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ratidis
通过对奥斯陆大都市区的宜居指标评价分析,认为密度越高居住区满意度越高,故而紧凑型城市在公共交通、城市中心通达性和土地混合利用方面更具优势,对城市宜居性有积极的影响。
Orsi
对美国城市的人口密度、公共绿地供应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及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相当多人居住在密度较高地区且拥有足够的公共绿地,人口密度并不影响绿地供应,对宜居性没有影响。
Marichela
在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项目(IRISSCNR)“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地方认同感,城市幸福,宜居性和健康”中采用计算机新技术进行宜居性影响因素研究。研究针对德国汉堡港口城市区域,通过绘制幸福地点图(Happy place mapping)从用户角度识别城市幸福度,以及影响不同地区幸福度的因素。研究显示,汉堡港口新城项目通过重塑历史城市的海洋特征与地方认同感,提高了地区宜居度和满意度,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公共空间与多种活动可能性,为本地人与游客带来更宜居的城市空间。
Abdul
等对吉隆坡大城市地区的土地利用扩展、基础设施配套、城市生活进行研究,发现吉隆坡在住房与经济多样性、实现宜居城市方面仍需面对诸多挑战,如保持城市清洁、安全,以及提升城市活力与吸引力等。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堵加剧,越南胡志明市在探索城市公平、可持续与宜居发展时,从灵活的办公地点选择方面开展研究,调查和收集了胡志明市工人的工作安排与通勤习惯数据以及相关组织政策。结果显示,74%的通勤者愿意接受非传统的、更加灵活的办公空间,但仅有 41%的人被允许这样做。这一研究结果为使用非传统的“固定”办公地点,减少交通拥堵与污染,提升可持续与宜居条件等城市建设路径提供了支持。
在中国,
邵红瑜
等通过分析城乡产业结构、城乡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等,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杨珊珊
对吉林市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现状、基础条件、问题与建议进行研究,提出应充分利用“吉林市作为滨江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城市、著名工业城市的城市特色”进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并以此说明“‘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
张小平
等对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与淄博市的相关实践进行了研究。
张欢
等
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宜居宜业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了宜居性现状水平的时空差异与分布特征,据此提出针对性、差异性地推进城市群生态宜居宜业建设的相关策略。
刘凌雯
等以扬州三湾地区规划项目为例,探讨了开发建设宜居城市的核心策略,包括把“青山绿水”还给市民,便利安全的生活配套设施,城市人文关怀与人文活动等。
从宜居社区维度看,
陈渊博
等对广东省获得“宜居社区”称号的社区进行满意度评价,从居民视角探讨社区空间、环境、安全、服务、文化生活和管理6个方面的建设效果。结果显示,社区空间、环境、安全等硬环境建设满意度高于其他软环境改造满意度,因而当前广东省地区宜居社区建设仍需加强软环境建设。
杨秋辰
对成都旧居住街区环境进行宜居性研究,从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居住环境、支撑环境)与非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并依据综合性评价结果提出更新设计指导与策略,具体包括:完善符合居住习惯的街区空间格局、步行主导的道路系统及停车规划、符合地域特色的景观布置、街区服务设施的共享型设计、构建智慧社区与绿色社区、旧居住街区文化的重塑、推进旧居住街区社区管理更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