484页:
《无量寿经》(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这种读经的方法很特别,与众不同。他把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愿都读成第十八愿,所以说“一一愿言”,每一条愿都讲念佛往生。
有人觉得:
所以,圣者能知圣,凡夫不知圣。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他这么解释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不能说善导大师写错了。
法然上人作为大势至菩萨化身,他明白,他就说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愿都有念佛往生之义。
我们就拿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条愿来说:
这条愿叫“无三恶趣愿”。
看到这条愿文,恐惧将来会堕落三恶道受重苦的众生就说“太好了,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我要去那里”。欣慕愿求生极乐世界,怎么去啊?就从这一步跳转到第十八愿,“而以念佛为正因也”。
“欣慕”,就是以其他四十七条愿建立目标,方法是归到念佛。
“自余诸愿准之”,比如第二“不更恶趣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到极乐世界好,有保障,寿终之后不更三恶道。担心会再度堕落三恶道受苦的人听到之后就说“我要去那里”。
目标有了,方法呢?就跳转到第十八愿。
我们现在讲“链接”,就是链接到第十八愿,“念佛为正因”,可以达成这个目标。
第三愿“悉皆金色愿”:
我们都会为了自己的身相庄严考虑,一想,到了极乐世界就跟佛陀一样的金色身,“好啊,我愿意去”。
怎么去呢?链接、跳转到第十八愿,“以念佛为正因”。
第四愿“无有好丑愿”:
在娑婆世界有好有丑,不平等,有高下分别,这就痛苦了。到了极乐世界,个个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同如来,端正无比,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太美了,我愿意去”,这就是欣慕。
方法呢?跳转到第十八愿,“念佛为正因”。
所以得出一个结论:
其他四十七愿为欣慕愿,让我们建立目标;
第十八愿为生因愿,让我们达成目标。
整个四十八愿分为两类——目标及方法,有目标、有方法就圆满了。
第3条
往生之业成就,亘于临终、平生,本愿文不简别故。
这条文不是说跟诸经的关系,也不是说四十八愿之间的关系,是就本愿文来说的,这就更加聚焦了,就像镜头越拉越近,单谈本愿文。
本愿文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那么往生之业什么时候达成呢?是通于临终与平生的。也就是说,临终念佛之人临终达成往生之业,平生念佛之人平生达成往生之业。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本愿文里没有特别说临终才达成往生,也没有说临终人不能往生,只是笼统地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也就是说,任何时候念佛,任何时候往生之业都达成;念念称名,念念往生之业成就。若平生念佛,则平生业成;若平生没有念佛,到临终才念佛,则临终业成。
我们不要误解,以为只有临终念佛才能业成,平时念佛往生不定,不能达成往生之业,这是错误的,本愿文并没有特别简别说一定要到临终才业成。
第4条
善导和尚为释“深心”而释余之二心也。见经文之“三心”,无一切行;至“深心”之释,始明念佛之行也。
这是就本愿讲的“三心”,它的核心要领在哪里呢?在“深心”。
所以,这条法语仍然是就本愿来解释的,不过不是直接拿本愿文,比如“至心信乐”,因为善导大师没有专门解释《无量寿经》的著作留下来,不过前面说明了,《观经》的“三心”和《大经》本愿文的“三心”是一致的,善导和尚是为了解释“深心”而解释其他的两心,就是“至诚心”和“回向发愿心”。
怎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呢?
在《观经疏》里,善导大师解释“三心”的时候,在“至诚心”和“回向发愿心”那里没有讲到一切行;在“深心释”的时候就讲了五种正行,五种正行之外,一切都是杂行,专门说明“就行立信”,五种正行之内又列出助业和正定之业:所以很显然,重点在“深心释”。
所以,这条法语是对本愿文安心起行要点的解释。前面第三条法语是先说本愿成就的利益,所以往生之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