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by 小冠
特质流派-3
1. 心理学中没有所谓正面情感/负面情感,快乐与悲伤一样,都有心理意义。咨询的目的不是让人没有悲伤/焦虑、只剩快乐,而是期望更能接纳、调节自己的情绪,让人的主观感受更好些。
直觉认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对立两端,如果感受到积极方面更多,那消极情感就更少。所以说「你开心点,别那么难过」。
但研究发现,情绪远远比这复杂微妙得多: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可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一个人能同时体会到强烈的不同情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相爱相杀、爱恨交缠、又解脱又内疚。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敏感度,有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一些人可能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感受到活跃/热情/精神饱满。
2. 有些人会感受到快乐,但很少欣喜若狂,会激动,但很少暴怒;另一些人开心时兴高采烈,低落时一落千丈。两类人享受快乐的方式不同,并无所谓好坏之分。两类人测量幸福感的得分,并没有因为情绪强度不同而有差别。
3. 情绪表达也存在稳定差异。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表达情绪,也更善于通过表情理解他人的情绪(也更擅长社交)。研究发现,越多表达自己的情绪的人,在关系当中遇到的问题就越少。
「表达」本身意味着情绪的自我接纳,而非自我压抑(不被自己接受的情绪,当然也更少被表达出来),这意味着情绪可以被看到、被处理,而不必总在内心酝酿任由双方猜来猜去。——这个角度来说,确有道理。
但我有点怀疑这个结论太偷懒(反正特质流派常给人这种感觉)。这个「遇到的问题更少」,究竟是个案主观报告情绪问题更少,还是客观观察到人际关系中问题较少?比如,一个常常表达自己情绪、但不顾对方感受的人,Ta是表达得挺爽的,但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真能有多好吗?
4. 「乐观」与「悲观」
社会价值更推崇乐观主义,人们也更喜欢与乐观的人交往,书里也各种明示暗示乐观者的种种优势。
但现象学的分类,再往深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
* 乐观的人会尽其所能地应对困难,更容易坚持——但生活中也常常会发现,有些人理智上觉得真不太可能,但出于责任或毅力坚持下来,这是乐观还是不智呢?
* 另有一些人,坚信稍微锻炼下自己就会更健康,但总是无法付诸行动,那这是现象上的乐观还是骨子里的悲观呢?
所以特质流派又提出了一个「防御性悲观主义」,说是他们应对失败的方式是,提前设定一个较低的预期,想到各种可能遇到的失败,并做好准备,往往也能够达到成功。对他们来说,成功的诱惑是不足以形成激励,反而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能够给他们提供动力。【——好吧,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