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商学院学习,是一种什么体验?》
李柘远LEO
曾听人说:“商学院挺轻松的,作业不多,还不算学分绩,只要别挂科就OK啦。
还听过更率性的:“谁来商学院是为了读书啊?搞搞社交,找找对象,两年就过去咯。”
这些人说的不是哈佛商学院,一定不是。
先聊学习。我不知道其他商学院是什么情况,但
在HBS学习,“混混就过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MBA一年级。
几个二年级朋友回忆起一年级时,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我,“累!比读本科还忙!(他们说的是美国大学本科)。”
刚开学没多久,我就体会到了学长们的感叹。与耶鲁本科的课业量比起来,HBS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哈佛商学院是“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的鼻祖,至今仍是把案例教学做得最淋漓尽致的学校。
所谓case method,就是通过研究和讨论各种公司遇到的实际情况 (real situation)来学习商业理论知识——所谓“实践出真知”。
MBA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时候每天都要啃三个case;只有两个case要啃的时候,大家还会在聊天时和email里欢呼”It’s two-case day today!”(言外之意:总算能稍微消停会了/有时间做其他事了)
啃case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
前一天领到第二天要在课堂上学习讨论的case. 每个case通常是密密麻麻二三十页A4纸,也就是说一天最多的时候要读近百页的case study.
Case绝不是速读一遍就能轻松搞定的,而是要精读、慢读,边读边做笔记、归纳要点、思考教授在导读里提的问题。总之,读得很深入、很立体;碰到不熟悉的领域和议题时,还要请教懂行的同学、查找背景材料。
带着case的自学成果,大家每天都要参加”discussion group”(讨论小组)的集体学习。开学时,每个学生会被分到6人一组的discussion group, 在未来一年里“互帮互助”,主要形式便是一天一次的case讨论会,在会上捋一遍当天case的要点,加深理解。
经过自学和小组学两个步骤后,就来到了学习第三步:上课。每个班由大约90名学生组成,每节课有一位教授,80分钟上课不间断。与其说是教授上课,不如说是教授引导着大家一起探究。就像剥笋那样,教授会不断抛出问题,从表皮开始,一层层深入case的内核与精髓。
学生们要做的,可不单是回答教授的提问——大家对一个问题经常有不同解答和立场,有时还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意见。这可是教授最开心的时候了——他会继续“煽风点火”,“怂恿”同学们针锋相对,展开一场友好辩论。
所以在HBS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不,我不这么认为”“等一下,你的观点我认为有漏洞”“对不起打断,但请允许我指出你发言的问题”这样的话。反驳,在HBS课堂上不被认为是一种失礼,更不会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只会帮大家把case啃得更烂。
上课时还有一个会让人紧张的事:cold call(突然点名)。教授并非永远按牌理出牌,请举手的同学发言,而是不时点一个没举手的学生,邀请其发表意见。比如:
“好的,那么X公司今年在中东地区的总体业绩表现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呢?OK,Anne你怎么看?”
当然,在热烈的“问与答”过程中,教授会不断在黑板上归纳要点,也会在最后十分钟总结当天的核心知识点。一堂课下来,教授最多时提问能超过百次。而学生也得以全程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思考状态,压根不可能打瞌睡。
毫无疑问,课后作业也是一个都不能少:既有problem set(习题集 ),也有小论文、课堂演讲、小组作业,形式多样,打分从不怠慢。
粗略地算,MBA一年级时每天为了学习就要花费至少8小时,还得兼顾各种活动:学生社团、社交、应聘等等……所以,HBS一年级的生活,不得不说是一种全方位的历练,有时还会有被剥了一层皮的“酸爽感”。而HBS的学生,也大都痛并快乐地享受着这样酸爽的MBA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