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姝婧
主编
|
十三
先生
回首2020年的剧集市场,爱奇艺迷雾剧场口碑与热度双丰收、以《三十而已》为代表的女性题材成为出圈爆款……多部剧集为国剧口碑提升正名。
剧集市场的基本规律似乎已经显现,「品质化」已成为未来剧集市场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2021年谁会征服观众?
在第一季度的剧集市场里,由正午阳光出品的扶贫题材《山海情》一骑绝尘,拿下豆瓣9.4的高分;
《山河令》《赘婿》自带讨论热度频频登上热搜……那么,谁是黑马?
2021年剧集市场的第一匹黑马已然出现,那就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集《觉醒年代》。
2
021
年的剧集市场,《觉醒年代》势必会留下闪耀的一笔。
在豆瓣评分中,《觉醒年代》开播以来从8.6分不断上升至9分,18750人的打分中超过80%的观众给予这部剧集4星以上的评价。
目前,《觉醒年代》位居2021年华语剧集口碑榜单第二位。
而在小组讨论中,不仅围绕着于和伟、张桐等主创“教科书式演技”的讨论在年轻观众群体中反响颇高,同时也掀起了对原型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历史细节讨论。
同时优酷站内数据显示,《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证明了年轻群体对它的关注与喜爱。
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剧集,《觉醒年代》是如何做到的?
对未来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创作与成功出圈贡献了哪些经验?
新角度、真生活、真情感。
作为国产影视剧创作的重点领域之一,革命历史题材剧对观众而言并不陌生,该题材集中表现中国近代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人物。
例如建党、建军、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建国前后等,围绕这些事件和革命人物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
例如《长征》《亮剑》《解放》《海棠依旧》《外交风云》等剧集都深受观众喜爱。
如何在这些经典作品中留下属于《觉醒年代》自己的印记?首先在于角度之新颖。
以往多数革命历史题材剧主要以展现时间跨度较长,同时呈现内容较多,而《觉醒年代》则不同。
它将目光集中在中国近代史中1915-1921这七年时间,并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为全剧的三个高潮。
全剧重点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是在寻找救国道路的过程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革命的先行者他们如何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并不是一件易事。
第一,需要创作者对百年前中国身处的世界历史大背景了如指掌;
第二,在对宏观背景的掌控下,还需要刻画出中国第一批觉醒者们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等个性化特征。
毋庸置疑,《觉醒年代》回答好了这两个问题,这也是它的好看之处——在新角度中打造了真生活和真情感。
过去这样类型剧集所涉及的大部分历史人物在荧屏形象上都较为深入人心,例如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刘劲饰演的周恩来等都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
然而《觉醒年代》所涉及的人物多为活在“教科书里的人”,人物广为人知但荧幕形象较少。
例如以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主角的荧屏作品并不多,展现新青年编辑部其他同人编辑的影视作品基本处于空白,对观众来说这些人物是“熟悉的陌生人”。
为体现每个人的真性情,《觉醒年代》用大幅生活化的场景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不同面。
首先是在场景布置上用动物作为置景道具为场景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在陈独秀新青年编辑部的家中和李大钊河北老家都使用了较多动物道具体现生活细节。
其次,通过展现人物的爱情、亲情、革命友情、师生情等不同的情感维度让历史书中的人物“活起来”。
例如李大钊与妻子赵纫兰之间的动人爱情细节,在北大校园李大钊向妻子赵纫兰描述革命后的生活引无数网友动容;
陈独秀与陈延年父子争吵斗嘴的日常生活也让观众看到了革命家、思想家陈独秀在生活里“可爱”的一面……这些设计不仅让历史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同时也构成了《觉醒年代》的亮点之处。
(李大钊与妻子赵纫兰)
豆瓣9.1
分,《觉醒年代》如何树立
主旋律革命历史剧创新表达的新标杆?
主旋律影视作品是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最重要的艺术类型,而追求创新表达是主旋律影视剧始终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电影市场中的主旋律作品在市场吸引力和口碑上收获颇丰。
2017年上映的《战狼2》以56.94亿票房目前仍位居中国影视票房排名第一;
2018年上映《红海行动》在当年春节档同样表现亮眼,票房超30亿,豆瓣评分达8.3;
而在2019、2020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市场票房分别达到31.7亿、28.3亿的成绩。
同时,《我和我的XX》系列也成为国民接受度较高的重要IP之一。
显然,主旋律电影作品已然找到了市场和口碑的平衡点。
反观剧集市场获得市场和口碑双重认可这几年并不多见,讨论热度主要集中在《人民的名义》(2017)、《大江大河》(2018)、《大江大河2》(2020)这几部之中。
通过梳理这几年出圈的主旋律作品后可以发现,无论是剧集还是电影,展现革命历史时期的主旋律题材作品出圈都较少。
一方面,革命历史剧展现的年代与当下观众生活较远,不易产生代入感。
另一方面也与创作手法有关,过于突出宏大叙事而忽略细节和逻辑使观众难以产生共鸣,而近两年“手撕鬼子”等抗日神剧也消解了观众对革命历史剧的兴趣。
《觉醒年代》是一部反映革命历史时期的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成功吸引年轻观众的“催命追更”正是在于它树立了主旋律革命历史剧创新表达的新标杆。
何为新标杆?
第一,高度还原历史细节,营造时代“真实感”。
受题材影响,革命历史剧的创作需要首先树立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心,在不篡改历史的底线之上还原历史细节,创造时代精品是革命历史剧的责任。
《觉醒年代》在一开始就在细节上下了“真功夫”,从人物穿着、性格、礼仪细节到建筑场景、历史背景的还原都体现了“匠心”。
人物细节上,全剧高度还原人物的“精气神”。
例如李大钊的胡须是人物的传神之处,为达到人胡合一的境界,剧组道具为此给张桐(《觉醒年代》饰演李大钊)制作了上百个胡须;
而描绘胡适时需要从西装、眼镜等装扮上打造留美精英的形象。
在体现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气质上,开篇的北京城尘土飞扬,警察、军阀军队飞扬跋扈,压抑的政治气息铺面而来。
而在上海,卖梨膏糖的老人用上海小调讲述时政,随处可见的外国人、租借警察穿梭在上海街道里,还原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两大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气质。
(上海街头)
(北京街头)
第二,在历史还原上进行创新表达,重塑经典作品。
《觉醒年代》在对历史人物各自的经典作品诠释上不仅做到原句还原,还完成了创新表达。
例如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时发表的就职演说的台词高度还原,网友称之为“和课本上一模一样”;
而对李大钊代表作《青春》、鲁迅《狂人日记》、陈独秀《研究室与监狱》《北京市民宣言》、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觉醒年代》用生动具体的戏剧情节突出这些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彰显出文化自信。
同时,用象征、隐喻的呈现手法达到叙事创新的目的
。
比如经常出现在剧中的“车辙”、陈独秀家门前的那条泥泞的道路都有自己的引申意义。
道路是曲折的,亦是光明的。
泥泞的道路上,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行革命者们历经波折终于寻到一条了属于中国的光明道路。
(
新青年编辑部门前的路)
第三,制作水平精益求精,打造史诗级大片质感。
《觉醒年代》在多处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打造出了电影质感。
例如青年毛泽东的出场、鲁迅创作《狂人日记》都成为剧中的经典片段。
在青年毛泽东的出场里,通过毛泽东的个人角度侧面体现中国最底层人民的艰难困苦,所有人都在黑暗的道路上行驶,而他在大雨中选择逆向而行,类似这样的镜头语言在《觉醒年代》中普遍存在。
同时,合适而充满力度的背景音乐也提升了整部剧集的制作水平。
正如本剧的音乐设计庞宇在幕后纪录片中谈到,“观众在观看这部剧时不知不觉间音乐进来了,在情绪很浓重的时候情不知不觉音乐又没了。”
好的背景音乐在于观众感觉不到它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消失,也正是这样的匠心,使《觉醒年代》成为主旋律剧集创作的标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