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老虎财经
环球老虎财经,全球财经资讯的中文分析平台,汇聚国内外主流机构投资者提供原创投资分析,致力于成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街派 生活报  ·  镜观亚冬|高清大图直击开幕式现场 ·  3 天前  
江南晚报  ·  体感-8℃!临时停航! ·  3 天前  
北京发布  ·  今年再开2条新线!北京地铁又有新消息—— ·  3 天前  
江南晚报  ·  价格腰斩!无锡大量上市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老虎财经

险资第四轮“A股大跃进”倒计时

环球老虎财经  · 公众号  ·  · 2019-05-26 13:05

正文


险资入市在历史上一共有四个重要的时间分界线,而险资入市的意义,往往不是单纯的资金入市,而是整体托市行动配合大量上市融资的开始。


脱掉了“害人精”帽子的险资,将要迎来权益投资的另一个黄金期。

本周,根据官媒报道,银保监会正积极研究修订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拟在当前30%基础上予以进一步提升。

多位险企人士表示,目前许多保险机构权益投资比例已经逼近30%的上限,保险资金增持A股是必然趋势。 预计提高到40%是第一步目标。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权益投资比例提升至40% ,按照此前实际的二级市场权益投资比例,可能给A股市场带来近万亿元的增量资金。

无独有偶,5月23日,据中国证券报的消息,监管部门支持保险机构按照资本市场规则参与 科创板投资 。保险资金可通过新股配售、战略增发、场内交易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

这是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宣布12条银保企业开放措施后,对险资松绑的又一信号。

2018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不再限制财务性股权投资和重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2019年1月28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这被解读为险资入市“松绑”的信号。

再联系上“害人精”的提法被平反,险资在注册制推进的当下,在承担更多历史使命的意味上,似乎不言而喻。


//
首开险资入市“辅佐”股权分置改革
//


在多年历史中,险资的命运也发生过多次反转,都与证券市场改制或关键时点有关。

2004年10月之前,险资并无直接入市的资格,彼时险资通过重仓基金来间接入市。根据当时证监会的规定, 保险资金投资于基金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总资产的15%。

A股第一次向险资打开大门是在2005年。那时的大背景是《国九条》与“股权分置改革”,国企股全流通的开闸。

2004年10月,中国保监会联合证监会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第一回帮助险资扣开了直投A股的大门。

而在此之前的2004年,A股市场让人满怀希望却又屡屡让人失望,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高速成长。而股指确持续低迷,唐万新“德隆系”巨人倒塌连通庄股时代一起埋葬。尽管《国九条》以及其他一系列政策措施,高层领导也多次出面讲话鼓气,但市场却似麻木了一般毫无反应。

2005正值全国两会,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很罕见地对股市发表看法,称 “虽然很少就股市发表意见,但却每天关心着股市行情” ,出国访问时每天醒来第一件事隔着时差询问警卫员上证指数点位。

当时新华社特别针对险资入市撰文:《2005年保险资金入市年 550亿资金急叩股市大门》,从此以后,媒体特别喜欢用XX亿资金入市来为股市摇旗呐喊。

2005年到2006年是股市难得的蜜月期,不仅因为A股筑底反弹,更因为官方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面对股市的投资需求。当然,所有投资需求背后,都是融资需求的引致。

就在两会后,2005年4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开启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当时的险资在“庄股时代”落幕后的券商破产大潮下,其实是处在人人自危的状态。彼时东方人寿因资金挪用问题濒临破产,国寿、平安、人保的年报显示大量的公允价值亏损出现在证券投资领域:人保,国寿都因为券商保管债券无法寻回面临巨额损失。

而在发布公告之前,当时保监会私下与保险资金运用机构进行沟通时,都提示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总体要求”: “微观上要收益,宏观上要支持改革”。

在此之后,华泰财险在2005年2月17日率先下单,成为了险资历史上第一个买入股票的“吃螃蟹的人”。紧随其后的是平安、然后是国寿、接着是泰康,新华,太保,人保。他们成了险资入市的第一批压舱石,但半年过去,体现于流通股名单中的总投资额也不过7个亿。直到当年7月份,险资在犹豫中逐步加仓,随后对名义上的价值股,实际上的股权分置改革概念股进行投入。由此才拉开了险资入局A股的大门。

股权分置改革造就了大牛市,也为大熊市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这些都是后话了。


//
创业板开闸与险资再次狂奔
//


2009年7月到2009年10月,是创业板从审批筹备登记到开盘交易的时间,也是A股历史上第六次重新启动IPO的时间点。

创业板开闸与险资进入创业板的政策,可以用前紧后松来描述。

2008年,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大盘见底。9月18日,监管层祭出被后来广为传颂的“三大救市利好”,央企回购,汇丰买银行股,印花税单向收费,一鼓作气将股指从1600点送上3400点。趁着股市红火的东风,IPO宣布开闸,此为创业板开闸的背景。

险资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很高,创业板由于开始时使用一些与注册制相关的制度,比如开放IPO询价等,大幅波动不满足险资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与此同时,外盘风险仍然尚未解除,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向欧债危机蔓延,金融机构处于风声鹤唳的状态。

所以为了让保险资金尽可能远离创业板,当时保监会还特别下放过一个规定。在2009年12月发布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草案)》中, 保监会明确险资不得买入创业板股票。

但没过多久,保监会就更改了这个规定。

从2009年到2010年8月,上证指数从3300点附近跌至2300点,在此期间新颁布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还在酝酿征求意见。而2010年8月出台的修订后的正式实施版本则对上述描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正, 取消了禁止投资创业板的描述 ,但却表示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和以外币认购及交易的股票由中国保监会另行规定。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创业板指数开闸,保监会同时调高险资入市比例,将保险公司自主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由上年末总资产的10%调为上季末总资产的20%;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的余额,合计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5%。

由此,所谓禁止进入创业板的法规指引,仅仅在草案中活了一年。

而后的两年中,IPO第七次关停,指数下挫,直到2014年1月IPO重启,保监会又修改了资金运用办法,用开年的“一号文件”为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打开“闸门”。

无论如何,每次险资大幅入场,都与股市新开辟的融资场所,有着显而易见的关联。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