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书院
让读书像吃饭一样容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企业风采丨用数智演艺创新文旅业态,大丰助力景 ...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音响工程经典案例集》征稿启事 ·  昨天  
独角兽智库  ·  Deepseek一体机名单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观察丨经典,在首都舞台焕新重塑 ·  2 天前  
木紫午盘  ·  干!大肉来了!! ·  3 天前  
木紫午盘  ·  干!大肉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书院

任正非作序,影响了15任总统:这本书是美国强大了76年的密码

中信书院  · 公众号  ·  · 2021-05-20 20:00

正文

过去的一年,“ 卡脖子 ”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国家层面的表述中:


疫情高峰在全球一波高过一波,病毒已经造成了300多万的死亡,且至今仍然被无法攻克。

在关键的经济技术核心领域,我们仍有不少地方受制于人。

即使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日三餐,我们的“种源”也牢牢端在国外种业巨头手中。



健康、就业和食物,以上三个领域不仅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国家安全和繁荣的基础。


我们应该如何破局


巧合的是, 77年前,面对同样的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提笔写下了同样的疑问


于是,时任总统科学顾问、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主任范内瓦·布什应总统之问,提交了一份报告—— 《科学:无尽的前沿》


点击封面购买折扣纸书


从1945年问世以来已经76年,它的影响力至今仍未衰退


有人说,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文件只有三份:


《独立宣言》是美国的立国之基和信仰之源,美国国父、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著名的《信用报告》奠定了美国的金融霸权,而 《科学:无尽的前沿》则是美国取得军事霸权和科技霸权的起点


自《科学:无尽的前沿》之后,“科学”成为了每次总统大选中候选人辩论不可回避的一大核心议题,2021年新上任的拜登在筹划未来75年美国科技发展图景时,也是以此为基础。


“科学使美国伟大”, 《科学:无尽的前沿》将“科技”引入了现代国家核心力量的建构当中,至今,仍是国家间展开竞争的制高点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的迫切需求, 这本经典报告可谓点中了中西科技差距的真穴


现在,《科学:无尽的前沿》已经由阿信出版,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的传奇经历吧。


范内瓦·布什——美国世纪的秘密掌门


如果说20世纪是“美国世纪”,那么范内瓦·布什就是“美国世纪的工程师”


1974年,布什去世时,有媒体认为,他对美国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 在20世纪里不会再有人能与他比肩。


他甚至可以被视为自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以来,对美国历史和政治影响作为深远的科学家。


这位在中国大众耳中有些陌生的名字身上,他的传奇性甚至很难用某一个头衔来形容。


事实上,范内瓦·布什影响力的巅峰 ,是在二战时期,只不过由于他的很多工作属于机密中的机密,很多荣誉都被移花接木到了一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大人物”身上。


比如说,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


在不少人的历史知识库里,美国之所以能研发出原子弹,首先是因为爱因斯坦在1939年给罗斯福总统写了一封倡议信,然后是因为奥本海默领导的物理学家孜孜以求制造除了原子弹。


真正的历史是,爱因斯坦给罗斯福总统的信并没有对原子弹的研制起到太大作用, 真正领导整个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人是范内瓦·布什


而奥本海默等物理学家也只不过是他的下属而已,并且原子弹也只不过是布什当时主管的很多重要项目中的一个而已。


布什以罗斯福非正式科学顾问和“研究沙皇”的身份,督导了二战时期几乎美国所有的重大军工研发项目,被视为美国军事研究的化身


比如范内瓦·布什领导研发了可输注血浆、青霉素等可大规模使用的抗生素,防止虫媒病的滴滴涕和抗疟疾药物,以及雷达、高性能飞机、用于引爆弹药的近炸引信等武器装置。


每一个对于今天来说都是划时代的科技产物。


对于当时的美国公众来说,布什就是美国科学和科学家的护法神,是“美国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1944年,《时代》杂志把布什放到封面上的时候,称他为“物理学将军”。


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胜利起了关键性作用, 有人说因为他杰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二战至少提前了两年结束


二战末期,随着罗斯福总统的逝世,范内瓦·布什对美国现实政治的影响力巅峰也随之消散。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对我们今天历史走向的影响力,才刚刚开始。


1945年,他写出了两篇影响深远的文章,一篇是1945年7月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论文《诚如所思》。

这篇论文被视为信息科学领域和情报学领域的经典之作。里面提及的每个概念,几乎都被几十年后的计算机科学应用到,包括鼠标,数字计算机,超文本计算,搜索引擎,万维网等等概念。


我们所知道的“硅谷之父”弗雷德·特曼、“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都是他的学生。


范内瓦·布什也因此成为了“信息科学之父”、“现代电脑之父”、“超文本之父”、IT和互联网“思想之父”


有人说,如果你想理解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那就必须回到范内瓦·布什的这篇文章。


第二篇作品是就是《科学:无尽的前沿》。


现今的《科学:无尽的前沿》已被视为“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推动了后续数十年惊人的科学进步 包括阿波罗登月、星球大战计划等。


“布什报告”是了解美国当今科学状况的一个重要起点。


《科学:无尽的前沿》、布什范式

与美国尖端科技的领先


如果说公元1687年艾萨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启了以欧洲为轴心、以科学家自由探索为标志的人类科学时代序幕。


那么 范内瓦·布什答复罗斯福总统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则开启了以美国为轴心、以政府和科学共同体合作为标志的人类科学技术新的时代


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布什对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具体而强有力的愿景,其中最为基本、最著名的, 就是“科学进步是一种必需”,如果没有科学进步,“在其他方面再多的成就也不能确保我们的健康、繁荣和安全”


布什认为,科学进步可以为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长远的好处,包括“更多的岗位,更高的工资,更短的劳动时间,更丰富的农作物,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闲暇用于娱乐、学习,抛弃烦琐的生活,远离长久以来普通人的劳苦”。


他因此宣称“科学是政府理应关心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以确保科学进步。


具体而言 ,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提出了关于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观点,也就是后来的“布什范式” ,成为战后几十年里美国国家科学政策的基础。


具体来说,就是两句话:


第一句:基础研究的实施不考虑实际结果;

第二句: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驱。


两句格言合起来,建构了一个“一维线性模型”,来表现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操作性建议也迅速成为影响战后50年来美国科学政策的标准“话语”。


所谓基础研究,以布什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在不考虑实际需求情况下”的对基础知识的寻求


他认为,基础研究填补的是一口井,而这口井正是“所有实用知识的来源”;基础研究是整个研究和创新过程的推动力量。


“ 新产品和新工艺并非完全成熟,”他说道,“它们都建立于新的原理和概念之上,而这些新的原理和概念则源自最纯粹的科学研究。”


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可能对其工作的实际应用完全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基础科学研究长期遭到忽视,工业研发的进展也终将陷于停滞。


一个依靠别人来获得基础科学知识的国家,无论其机械技能如何,其工业进步都将步履缓慢,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会非常弱。


这段写于1945年的话,放在今天中国所处的现实环境来看,仍然具有强烈的洞察力。


正如 任正非 在推荐序中写下的:


我们今天的科研状况很像二战前的美国,二战前50 年时间,尽管美国产业已经领先全球,但在科研上充满功利主义,不重视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大量依赖欧洲的灯塔照耀,利用欧洲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短平快的产业。


二战即将结束时,罗斯福总统的科技顾问范内瓦· 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提出要重视不以应用为目的的基础研究,面向长远,逐步摆脱了对欧洲基础科学研究的依赖。


从此,美国基础科学研究远远领跑全球,形成若干重大突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