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创建于1999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心多年来秉承“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宗旨,与学界、业界、政府和相关机构广泛联系,承担研究课题,组织学术活动,开展行业交流,参与国际合作。
51好读  ›  专栏  ›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以新思维开创旅游业发展新时代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11-08 10: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中国发展的重心和导向,特别是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旅游业有很多大有可为的地方。围绕国家总体战略,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找准旅游业的发力点,将为旅游业乘势而上赢得更多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开创中国旅游业新时代,是全体旅游人共同的使命。


一是抓住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样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大背景和前提。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发展将同样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实现中国旅游业的崛起。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必然会催生更大的旅游市场。特别是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中国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将更加波澜壮阔,与此同时,与大众旅游时代相伴随的中国旅游业的升级换代也将成为主旋律。此外,从经济视角看,扩消费依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特别是在中高端消费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将成为党的十九大以后的经济领域的工作重点。以此为契机,推动消费升级并提升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将为旅游业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中国发展的重心和导向,特别是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旅游业有很多大有可为的地方。围绕国家总体战略,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找准旅游业的发力点,将为旅游业乘势而上赢得更多机遇。

二是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两个一百年”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发展的总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指日可待。下一个三十年的重点将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如何推动旅游业现代化,以及旅游如何为整个国家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目标和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更大程度对应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旅游业发展的导向应该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未来强化旅游幸福产业的概念,将旅游业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高度契合,应该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导向。

三是树立旅游业发展的新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一大特点就是勇于创新。同样,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的中国旅游业发展也应该树立新的思维,以推动新的发展。首先,需要继续领先。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早期中国旅游业发展有“雪中送炭”意味的话,那今天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更大程度上是“锦上添花”“推波助澜”。而添好这个“花”,助好这个“澜”,需要中国旅游业走“继续领先”之路。其次,需要全面发展。过去中国旅游业高度关注经济功能,对做大旅游业规模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宜继续将注意力放到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上,而应该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到旅游业的复合功能、综合效应上。再次,需要以人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这就要求在宏大叙事之外,旅游工作应该更多地关注怎样帮助国民通过旅游实现全面发展。最后,需要全球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体现了很强的全球意识,并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未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基本方略。未来中国旅游业应该更大限度地参与世界旅游市场的国际分工,特别是要为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

四是开辟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命题,许多都可以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提供新的启迪。其一是深改革。深化改革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党的工作重点。未来中国将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一些传统的管理领域将会萎缩,一些新兴的领域又亟待跟进。对旅游部门而言,除了营造旅游业发展的大氛围外,特别需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应该在哪些新领域方面强化职能,应该着重研究如何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手段,形成引导旅游业发展的新机制,进而把握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权,不断提高旅游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二是强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应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应该成为未来旅游领域文化建设的重要纲领。未来旅游业需要在文化方面更多发力,特别是要着重提高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吸引力,要在旅游的各个环节推动文化的注入,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其三是促升级。报告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未来通过提升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中国游客,乃至更多的全球游客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其四是补短板。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旅游业自身的特点看,恰恰在国家发展的短板上能发挥突出作用。未来旅游业应该进一步围绕就业、扶贫这些短板问题开展工作,以此提高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位势。

作者: 曾博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