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1940年电影《孔夫子》民华影业公司摄制
导演:费穆;音乐设计:黄贻钧、秦鹏章;
主演:唐槐秋(孔子)、张翼(子路)、裴冲(子贡)、钱毅(子思)、司马英才(颜回)、葛鑫(少正卯)、慕容婉儿(南子)
剧情梗概
孔夫子出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励精图治。齐景公怕鲁国强盛,遂以武力相逼。孔夫子责以大义,迫使景公谢过归国。然鲁定公贪图美色不理朝政,孔夫子终只得弃官而去,周游列国,其学说虽不为天下所用,却终不改其正气。
电影《孔夫子》(1940)海报
电影《孔夫子》(1940)报纸版广告
1938年,费穆和民华电影公司老板金信民以及演员张翼,因为战事被困香港。其间,他们产生了拍摄《孔夫子》的想法。影片1940年在上海完成,并于当年12月中旬、圣诞节前在上海公映,一周内天天票房爆满,在当时引起人们对孔子的广泛关注。40年代战后时期,该片曾被输出国外,1948年6月6日“教师节”还被特别拿出来重映,此后下落不明。在大半个世纪之后,有匿名人士将该影片的硝酸底片捐给香港电影资料馆,随后资料馆将底片送往意大利做精心修复,终于在2009年4月第3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修复版影片得以重现。
最早的唐槐秋版孔子
费穆创作的这部《孔夫子》,情节系据《论语》而来,以孔子生平的主要事迹为表现对象。创作者阅世既深,又具真实的文化体味,故有其自得之解。正如费穆所说:“你不能期待现代的中国青年再用老学究的看法去看孔子。至少,我自己不是学究,因此根本不会用学究头脑去制造一个‘智识的神秘偶像’!”“我得坦白地承认,我拍《孔夫子》多少是用着‘升华’方法。”
当时阿英(魏如晦)在评论这部影片时称赞道:“费穆先生独能不为重重恶劣的环境所左右,艰辛刻苦,丝毫不苟,以年余的时光(约当50部快速度民间故事拍摄的时间),来摄制这电影商认为没有‘生意眼’、事实上却具有极伟大教育意义的影片,这样的精神,也真是孔子教育精神的实践。”影片人物造型非常讲究,专门请来了化装及美术专家陈绍周担任,主要为唐槐秋饰演的孔子造型。
孔夫子偕弟子出任官职
孔夫子被困于陈国与蔡国间
为了强化影片的主题,费穆以较大的段落表现了孔子在陈蔡边境绝粮七日而弦歌不缀、抚琴而不为饥饿所困的场景,从而突显了作为历史上永恒圣者的情操。费穆曾自言:“孔子只有道,没有术……自己是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却做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的牺牲。”但是,和胡玫导演版《孔子》相类,《孔夫子》似乎同样源于一种“意识形态的冲动”。
孔夫子杏坛讲学
孔夫子晚年孑然一身
影片一开始,在齐伐鲁的动荡世事背景之下,“杏坛讲学”的孔子对他的门生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看,生灵涂炭,拯救天下之重任,全在尔等每个人身上!” 孔子的施政理想与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的苦行僧生活与时代精神层面联系了起来。影片结尾,年逾70的孔子又在杏坛为子思讲学,子贡一行赶来。临终前,孔子对他们说:“这混乱的天下,全仗你们来收拾了。”当孔子讲到“只要正气长存,这天下……”之后,接着是季氏邸中“八佾舞于庭”的画面。八八六十四人,正在排着“天下太平”四个字。但排了三个字之后,那个“平”字却无论如何排不出来。
孔夫子也有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孔夫子与弟子们
影片突出了孔子学说中“正心、诚意”的儒家哲理,通过孔子的形象表现了“勇者不惧”、“匹夫不可夺志”、“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浩然正气和对乱臣贼子的警惕。影片中当颜回听到孔夫子的“诛尽奸乱兮逐豺狼”的歌词时,当即把射死汲水门徒的那株箭一折两段的情节发人深省。
《孔夫子》是民华公司的创业作,影片虽没有响当当的女明星,亦没有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戏剧性,但处处透露出悲怆的情怀,获得文化界对该作品不断的支持,导演费穆的艺术执著与出品人金信民和童振民的承担精神很有感召力。电影中的孔子身处衰世,先后困于奸乱,绝粮于陈蔡,弟子死难,家人凋零,落得孑然一身却仍与世抗衡,节高气傲。正如费穆自己所言,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却做了一时代的政治的牺牲。”费穆以庄重的场面调度和典雅的画面构图,刻划出浮华俗世里孔子那独立而不遗世的坚执与悲凉。
电影的故事是本于《史记》、《论语》、《孔子家语》等书的记载,重要情节「夹谷会盟」、「子见南子」、「厄于陈蔡」等等,和二○一○年上映的《孔子》可说是大同小异。当然,廿一世纪的《孔子》在远为优越的制作环境和电影技术的支持下,「大场面」更多更壮观是很正常。但要说到影像的剧力,却往往比不上今天看来条件简陋的老片《孔夫子》。更有趣的是,对于一些较为争议性的历史人物,费穆的处理更加大方直接,像卫灵公这位着名的「出柜」历史人物,《孔夫子》就明白告诉观众他要和男宠亲近,又大方地请来南子的旧情人……反倒是今人拍摄的《孔子》在这个话题完全避而不谈。费穆《孔夫子》最可观的,还是片中孔子与一众弟子间的互动,每一场师生间问学的戏都有不同的场景设计,教学手法多变,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形象抬到很高的位置。相比起来,新时代的《孔子》片中,一众孔门弟子倒象是参加了会考补习班般排排呆坐。《孔夫子》可以说是香港电影资料馆成立十多年来最重要的发现,把零碎片断接上的数码修复,亦是香港电影修复工作的大手笔。修复完成之际,正好碰上周润发主演的大片《孔子》上映,两相比较之下,可能还是这部早七十年的残本比较耐看。——香港大公报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_至圣先师 孔子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四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曲阜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是位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之教育家。创立平民教育,提倡文武合一,故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材,后人尊为万世师表。曾为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三月大治,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德政。齐国妒之,献女乐与鲁公,三日不朝。 遂辞官游列国,未实现政治抱负。六十八岁返鲁,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着《春秋》。春秋有寓褒贬、别善恶之作用,当时乱臣贼子惧。政治主张忠君爱国,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宗教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学术主张仁民爱物。麒麟现而绝笔,享年七十有三。
赞曰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神不可测 大不可及 圣中之至 更无二三
又说偈曰
麟吐玉书兆吉祥 龙喷甘泉浴英奇
从政三月鲁大治 罢朝数晨孔子行
周游列国倡教化 杏坛设塾度群萌
水月童子生震旦 预为佛教奠宏基
尼山致祷
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祷于尼丘。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名曰丘。字仲尼。
职司乘田
年十九,取宋丌官氏。年二十,生子鲤,为委吏。年二十一,为乘田。年二十四,母颜氏卒。
问礼老聃
年三十四,适周,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习礼于郯子,学射于苌弘。年三十六,在齐闻韶乐。
诛少正卯
绝粮于陈
年五十一,为中都宰。年五十六,摄相。年五十七,适陈。绝粮于陈
至后週游天下,辗转列国,见道义不行,退而居鲁国,设教于杏坛。
退修诗书
年六十八,删诗书,赞周易,订礼乐,修春秋(周王政衰,号令不行,诸侯以强并弱。孔子乃因鲁史作《春秋》,托始于隐公元年,以寓善恶之法。)。
麟现绝笔
年六十九,子鲤卒。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子贡庐冢上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
杏坛讲学
夫子设教之时,从者三千,贤者七十二。惟颜回最贤,不行早卒。赖曾子传其道,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一时圣贤间出,德教及人。自孔孟之后,周室愈弱,五霸迭兴,兵争不息,号为战国。
刘邦祀孔
丘为儒学创基,延续数朝,其言论即《论语》,成书于战国,乃先秦显学之一。汉时人初学必先习《孝经》、《论语》,再习《五经》,宋后列为经。
丘乃中华传统文化之代表,首倡平民教育。逝后数千年,谥号十余称。鲁称尼父,汉谓宣尼父,唐称文宣王,历朝皆谥尊号。民国封大成至圣先师。俗间呼为孔夫子。
1687年巴黎发行的《孔子生活与成就》一书,Prospero Intorcetta著
今,民间再兴国学热,然良莠参半。现尊称孔子,美称尼甫。全球皆建孔子学院。
孔门七十二弟子衮冕尊像
封
汉平帝封宣尼公
汉和帝封褒尊侯
北魏孝文帝封文宣圣父
后周宣帝封邹国公
隋文帝封宣师尼父
唐高祖赠称太师
武周则天皇帝封道隆公
唐玄宗封文宣王
宋真宗封元圣,又改至圣
元武宗封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嘉靖更号至圣先师
评
司马迁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周子《释菜文》曰:「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 」
程子曰︰「孔子之道,著见于行,如《乡党》所载者,自诚而明也。」
宋王禹偁《仲尼为素王赋》曰︰「千龄万祀独此一儒者。」
幕后花絮
中国现代电影大师费穆1940年执导的电影《孔夫子》的一批原始剧照找到了--对于筹建中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来说,这些剧照几乎是具有镇馆价值的文物。这部影片拍摄于"孤岛时期"的上海,经历了短暂上映之后,胶片便不知所踪,直到2001年,被神秘人士捐赠给了香港电影资料馆,一时轰动中外影坛。如今剧照重见天日,是大陆范围内保留下来的该片在创作阶段的唯一实物。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在国际电影学界,费穆被公认为东方"诗电影"的代表人物;研究中国早期电影,必研究费穆。
在卡尔登戏院排演舞台剧《秋海棠》期间 左1、3、4、5、6、7:金信民、费穆、黄佐临、梅兰芳、林圣时、顾仲彝
"中国早期电影史料丢失得太厉害,任何一个发现,都有益于补足中国电影文化的基因链条,复原中国电影史的全貌。特别是此番发现关乎费穆和《孔夫子》,更具有恐龙化石般的价值。"得知这一消息,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左衡这样向记者表示。
从1906年出生到1951年病逝,费穆的短暂一生,执导了10部电影,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1948年的《小城之春》。他按照苏东坡《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意境和韵味来构思视听形象,把这部讲述家庭情感波澜的电影拍得充满诗意。上世纪80年代,该片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费穆本人也被视为最具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的电影大师。
孔夫子剧照——子路
然而,电影学家们一致认为,相比《小城之春》,《孔夫子》是费穆真正的"走心"之作。影片的主要事件和主体结构来自《史记》中对于孔子的记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孔夫子》有很多技术上的不足,比如太过冗长,说教意味浓厚,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左衡告诉记者,影片拍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中西文化冲突之中,儒家文化受到质疑。而费穆作为一个电影人和诗人,把影像直接承接到了儒家文化奠定者身上,使得影片超越了文人电影和诗化电影的范畴,加入了关于伦理学的诸多认识和阐述。《孔夫子》诞生时的另一个时代背景,就是抗日战争进入胶着状态,上海成为孤岛。费穆曾经在《孔夫子及其时代》一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救天下,要先正人心;行仁政,要'好人政府'。孔子明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收效,至少三十年,多则百年。所以他就周游列国,奔走呼吁。他并未预料到在两千多年后的今日,世界还是这样一团糟。"而《孔夫子》所寄托的,就是费穆在痛苦的时代里对拯救的渴求,对信仰的坚定。"联想到所有这些,你就没办法不被这部影片打动。"左衡这样对记者说。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这么多年来,其实这些剧照一直就在上影集团的库房里。是库房管理员、退休置景师乔伟成发现了它们,将其交给了电影博物馆的筹备人员。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剧照数量并不多,只有十几张。这批剧照保存状态良好,可以看出影片大量戏份在摄影棚内取景,舞台感很强;没有看过影片的观众,也可以从剧照的服装和造型上想象到影片的风格。上海电影博物馆原计划在开馆之后举办一个暂定名为"子归海上"的活动,放映失而复得的《孔夫子》;而剧照的发现,无疑将丰富活动内容。据悉,这批剧照将陈列在博物馆三楼的"上海滩电影公司"。
幕后制作
从1937年11月底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止,历史上称为「孤岛」时期。那时期的上海租界,政治环境极其险恶,张善琨以古装片《木兰从军》(1938)借古喻今,轰动一时,掀起了古装片的热潮,但很快就被大量粗制滥造的才子佳人民间故事古装片所替代了。在孤岛影坛的一片混沌中,费穆和民华公司主持人金信民、童振民,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和巨大的资金去拍摄《孔夫子》,可说是众醉独醒,逆流而上。
蔡楚生(世界上最知名的200位电影艺术家中唯一的中国人。“世界级电影宗师之一”《一江春水向东流》导演)为影片《孔夫子》给民华公司题词
《孔夫子》是民华的创业作,影片没有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戏剧性,倒处处透露出悲怆的情怀,作品中的孔子身处衰世,先后困于奸乱,绝粮陈蔡,弟子死难,家人凋零,落得孑然一身却仍与世抗衡,节高气傲。《孔夫子》绝不是一套讨俏的电影,在华语电影大片横行的今天,费穆在「史」与「剧」之间的思考、对电影美学方面的探索,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孔夫子》虽然摄于上海,却原来跟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938年,金信民、演员张翼和导演费穆等都因走避战难暂居香港而结缘,《孔夫子》的拍摄念头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孕育出来的。大半个世纪后,竟又在香港发现了《孔夫子》的硝酸底片,彷佛冥冥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