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昨天有小伙伴留言问关于最近行情的看法,这篇本来打算下个月的「十年之约」 实证再写的(这下不能偷懒了,下个月的实证得想新话题
)
这一波下跌主要原因就是抱团股回调。抱团瓦解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儿,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我们老早就已经写过应对思路
,并不意外。
所以现在这个行情里挺舒服的,不是躺下装死那种“舒服”。一涨一跌,我死守两只主动基金的躺赚组合,总收益排名居然又提升了。上个月写实证的时候还是跑赢 90.9%,现在已经 91.7% 了
主要的贡献点都是来自前期总被质疑的兴全趋势。在抱团股跌得最猛的周一,我盘中截了一张图
所以我一直和大家说,
那些长期投资业绩稳定可靠,但是最近这两年看起来“不行了”的基金经理,我们更要给他们一些宽容,一些支持
。
而反观不少基民对基金经理的要求就很矛盾:
同时重仓持有兴全趋势和富国天惠很多年,过去一年我看到关于兴全趋势最多的讨论就是“为啥兴全趋势不行了“、”董承非水平一般”诸如此类。
之所以兴全趋势前段时间业绩弱于同行,就是董承非做了两件事儿:
-
从去年 3 季度开始,把仓位从 90% 减到 80%;
-
从抱团股切换到“顺周期”。
这个操作领先了这波调整大半年,但代价就是看起来“不行了”。
市场里这样坚持逆风操作的基金经理并不少。不是基金经理不减仓,而是减了仓的基金经理都被埋怨“水平不行”,然后被手动卖掉,剩下的可不都是没减仓的……
基金经理是否减仓并没有非黑即白的对错,重点是盈亏同源、我们不能什么都要。
……
最近这段时间我给大家写过几篇关于《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的感想,有个词我格外有感触——
先人后事
,先思考选人,再考虑做事儿(“与谁同行”)。
总有读者说,大佬可以选人,手下有一批工具人。我们不行啊,我们是被选的那个。
并没有,每个人都可以选人。
选基金的时候我们不就在选人?关注公众号的时候我们不也在选人?声音相互矛盾时你选择信谁,这不还是在选人?
长期来看很多结果就是我们自己选人选出来的。
先人后事,人对了,事往往差不了太远。就像我们花心思认真选好了基金经理,很多问题就会通过基金经理解决,不再需要我们操心。当别人后知后觉开始焦虑抱团风险怎么办的时候,选出的人可能早已帮我们做出了抉择。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安心躺赚,但同时收益排名反而一路向前。
纠结人比纠结事儿优先级更高。要问的不是我们怎么办,而是我们跟对人了吗?
选人有时候挺麻烦的,需要花不少时间,但这些投入后期却能帮我们省下更多时间,省下选错人以后不断补救的纠结,很划算。
相关阅读:
我这么选到的两位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