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本书排在书单的第一位,终于让这份书单看上去“毫无价值”。
那我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干呢?因为“人品”是一回事,“学术”是另一回事,两者或许有联系,但肯定不是线性联系,人品有亏的人不一定在学术上也差。何况,我并不觉得冯先生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做的某些事能证明他“人品有亏”,毕竟形势比人强,他也有很多无奈,其内心的挣扎苦楚,恐怕不是外人所能体会。这些咱就不讨论了。
当然,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似乎也并不太高,毕竟它只是“入门级”的,真要推荐,还不如推荐冯先生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哲学史》。不过《中国哲学史》比较厚,而《中国哲学简史》比较薄,这一点光从书名就能猜出来。
我一向喜欢推荐薄的书。《易中天中华史》摞起来或许很厚,但每一本都很薄。
冯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上有很多创见,这些创见让他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但这不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简史”嘛,就算把作者的创见都写进去,也必然是浓缩的,读者很难细细体味。然而“简史”的优点在于它的“脉络感”强,就算你之前完全不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读了它,也能大致上了解了。
你为什么非要了解中国哲学呢?这当然没什么“非要”的,不了解也能活。然而,哲学是一个民族思想的根基和源泉,只有读懂了华夏的哲学,才能真正读懂它的文化和精神,才能真正明白它的过去与未来。说白了,哲学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镜子。
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有很多不同。哲学或许并无“优劣”,但确实有“异同”,而其中的“差异”,正是“我们”与“他们”不一样的“土壤”——一切的文化、制度和习惯都建立在这种“土壤”之上。因此,学习“我们的”与“他们的”哲学,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前提。
正如冯先生所说,哲学也有它的土壤,中国古代哲学(尤其儒家哲学)是根植于农耕文明和宗法伦理之中的。其实,就算最不懂哲学的中国人,也会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只是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察觉不到罢了。
我相信《中国哲学简史》正是揭示它真面目的那本书,而且它顺道把那土壤也一起揭示了。
另外,这虽然是一本哲学书,但你不用担心读不懂它。它既不枯燥也不艰深,相反,它很浅显——因为深邃,所以浅显。
因此,当你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你很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静默一分钟,诸子百家如清澈溪流般在你眼前淌过。当你再度睁开眼睛,或许会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以为自己已经洞悉了尘世的全部秘密。不过我要提醒你,这是种错觉。初学哲学的人几乎都会有这种错觉,我到现在仍然有。
哲学是无止尽的。它永远叩问着人类内心深处那个浩瀚无边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