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术中国
“见证学术力量 锻造学术精神”——关注“学术中国”,即时获取最新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aperWeekly  ·  用强化学习解决现实问题:Stochastic ... ·  昨天  
实验万事屋  ·  博士就发了21.8分的SCI,这华中科技大学 ... ·  昨天  
小张聊科研  ·  看完这篇南京鼓楼医院在Cell子刊新出的文章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术中国

直博六年,我有多热闹就有多孤独

学术中国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4-02 11:29

正文

来源 |  不平凡的活着(ID:guyuemumei2016)

作者 | 悦美    编辑




直博六年,一直是我不太敢触碰的,这是一段占据我目前为止整个人生的六分之一还多的日子。其实很想深度剖析一下当时的内心世界,对自己是一种沉淀,也希望给想要读博的同仁一点点哪怕一丁点儿有用的咨讯。



1世界再繁华,真与我无关



初到北京的日子,觉得世界一下子变得好大,人潮拥挤,高楼大厦密集,各种车堵在各条路上,但仍然是满眼繁华。


其实也就是因为以前只看到华中科大校园那么大的范围,到了北京,看到了校门外的五道口而已。当年华中科大所在的关山口比较偏,校园外面的主干道上没有繁华和喧嚣(现在已经是超级繁华的景象了),而清华所在的五道口却是很多人心中的“宇宙中心”,由于地铁换乘站的缘故,格外让人觉得热闹非凡,后来拔地而起的华联商厦和欣欣向荣的地摊夜市,更是让五道口变得生意盎然。


事实上,六年下来,尽管我到过怀柔、延庆、昌平、丰台、大兴、房山等各个角落,但我平常99.5%的活动范围仍然只是以清华为圆心,三公里为半径的一小片区域,基本满足吃喝玩乐买的所有需求了。在这个范围内有双安商场,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华星影城,新华书店,西门鸡翅,九头鸟,沸腾鱼乡,金五星批发市场,……逛的次数不多,每逛一次,都体会一下这个世界的似锦繁华,回到校园,这一切又与我毫无关系,这种感觉真的挺好。



2六年单人间,有点儿孤单



2004年,博士生新宿舍楼“W”楼刚落成投入使用,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入住者,尤其是女博士生都住单人间(男博士生住的是双人间)。


我和华中科大同学小鱼儿一间,她是1217A,我是1217B,除了阳台是我和她公用的,其它的都是独立的,各自关上通往阳台的门,我和她就有自己非常独立的空间了。这个房间,我们一住就是六年。


刚住的时候觉得特别新鲜,居然有自己将近15平米(含公摊面积)的私人空间了,现在想想在那之前都是集体宿舍,在那之后我也没有享受那么长时间的独居生活,所以,那六年的单人间经历算是极其特别的体验了。


第一年上课,我和小鱼儿选课大都不同,所以我都是独来独往去上课。之后的几年,渐渐进入课题,我和小鱼儿的作息时间完全不同,她属于早睡早起类型,中午还睡午觉,我则是晚睡晚起类型,中午不睡午觉,我每天起床的时候,小鱼儿已经出发去实验室了,我每天晚上回宿舍的时候小鱼儿差不多已经休息了。所以,我们在公共阳台上碰面的机会居然很少,也基本不打扰对方的作息规律。但是假期和周末,我们就约上另一个好闺蜜小李子一起吃饭一起逛街,说好多好多的话,恨不得把之前五天积攒的话都讲一遍。


所以,那时候我突然有点怀念初中时候一百余人的大寝室,大家叽叽喳喳的好热闹,高中的时候也是十多人的宿舍每天都会卧谈好久,大学的六人间和四人间,也觉得刚刚好,想说话的时候随时都有人。但是在单人间里,想说话还得出去串门。据我观察,我所认识的同届女同学再加上上一届和下一届的师姐师妹大概二十余人,大家都相对独立的在自己的空间里学习和生活,串门的很少很少。不知当时的姐妹们是否像我一样,尽管也渴望热闹,但是却坚持享受着孤独。


热闹,只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却是一个人的狂欢。看来,大家都更青睐一个人的狂欢,我也不例外。



3科研学术时,忘我到极致



科研,这才是六年里的正事儿。


前几天听到清华大学颜宁教授在《开讲啦》说的一句话大意是:不论男生女生,只要经过了本科或硕士阶段科学的训练,都是应该有信心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没有那么神秘。确实如此,以我身边不太具有说服力的二十多人的女博士为样本,大家都是选不同的课题,经过三到五年的钻研,中间因人而异因课题而异的过程不作分析和对比,最后的结果都是达到博士学位要求,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曾经在我看来非常神秘非常高深的科研和博士学位,其实也并不是高不可攀。


在专注自己课题的三到五年,由于很可能全世界都只有我一个人在每天不停的思考同一个问题,面儿很窄的专业问题,所以一般而言,得出阶段性的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是没有太大困难的。


在我分阶段研究自己博士课题过程中,每一个子问题从理论分析,到仿真实验,甚至再到实测实验,再与现有文献中的方法和实验结果做对比分析,整个流程一般要持续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在这三个月到半年之中,有时候很懊恼,总是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提出的方法并不能比文献中改进多少;有时候很欣喜,换一种思路就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有时候很投入,在专用软件做数值仿真得到数据之后,自己还要编写相应的小模块程序来对专用软件仿真得出的结果进行提取和再分析对比,这个过程比较长。一切都分析理清之后,就对照自己这段时间的手写笔记和电子笔记,把思想和过程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提炼摘要翻译摘要,最终得到论文成品。找到相应的期刊或会议,针对相应的子方向进行投稿。这一个周期,我是可以非常非常的投入,整个六年,大概有十个这样的小周期在循环。每一个阶段间隙,我就走到操场或空旷的地方,深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大脑终于放松一些,脑容量重新组合,突然意识到我还有家人,还有朋友,在此之前我真的是“一门心思”“一股脑儿”的投入了,可能这才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忘我”吧,我觉得可能叫“只有我”更贴切一些。


每一个论文阶段里,我算是孤独的行者,在自己的世界里翻腾跳跃,每天无数次和自己对话,“方法对了吗?”“对了。”“仿真结果正常吗?”“挺好。”“数据分析有效吗?”“有效。”“实板测试和仿真一致吗?”“一致,误差在允许范围内。”“论文投到哪儿呢?”“想投哪儿投哪儿,最好EI以上吧。”在各个阶段间隙,我还要赶紧让自己热闹起来,调节一下。我表现的有多热闹,或许就是侧面反映了我曾经是多么寂寥和孤独。有个小插曲,让我遗憾终生。曾经有一个问题摆在我面前,我没有深入分析下去,开始做别的方面了,过了一年,IEEE TRANS.上刊出了一篇论文,是国内另一个老师写的,OMG,思路和方法是我曾经想到的,但是当时我却没深入挖下去,那是我与SCI的彻底错过。


有几次,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子问题研究,还没开始下一个时,心里翻江倒海,不知是痛苦还是畅快,对曾经的欣慰,对下一步的惊恐和担忧,对独行侠的凄凉,有时会突然哭,一下下就好,哭完之后很想笑,多大点事儿啊,不都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在前进吗?这一切的一切都比预期的已经好很多了,一步步给自己很多的信心和很大的勇气,好像世界都是我的,尽管我想要的世界只是那么小小的一点点邻域,但是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宽广的够我尽情驰骋了。现在想来,这是一种非常棒的感觉。当你攻克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是通过几个月甚至一年几年的努力一步步攻克的,那种欣喜,那种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能懂的欢喜,真的是美妙极了。


所以,所谓的痛苦,真的是一个比较持续的过程,但是每一个阶段的小美妙,尽管短暂,尽管很快又要调整开始下一轮的苦苦挣扎求索,但是短暂的美妙足以支撑我一步步走向下一个更美妙的境地。


就是这么神奇。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如此的刻骨铭心,千锤百炼的磨砺,那种精神,那种态度,那种近乎神经质的绝对理性,会影响我一辈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谢时间和岁月的雕琢和沉淀,那种强大到爆的心智,一旦炼成,就觉得有了所向披靡的气场,更有了“我只是我”的领悟。多么痛的领悟!


我和小鱼儿各自毕业答辩时,在宿舍将自己准备的ppt讲给对方听,她听不懂我的,我也听不懂她的,但是我们都给对方提出了很多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尤其是我和她都在工科同一个大学科下面,基本的套路是一致的,需要表达和呈现的内容是有艺术的,所以她懂我,我也懂她。我们都明白,在一起很热闹,独处时各自孤独。



4六门体育课,超级好调剂



我属于运气超级好的那一类同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四年里选上过六门体育课,要知道这是非常难选的,人品爆发之际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现在想想,我为什么那么热衷于体育课?可能是心灵太孤独了,偶尔要活动活动筋骨,让血液沸腾起来,更何况还有老师和同学一起更加热闹。


游泳课(中级),第一次课,老师把我们一个个赶下水,先来200米的蛙泳!我一听傻了,我只在小时候在家乡的小池塘里学过几招狗爬式!我躲在最后一个跳下水,不到五米,老师指着我说:这个同学,起来起来,不会蛙泳的,去初级班先学蛙泳!我说我不会蛙泳,可是我会仰泳啊,我知道中级班学的是仰泳。老师用眼神告诉我:赶紧去初级班!我灰溜溜的来到了初级班。这真的是一段想起来都很欢乐的经历,所以可想而知它曾经在我的科研调剂中的地位和作用!


网球课,我完全从零开始,老师很帅,我学得很认真。16次课下来,我学会了基本动作,能和搭档打几个来回了,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网球打起来超级有气势,一举手,一挥拍,我自己都被那身姿给迷倒了,给自己点个赞。在科研之余,网球运动又是一剂调味品。


太极功夫扇,这个完全是意外选的,同屋小鱼儿和我一起上这门课。是一个阿姨教我们耍太极功夫扇,每次课上,伴着《男儿当自强》的音乐,我们一板一眼的跟着老师霸气的挥舞着中国风的扇子,那画风,好像有点不忍直视了。这门课,增添了我和小鱼儿同学交流情感的机会,也是非常棒的。


健美操,这是我喜欢的,也是和小鱼儿一起上这门课的。老师是一个实习的超级年轻漂亮有活力的女老师,我特别特别喜欢她。但是说到健美操,16次课下来,我终于承认自己真的不太协调,不太适合跳操和跳舞,因为老师还教了瑜伽和舞蹈。说到瑜伽,我学的那套“拜日十二式”,还挺管用的,我经常在宿舍一个人练,感觉能够让自己舒展和沉静,在孤独里保持好的身材和心态。


保龄球,这是我超级喜欢的,从零开始,一次次进步,一次次调整技术动作,从最初的40来分到最高的158分,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是在科研之余,非常有效的休闲。


台球,这个纯属意外,我第一次去上课,发现全体成员只有我一个女生。后来得知这是只允许男生选的课,我作为女生居然被系统选上了。或者系统根本就没筛选,只是课表上说限男生,就没有女生选了,只有我一个傻乎乎的选了。老师笑着说,既然选了,就一起学习吧。我还是没去学,太难为情了,挺后悔的,如果我经过16次课的专业训练,我现在肯定是高手了,而且女生打台球都那么帅!


感谢有幸选中我的六门体育课,真的是非常温暖的回忆了,因为课堂上,不用再理性,不用再冷静,只要热闹就好,能够赶走心中所有的孤独和阴霾。



5眼睛看热闹,灵魂享孤独



我曾经被同学评为最适合聊天的朋友。


我喜欢这个评价,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和同学朋友在一起,无论是什么话题,我都能聊,说明我涉猎的知识面甚至八卦面都比较宽泛,其次我理解能力不错,我语言组织能力不错,我表达能力不错,我逻辑思维能力不错,这样才是一个会聊天的朋友,所以我一直也在和自己做朋友。


和朋友,和同学,我会听,会看,会聊,在一个非常热闹的氛围里包围着。回到自己的独立空间,回到自己所进行的科研世界,我的内心,我的灵魂又开始享受无边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痛苦,仅仅是一种感觉。一种要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很多心思,去攻克去突破自己的课题的一种执拗的引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或许就是直博六年,真正的我。有条不紊,循序渐进,难免会迷茫,很快恢复理性,永远在思索,总是会孤独,又偶尔随心热闹。


直博六年,潜意识里我的内心一直是孤独的,但是表现的却是很热闹的一个人。可能“人前热闹的人,转身便是孤独”,其实那时,我有多热闹就有多孤独。那又如何,别人懂我的热闹,我却懂自己的孤独,并不矛盾啊。


我还是原来的我。


后记:


最近又看到《三毛传》,有一句话很有共鸣“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份完美。或者,也可以说,所有的年华在记忆中显现时,都能成就一份完美,不论这份年华,在自己、在世人看来,是对,还是错。”



推荐


做梦都想成为SPSS高手,前提是学好统计学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乔晓春老师为您指导,

购买课程还免费赠送作者图书

我们重点推荐这订阅课



▼点击阅读原文,可报名此订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