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径中径又径征义》序文中的问答展开,解答了关于念佛往生净土的一些疑问,并强调了信、愿、行三者的真切重要性。通过比喻解释了念佛时的杂念并不影响往生,只要发自真心,就像江水中的波浪不影响江水的流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背景及主要内容概述
文章源自《径中径又径征义》序文中的问答,主要解答了关于念佛往生净土的一些疑惑,强调了信、愿、行的真切重要性。
关键观点2: 问答中的核心疑问解答
文章解答了念佛时存在杂念是否也能往生的疑问,指出只要发心真切,杂念不会阻碍往生。
关键观点3: 信、愿、行的真切重要性
文章强调了信、愿、行三者的真切重要性,指出这三心的不真切是往生净土的最大障碍。
关键观点4: 比喻的贴切性
文章通过长江和江水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解释了念佛时的杂念与往生的关系。
正文
《径中径又径征义》序文中有一段问答。
或者疑而问曰:我但晨昏念佛,日间浩浩,俱属尘劳。且口念佛时,不免杂念起灭,恍惚无定,欲求一心不乱甚难。未识亦能往生否?
答曰:切勿多疑!亦无论一心、散心。特患信行愿三者,发心不真耳。
果发真心,此心如长江水,种种杂念如水上波。往生如江流入海。岂有江流入海之时,波不消散,而反能阻碍长流乎?
“或者疑而问曰:我但晨昏念佛,日间浩浩,俱属尘劳。且口念佛时,不免杂念起灭,恍惚无定,欲求一心不乱甚难。未识亦能往生否” : 有人来问,他只不过早晨、傍晚念念佛,白天一天的时间都在忙一些世间的杂务,而且早晚念佛的时候也是妄想杂念起起灭灭,要想达到制心一处、不起杂念太困难了。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也可以往生?这是一般人念佛普遍存在的情况,今人这样,古人也这样,可说很平常,本来普通人念佛就是这样子的,这样念佛就可以往生。
“答曰 : 切勿多疑” : 你千万不要多疑。
“亦无论一心、散心” : 也不管你是禅定心还是散乱心。
“特患信行愿三者,发心不真耳” :我们的心是禅定还是散乱并不重要,怕就怕在哪个地方呢?就怕你的信心、愿心、念佛心——这叫信、愿、行,就怕你这三心不真切。信,信不过,信不及; 愿,愿不切,不是真愿往生; 行,念佛又在怀疑,不是很踏实笃定。如果这样发心不真,那就值得担心了。
“果发真心,此心如长江水,种种杂念如水上波。往生如江流入海。岂有江流入海之时,波不消散,而反能阻碍长流乎” :果然真心一发 : 我完全靠倒南无阿弥陀佛,信顺不疑; 我真求往生,没有半点不愿意往生; 我就是这句名号,踏踏实实地念。这个心一发起,往生就像江流入海一样自然。长江的水在流动,水面上也有波纹,起伏不定。我们的杂念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往生就像长江之水进入大海一样。哪有江水流入大海的时候,水波能够阻碍它的呢?
归命阿弥陀佛的心,就像长江水; 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的一些妄想杂念,就像水上的波浪。我们是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还在这个娑婆世界奔走经营,忙于家庭,忙于事业,难免对境起分别、起杂想的波浪。虽然如此,它不会障碍我们往生净土。如同波浪不阻水流,长江水有波浪,照样可以入海。江水浩浩,随风起浪,夹着泥沙,浮着草屑,但这一切不妨碍它日夜奔流,直入大海。
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是这么一种状况。
这个比喻,很贴切,很形象; 多多思维,自然疑心皆消。
——摘自东方出版社《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注】
《径中径又径》一书,为淸末张师诚居士精选各种经论和祖师大德关于净土法门的切要论述,分为起信、立愿、励行三部分,取莲池大师“持名为径中径”之意,编辑而成。
后徐槐廷居士将书中繁者节选,略者增补,又在有关各条之后,对其内容加以说明,又举事例加以验证,再加旁注,名为《径中径又径征义》,以警策人心,使人更容易生信而念佛。
印光大师对《径中径又径》一书评价颇高:
若已有信心,当阅净土诸书。若不能多阅,其最显豁(明白通达)者,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趋(直入)净土堂奥(精髓)。于初机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师文钞》复张云雷居士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