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表龙门阵
负责吐槽一切!互联网大喷壶,大嘴善喷喷天下可喷之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心中有光的人,终会迎来光明 ·  昨天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心中有光的人,终会迎来光明 ·  昨天  
中产先生  ·  今天楼市重大信号 ·  2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 | 活过,爱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表龙门阵

再不蹭流浪大师就晚了

三表龙门阵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3-22 14:58

正文

川尻松子,剧照。


如果一个人喜欢教导别人,结局会是怎样?

至少川尻松子是不幸的。

她从一名普通的老师几经命运的捉弄最终沦落为肥胖的、被酒精糟蹋的、患有精神疾病的「臭老太婆」。

当她想鼓起面对新生活的勇气,答应做一个人的美容师,脑海中幻想着无数发型,她畅快地行走,在碧草舅茵的公园里,在星月交辉的夜空下,对着远远围观的不良少年们说:「这么晚了,快回家吧。」

转身之后,少年窜上前,用棒球棍狠狠终结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命运同样离奇吊诡的沈巍是幸运的。

围观他的人更多,距离更近,近到能看见合影网红们险峻的线雕鼻头。

然而围观者举起的不是棒球棍,而是比大卖场品类还多的各式手机。

当然,也没人叫他「臭老头子」,都随大流,尊一声:「流浪大师」。

我看那些妆容工整到没有辨识度的小网红们,把沈巍围在一个角落,以明媚的45°角举着开启自动美颜模式的手机,对着镜头前不知道姓名的抠脚大汉,用发现爱马仕限量款包包的惊叹语调尖叫着:「快看,大师耶!」

我们都是刻奇的人,我们都占用「流浪大师」这个大功率热点分配的信道。

有人却连上了热点,立地 成佛 白岩松,眉头一紧,不无焦虑的说: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直播。」

「那些蹭热点的网红、微商,恶不恶心啊?!」

「像围观大熊猫似的,不就为了点抖音流量吗?还是人吗?!」

「还大师一个清静吧!」


是挺讨厌的。可他们举起的是手机而不是棒球棍,不是吗?

没钱没闲只能在电脑前把「流浪汉」捧为「大师」的「呼喊派」,与去到现场顶礼膜拜的「行动派」,哪一个更讨厌。

都挺讨厌的。

可总有一款流浪汉要走红啊。现实与理想的怪异反差,流浪汉是最好的承接载体,是自带十万加流量的爆款题材。

只不过,这个「爆款」,我们等了近十年。

2010年,天涯社区还是网络流行文化的策源地,邋遢流浪汉、低配言承旭「犀利哥」因一篇《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的网帖而迅速走红。

「标题党」永不过时,但人们参与热点的方式变了。

当初吃「犀利哥」这个瓜,能吃到什么程度,全靠媒体记者的采集分发。吃瓜的就是吃瓜群众,充其量是跟帖网友。

今时不同往日,人们追求现场感、存在感,渴望成为一手信息的输出者。我回了一个「流浪大师」的热门帖和我拍到了「流浪大师」的视频,这两种方式对于心理的满足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抛离时代的变化,无视传播方式的变化,呼吁围观者自律、克制,是无力的,也几乎是做不到的。

道德上的伪善虚假且可笑。「围观」这种事只有0和1,不是1和更多。

如果你觉得「围观」是一种打扰与伤害,你该呼吁「禁止围观」,而不是呼吁「围观的人别那么多啊求你们了。」

真有自媒体在微信上向张一鸣提出诉求:控制「流浪大师」视频的流量分配。

张一鸣的回复是:「正在思考这个。」

如果抖音真的对算法进行人工干预了,强行调低人们喜欢看到的「流浪大师」视频的频次,那我就有理由相信,算法也会基于管理者的意志,调高他们想让我们看到的视频,用户口味与喜好的重要性变得可有可无,那抖音不过就是传统的「抖音TV」罢了。

况且,我觉得,围观沈巍,不是审丑,而多是猎奇,如果他没有故宫、巴黎圣母院那样深厚的文化、历史沉淀,关于「流浪大师」的视频只不过会是网络流行事件的一次「快闪行为」罢了,会速朽,会被新的「XX大师」视频覆盖过去,不具备「长期围观」的价值,人们总是在追逐下一个热点的路上。

有人担心,太多人围观,会打扰沈巍26年来捡垃圾、安静读书的自由日子。

人们总是会想偏。

就像九年前,人们普遍认为「犀利哥」会被包装,会走上网红的路子,会过得和他们一样岁月静好。

但「犀利哥」还是选择了流浪。他的弟弟程国圣说:「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哥哥能安心坐在家里,不过哥哥就像修道一样,已经修到了一种境界,人们说他傻,其实他是看穿这个世道了。或许流浪才是哥哥想要的生活。」

沈巍26年来一直在安静读书吗?他还是具备感知世界的能力。他为了亲人的变故,理过两次发,他有能上网的手机,他知道这个社会的光怪陆离,你看即使身边围坐着搔首弄姿的女网红,他的表情平静如水,我自问是做不到的。

这就是他人生的奇遇,也许很短暂,下个月他就失去了「流量」的意义,而「流浪」或许是他一生自认的意义。

川尻松子一生都在取悦别人,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以为「别人即世界」。最终她倒在了一个人人嫌弃她的世界。

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不是吗?但是一旦长大,没有一件事会遂自己心愿。

26年前,捡垃圾,是父母和单位眼里的「怪癖」,却是沈巍一生的「心愿」。流浪于他而言也挺好,遂了心愿,做了自己的主,强过很多人。

松子说:「就算被打也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好。」

沈巍还好,他还有书作伴,还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落后时代也好,别的什么也好。人不活着的话,就什么也成不了。

每个自我的灵魂,都该被世界温柔相待。只是沈巍暂时接收到的「温柔」(关注)汹涌了些、复杂了些。

生而为人,在这个加速度的时代,他们真的很抱歉呢。

好在,他们举起的是手机,而不是棒球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