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是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财经新媒体,拥有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资质(一类)。以手机客户端(APP)等为主要传播平台,以“权威、前瞻、专业、亲和”为特色宗旨,传播财经资讯、解读经济政策、讲述商界故事,打造精英的财经资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媒体聚焦:梯级电站保供很给力 ... ·  13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三峡集团与长江水利委员会座谈 ·  13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大国重器前的宣讲:单单的三峡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新经纬

车圈重磅整合!对你有何影响?

中新经纬  · 公众号  ·  · 2024-12-25 15:3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日产和本田汽车考虑业务整合及成立联合控股公司的消息。文章梳理了事件背景、行业反应、公开信息以及业内人士的观点和分析。关键点是东风日产员工的表态担忧未来工作变动,行业分析师钟师关于汽车企业合并的普遍性及其对品牌影响不大的观点,日产汽车销量下滑的现状以及可能的未来合作方向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东风日产员工透露未来工作变动担忧

一位在东风日产从事研发工作的员工表示正在按计划推进新项目,但对明年工作变动有所担忧。

关键观点2: 日产汽车和本田汽车业务整合计划进展

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探讨业务整合及成立联合控股公司的可能性。

关键观点3: 行业分析师对汽车企业合并的看法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表示汽车企业合并为了节省成本,并认为这种合并并不会对品牌产生影响。

关键观点4: 日产和本田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和挑战

日产和本田在中国市场面临销量下滑的挑战,未来可能整合资源以提升竞争力。专家预计三年内合资品牌将各自经营。

关键观点5: 日产和本田的未来合作方向

日产和本田未来可能合作的领域包括固态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以及电动汽车的技术合作。


正文

“目前还在按计划推进插电混动在内的新项目,但我怕明年工作有变动。” 24日晚, 一位在东风日产从事研发工作的员工 向中新经纬表示。

23日,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日产)、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本田)、三菱汽车株式会社(下称三菱汽车)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签署内容,日产和本田考虑业务整合及成立联合控股公司,并探讨三菱汽车参与、加入业务整合及协同互利的可能性。

这一举措将给日产、本田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带来什么影响?

jwview

“对当下中国市场影响不大”

中新经纬采访了数位来自东风日产、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的员工,他们表示并不对这一新闻感到惊讶。“我相信,在中国,无论是东风系还是广汽系的合资品牌,不会有多少人讨论这件事。”东风日产一位从事营销工作的员工说。

另一位曾在东风本田工作了十余年的中层管理人士表示,目前双方只是进行股权变更,旗下品牌会持续保持独立性。更重要的是,“日产、本田当初和东风、广汽签订合资合营章程时,已经确定双方合作关系。那么在合资合营期限内,双方合资品牌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该人士说。

他以丰田为例介绍,丰田控股了多家公司,包括斯巴鲁、大野等,但各品牌都按照各自发展节奏行事,未在工厂、渠道、研发团队等方面有交叉行为。

“为了节省成本、共享供应链、增大协同效应,汽车企业合并是很常见的事,所有的并购动作和中国国内市场关系不大。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类似企业合并后不会对品牌产生影响。”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向中新经纬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起亚与现代集团合并,组成现代起亚汽车集团。此后,在进入中国市场历程中,起亚和现代分别找到不同合作伙伴,组成北京现代、悦达起亚等合资品牌。PSA和FCA于2021年组成全新的Stellantis集团,该集团未对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作出品牌交叉等方面的指令。

目前,日产、本田在中国市场主要有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郑州日产、东风商用车等合资品牌,其中日产主要与东风公司合作,本田与东风公司、广汽集团均有交集。

从公开信息来看,东风、广汽和本田的合资期限均为30年,其中东风和本田合资协议将于2033年到期,广汽和本田合资协议于2028年到期;东风公司和日产于2003年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下设东风日产、郑州日产、东风商用车等品牌,经营期限为50年。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持相似观点,他告诉中新经纬:“双方是资本层面的合作,对中国市场业务、中方合作伙伴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据日产中国、本田中国官网信息,双方如果最终实现经营整合,将有望成为年销售额超过3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万亿元)、年营业利润超过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99亿元)的移动出行公司。

按照规划,日产和本田将在 2025年6月确定最终合作方案(包含股权转让计划)、2026年4月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批准股权转让协议)、2026年7月底 8月从东京交易所 完成退市、 2026年8月股权转让正式生效。

“现在的主要情况是,日产、本田两家企业要通过合并来上市融资,让外部资金进来。两家公司当下要抓紧的是北美和日本市场,中国市场并不是目前操作最优选。”一位产业咨询公司中国区负责人向中新经纬分析道。

从今年上半年销量规模来看,日产和本田的最大单一市场均为北美市场。其中日产在北美市场销量为48.9万辆,本田达到69万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也认为,日产和本田目前主要是针对北美市场作出调整。“他们核心竞争力是燃油车,肯定会先整合北美市场,比如统合经营后联合研发、供应链,对车型进行合并,避免产品冲突,在中国市场上可能还是暂时各自经营。”

jwview

“三年后中国业务或有所动作”

从披露信息来看,日产和本田主要通过7个方面开展经营整合,包括汽车平台通用化、整合研发职能、整合生产据点、整合采购职能、提高业务效率、整合销售金融职能、储备电动化和智能化人才。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双方在中国市场目前没有动作,并不代表未来不会有行动。

“从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背景来看,日产和本田的合资公司受到中国电动车冲击,两家燃油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不是特别理想,未来可能会携手整合资源,在研发、供应链甚至销售层面统合经营,但是时间会稍微晚一点,至少三年内合资品牌会各自经营。”章弘说。

日产中国和本田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日产在中国的销量为62.17万辆,同比下降10.5%。本田今年前11个月在中国销量为74.04万辆,同比下降30.7%。

章弘认为,日产和本田未来在中国市场最有可能产生合作的项目是固态电池,双方在该方面均取得不小进展。

据外媒报道,日产在今年6月展示了新的全固态电池(ASSB)试验生产线,2026年将首先在测试车上搭载全固态电池进行道路测试,2028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

据本田中国官网,今年11月,本田首次公开自研全固态电池面向量产化的示范生产线,计划从2025年1月开始试生产纯电动汽车用的“全固态电池”,续航里程将增加至2倍。

今年3月,日产和本田表示,双方已同意启动电动汽车生产和软件技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可行性研究,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竞争力,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等海外竞争对手。

“从产销规模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无论是单独经营还是合营企业,本田和日产都不会放弃中国市场。”章弘表示,双方在中国市场发展时,最重要的是研发部门,日产倾向和东风合作,而本田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隶属于东京总部,两者在研发方向的调整也需要一定时间。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需要三五年才能发生一些改变。”章弘总结道。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龚宸芫:[email protected]

文:龚宸芫 编辑:王玉玲  责编:常涛 李中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