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既然一年之计在于春,那咱读点书呗?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11 09: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张洛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前言


其实我是没资格做“荐书”这种事的,因为就算把《新华词典》和《哈利·波特》都算上——《哈利·波特》要算7本哦——我从小到大读过的“非课本类书籍”也不够500本。而且,我的欣赏水准比较低下,很多在豆瓣上被瞧不起的书,我都觉得挺好。


那我干吗要自取其辱呢?首先是因为我发现识局上很少有这类文章,所以来抛个砖、引个玉。其次,我认为“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至少不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它更大的作用在于对自己思想的启发。也就是说,“读书”让我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任由别人替我思考。从这个角度讲,就算这些书“推荐错了”我也心安理得,反正我又没说你应该记住那里面的每句话,并把它们当成“正确的”。


——它们只是“我认为正确的”,或“我认为部分正确的”,如果你认为它们“不正确”,简直太正常了。不过我必须强调一句:你认为它们“不正确”的前提是“你读完了它们”,而不是“你在网上看到有人骂它们”。


当然,我之所以想起“荐书”,也跟时下一种流行现象有关:大多数人可能会为“没钱”感到惭愧,却不会为“没文化”感到羞耻。有些人甚至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文化,所以你别整那些高深的,我听不懂。他们说得那样自然、平和、骄傲,仿佛“听不懂”不是他的问题,而是说话人的错误。这就有点儿可怕了。


人还是要有点文化的。其实,我推荐的这几本书都很平常,我敢保证其中绝大部分大家都听说过,当然,很可能也已经读过。不过,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对同样的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所以我很希望读过的人能对我提出批评。


哦,对了,我好像忘记论述“读书的重要性”了。不过这应该不重要——因为“读书”真没什么重要的,它不能当饭吃,不能当房子住,甚至不能抚慰那些空虚苍白的心灵。它唯一的作用可能是,让你知道很多终生碌碌奔走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也不想知道的事,可是知道这些,未必是福。


下面正式开始。书单以倒叙方式展开,越后面的越是我所倾力推荐。另外,本书单仅限于人文社科类书籍




十、《易中天中华史》

〔中国〕易中天著



我知道大家一看这个,就对这份书单丧失了最后的一点信心。


不过我并不是说这套书有多好,或有多大的学术价值。相反,我认为它甚至在某些地方掺杂了过于浓烈的个人情绪,所以不很客观。但这并不能掩盖它的优点:首先当然是“有趣”,更重要的则是“开放性”。


易中天老师口气很大,号称要“重写3700年来的中华历史”,其实中华历史已经是既定了的,除非他老人家搞到时光机,否则不可能“重写”。然而他又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重写”了中华历史,因为他没有纠结于“是什么”,而是站在更宏大的人类视角上去叩问“为什么”,也就是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选择自己的命运、以及被别人选择命运的。这种历史好像确实没人写过,至少没人完整地写过。


其实这套书的知识性并不强,至少我本人没有从中学到新的历史知识;但它告别了过去一成不变的固定历史观,我认为这更重要——你真的认为,记住“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影响”会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吗?有那个功夫,你不如去记鹿晗的生日,或者杜兰特的数据统计,那至少能让你在茶余饭后有点谈资。


真正有意义的历史,是以开放性的历史观,帮助读者悟出属于自己的“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影响”。要知道,背诵别人的知识,知识永远是别人的;自己思考得到的东西,哪怕跟教科书不一样,也是自己的收获。


另外,易老师还在书中探讨了另一个重要问题:每当面对历史的岔路口,祖先还有别的选择吗?这种讨论看上去没什么意义,因为就算有,祖先也没选,现在放马后炮,早晚了三秋。可它很有意义——历史是写给未来看的,若能以史为鉴,我们或许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不管怎么说,这套书在历史学家眼里恐怕都是不够专业的,充其量也只能算“另类”。然而我打算在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把它推荐给她——它会告诉她历史,又不会把她的历史观局限住。这样,女儿长大后再接受“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就不会像她父亲那样困难了。




九、《经济学原理》

〔美国〕格里高利·曼昆著



我相信,几乎所有学经济学的大学生都读过这套书,但遗憾的是,非经济学专业的人们就未必读过了。


——非经济学专业的人,没读过某本经济学著作,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吗?我认为有,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跟市场说,“我不是学经济学专业的,请不要跟我聊经济规律”。当然,市场也确实不会跟你说,来来,咱们聊聊经济规律;它只会把经济规律砸到你脸上,然后说,傻×,学着点!


这就是经济规律。你可以拒绝认识它,甚至可以拒绝相信它,但你逃不开它——因为它源自人性。这就好比即使你不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也仍然会被它吸在地球上一样。


所以,我们可能需要了解一点经济学的原理,哪怕它们很基础、很浅显、很直白;而《经济学原理》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虽然很厚,但从头到尾都很基础、很浅显、很直白。它几乎就是在谈人性。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第一次看这套书的时候,甚至会有种想骂人的冲动:废话,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说吗,真TMD浪费纸!可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么简单的道理,之前还真没意识到。


鉴于此,我把这套书塞进了这份书单。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版本的《经济学原理》,曼昆的版本是不是最好,见仁见智;我只能说,它是我读过的所有版本中文笔最流畅、文风最幽默的,而且凡是能举例子说明的问题,它绝不干巴巴地讲道理。我想这应该是这套书最大的优点——读的过程中,你不会哈欠连连、昏昏欲睡,读完了,也不会懵懵懂懂、浑浑噩噩。


这套书的另一大优点是,它囊括和综合了西方经济学所有名家的重要理论观点,如果你没空挨个去读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维弗雷多·帕累托、约翰·凯恩斯、保罗·萨缪尔森……那读它就对了。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学原理》不是教给你发财致富的。它向你揭示经济运行的本质,但不向你兜售赚钱的方法;它能帮你成为“理性人”,但不能让你成为“大富翁”。


考虑到这是译著,翻译还是很重要的,个人推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由梁小民和梁砾两位先生翻译。




八、《世界是平的》

〔美国〕托马斯·弗里德曼著



这本书已经过时了。


过时是正常的,因为它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历久不衰的经典名著”;但另一个原因或许更重要:世界压根就不是它所描绘的那样是“平的”。


所以我把它也塞进了书单——在“反全球化”一浪高过一浪的时代里,世界看上去并没有“变平”;而此刻重温这本为“全球化”摇旗呐喊的著作,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全球化”,以及它会有怎样的命运。


其实,当前西方各国“反全球化”情绪高涨很正常,尤其对那些面临收入下降和失业压力的产业工人来说,与其向他们解释那些复杂高深的市场运行理论,不如告诉他们,是“外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你甚至不能说这是完全没道理的,何况就算它完全没道理,也会因为通俗易懂和方便宣泄情绪而被大多数人接受。


——大多数人都相信的事情,就一定是“有道理”的,这是人类惯常的逻辑。


然而“反全球化”本身有个缺陷: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比如川普,他好像利用了国内“反全球化”的力量,但他不能反对全球化本身——否则他就该把墙修到美国的东西海岸,而不是墨西哥边境。再说“墙”这东西也不是万能的,它要真能挡住“人”,大清就入不了关了。


因此,不管现在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总归要做好迎接全球化的准备——如弗里德曼所说,“全球化”不是“美国化”,其他国家也有机会;“全球化”更不是把人的“个性”碾平,而是让每个人获得比以往更平等的机会。这不是坏事。


诚然,弗里德曼在有些方面过于乐观了。虽然在“3.0版本”里,他提到了911、地缘政治和一些地方的盲目排外思想,但总体上,他相信这些问题不难解决。我倒没这么乐观,不过我同样相信:开放、包容和平等,终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信仰。


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本好像一直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它还有个“姊妹篇”,也被翻译成《世界是平的》,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不过那本书的原名貌似叫做《理解全球化:“凌志汽车”和“橄榄树”》。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拿来一起读,因为它也是弗里德曼写的,可以参考。


而我说的这个,全名叫做《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七、《人类简史》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



如果我们认为,“站在全人类的视角”是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那这本书的视角还要再宏大一百倍——它站在了“全物种的视角”。这让我一度怀疑作者是个外星人,因为这货聊起人类来太冷静了,除了同样使用人类语言外,好像跟人类没什么别的瓜葛。


那“全物种视角”到底是个啥玩意呢?说穿了也简单。比如,我们经常不假思索地说“苍蝇是害虫”,但从来不说“蜻蜓是害虫”,而这其实是一种“人类视角”——苍蝇对人类有害,所以是“害虫”;蜻蜓对苍蝇有害,所以不是“害虫”。然而苍蝇显然不会这么认为。在它们看来(如果它们也有看法的话),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只是为了生存罢了,凭什么你人类为了生存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污染环境,我苍蝇传播点病菌就是“有害”了?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霸权逻辑!


“全物种视角”就不这么看问题。在它看来,人类、苍蝇和蜻蜓,都是地球上的物种,其中人类与苍蝇这两个物种在生存中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仅此而已。这根本没有谁对谁错、孰优孰劣。人类当然不太容易接受这种观点,不过没关系,我相信苍蝇更不会接受的。


赫拉利自然不会在书中讨论这么无聊的问题,不过他确实是跳出“人类视角”看问题的,因此他的书虽然有点“历史虚无主义”,却往往切中问题要害、揭示问题本质,而且很多要害和本质,是前人从所未言、甚至从所未想。


比如他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独霸地球,是因为其他物种只能靠基因的改变来实现进化,人类却能靠“想象力”的改变来获得发展——一百万年前的大猩猩会因为发现香蕉而欢呼雀跃,现在的大猩猩仍然这样;一百万年前的人类看到山野间的明火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但现在的人类看到明火多半会打电话叫消防车。


这种学说可不是把人们常说的“主观意识”换成“想象力”、重新包装一下这么简单(何况我们不能认为其他物种没有“主观意识”),具体内容我就不多说了,大家看过自然会知道。当然,我可以举个简单例子——作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只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中,一旦全人类都不再认可公司的组织和运行规则,全部公司都会瞬间消失。


很不可思议是吗?但作者完全可以自圆其说,同时还捎带着给你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不过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保持警惕,否则你原来的世界观有崩塌的危险。


目前,这本书最常见的简体中文版本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由林俊宏先生翻译。据说原著的语言非常生动幽默,如果这是真的,那我可以认为,译者完全保留了原著的风格。




六、《国家的常识》

〔美国〕迈克尔·罗斯金著



我居然推荐了一本美国大学生的教科书——当然,不是所有大学都用。在那边,好像也没有哪本教科书是所有学校都用的。


既然是教科书,最大的好处当然是“全面”,事实上作者也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相当有限的篇幅内,精确地描述了英、法、德、日、俄、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和伊朗这9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制度、文化和互动模式,哦,还有它们的“争论”。最后这点大家在读之前可能不太好理解,不过读了就明白了。


一般教科书最大的短板大概在于“浅白”,不过这本书可一点都不浅白。作为“比较政治学的经典巨著”,它始终贯穿着作者的批判精神,在它看来,没有哪种制度是完美的,所有东西都有优点,也都有缺陷。同时,它很少向学生灌输知识,也不标榜自己“绝对正确”。


当然,每个人都是主观的,所以任何一本人类的著作都不可能没有作者自己的立场。罗斯金也有,所以在某些问题上,他并不十分客观——但这要交给每位读者自行判断了。毕竟我也是主观的,如果因为他的某些观点跟我不一致,就说他“不客观”,那我“客观”吗?这事好像没法说。总之在我看来,他应该是做了这方面努力的:他尽可能不去赞美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种制度,也不去嘲讽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种制度。他只是“怀疑一切”,并通过这种怀疑,启发读者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不过这些都不是我推荐它的最重要理由。我觉得,或许我们不必把它想得太高深,仅仅把它当个科普读物来看就好。特别是,如果你喜欢跟人聊外国政治、自己又没去过外国的话,它将对你很有帮助——至少能让你看上去像个“内行”。


据我所知,这本书目前只有一个简体中文版本,是夏维勇、杨勇两位先生翻译的,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这个版本的翻译很流畅。




五、《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国〕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著



按说这本书真的不用我再推荐了,因为之前,某位比我重要一万倍的大人物已经推荐过。如果他老人家推荐了你还不读,那我再推荐一遍,你还是不会去读。


那我干吗还要再推荐它呢?因为它真的写得太好了。它不仅回答了很多我们想不明白的问题,还回答了很多我们自以为想得很明白的问题——读了它才知道,原先我们想得不一定对。这本书的某些内容,我不方便写在这里,但我敢保证,当你读到它们时,一定会拍案叫绝。同时你还可能会感叹:这些年来,我们的思维里究竟缺少了什么。


另外一点要说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托克维尔出身大革命前的贵族世家,参与过大革命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还做过它的外交部长——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出身”已经决定了他的“立场”是仇视革命。但他并没有。


托克维尔母亲的爷爷是一位自由派贵族,国王牛掰的时候,他资助那些跟国王唱对台戏的启蒙思想家,国王落难了,他反而出来担任国王的辩护律师,结果跟着国王一起被送上了断头台——对,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那时的法国人就是在宣判被告有罪的时候,把辩护律师一块儿捎上的。“司法程序”在那时已经不怎么重要了,大家觉得“人人皆曰可杀”,那就“可杀”,哪怕杀错了,也不必道歉,因为这是“多数的意志”。


苏格拉底之死跟这有点类似,他的学生柏拉图因此猛烈抨击“大众”是一群没脑子的人;托克维尔忆及祖先也会潸然泪下,却没有因为祖先的遭遇而对人民失去信心——或许他一直记得这位祖先的话:“在国王面前,我为人民辩护;在人民面前,我为国王辩护!”


他传承了祖先的高尚品质和独立人格。他虽然批评法国的某些缺点,却热爱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人。这让他的著作既冷静又不失热情。


应该说,《旧制度与大革命》并不是托克维尔最好的著作,不过它最大的好处是:短。这在当今时代可是个大优势,因为越长的东西,人们看完它的可能性就越小。


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本比较多,我个人推荐沙迎风先生的译本,因为它很通俗,读起来不费劲。这个译本是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




四、《道德情操论》

〔英国〕亚当·斯密著



要说重要性,这本书当然比不上亚当·斯密的另一本巨著《国富论》,毕竟后者是古典经济学的创世之作,号称“经济学的独立宣言”,就连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参考和吸收了它的大量观点,当然,是批判地吸收。


但也有很多人——特别是西方人——认为《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重要,因为没有它,就不能认识一个真实的亚当·斯密,也不能认识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何况,《国富论》已经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得到了实践,《道德情操论》却没有。


它本该被付诸实践。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市场之所以能够繁荣,在于它唤起了人们的“利己心”,也就是说,大家是出于“自利”的动机才参与到市场交换中来的。这当然没错。但问题是,“利己”不等于自私,更不等于冷漠和薄凉。


所以,《道德情操论》并没有枯燥地说教:“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它只是试图唤起人们的“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深入他人的处境中,去体味他人的遭遇、思考他人的苦衷。由此,人们将学会同情和悲悯,学会包容与体谅,从而获得善良、仁慈和高尚。它很像我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那八个字比较抽象,而这本书,很具体。


当然,如果大家能把《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一起读就更好了,因为它们可以互为补充——我想,亚当·斯密本人也有此意。不过我不能同时推荐同一位作者的两本书,那会显得我“太没水平”了,虽然我本来也没有。


这本书的译本很多,我读过的很少,而我读过的版本翻译水平差不多,都不太晦涩,也都不太流畅。希望大家能找到比我更好的版本。




三、《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美国〕汉娜·阿伦特著



这本书和它的作者汉娜·阿伦特应该是这份书单里最不知名的。但它只是在国人这里不知名而已(原因很复杂),在西方,它可谓“臭名远扬”。


它其实是一本“纪实文学”,主角是纳粹德国的高级官员阿道夫·艾希曼,二战期间,就是这货负责执行了对犹太人的屠杀。战后他被抓住,并被送到耶路撒冷受审,在庭审时,他辩称一切屠杀都只是“执行命令”而已,他是背锅侠。


这当然是狡辩!可阿伦特认为不是。至少不全是。


阿伦特近距离观察了艾希曼,并发现了他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特点。她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普通人,他不暴躁,不残忍,也不冷酷,甚至不憎恨犹太人。他只是一个希望不断通过努力工作来博得上司好感、获得升迁的官僚,虽然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但并不是人们传言中的魔鬼。最后阿伦特总结说,艾希曼身上的恶是一种“平庸的恶”,它源自独立思考的匮乏——不过这跟“背锅侠”不一样,因为这种恶甚至比希特勒的恶更可怕。


“平庸的恶”并不极端暴虐,但极端冷漠——如果人们问艾希曼和他的下属,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他们多半只是耸耸肩,然后心安理得地说:这是国家的命令,我有什么办法?但这是对他人生命的完全漠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就算去问希特勒本人,也不会收到这么没营养的回答——当然,这也是因为希特勒心里清楚,屠杀犹太人根本不是什么国家的命令,只是他的命令而已。


那么回过头来看,艾希曼的自我辩解真的毫无道理吗?也不是。显而易见,就算他抗命不遵,也会有别人来取代他的位置,同时执行这项命令。就算他选择搭上身家性命,也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他实际上别无选择。


这真是个很麻烦的事,用人话几乎说不清楚,所以《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经问世,阿伦特立刻捅了马蜂窝——她自己就是个犹太人,还是因为纳粹迫害才跑到美国的,如今却“为犹太民族的敌人辩护”,同胞当然骂她。她当然不是真的为艾希曼辩护,但被误解后,她也不为自己辩护,只说,我的视角是超越民族的,我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问题。


阿伦特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要等各位读了这本书后自己判断了。它目前唯一的简体中文版本是译林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我只好推荐这个。




二、《资本论》

〔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我能猜出某些人看到这个书名时脸上的表情。这不奇怪,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认同就是不认同,这玩意勉强不来。


但我想请问这些人:你真的读过它吗?咱先不说读通、读懂、读透,就说“从头到尾读下来”,做到了吗?如果你做到了,然后说,我觉得它有些地方说得不对,那没关系,咱慢慢讨论;如果你没做到,却说“它说得不对”,就不好办了——你都不知道它说了些什么,怎么能确定它说得“不对”呢?


然而这类人是最难劝服的。他们根本不屑于探究某本著作究竟说了什么,更不屑于静下心来思考它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只是根据自己不知从何而来的“经验”,宣泄自己的抵触情绪。我没本事劝服他们,不过我理解他们。


——因为我发现,就连某些声称“很喜欢”这本书的人,也没读过它。所以我突然想到:抵触情绪或许有它产生的深层次根源。


科学理论与宗教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宗教的第一义是不可说的。比如我们不能在逻辑上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只能选择“信”或“不信”。但科学理论是可以论证的,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我相信《资本论》属于后者,而抵触情绪的产生,大概就源于有些人把它当成了前者。


我当然承认,如今的世界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相比,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马克思没有看到的。于是,马克思根据他所处的时代写成的著作,在今天来看难免有些“过时”。但《资本论》在整体上是不过时的——这不仅是说,它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永远不过时,更是说,它的思辨精神、批判精神永远不过时,它的人文情怀、悲悯情怀永远不过时。


或许我没有资格对它的具体内容进行评价,不过这也没有必要,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正据我所知,马克思本人从未说过自己的学说四海皆准、万世不易,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会这么说的。


《资本论》的中译本当然很多,不过恕我直言,德文著作的译文读起来还是普遍有点艰难的,也不独马克思的著作为然。这或许跟德文的语言习惯有关,我不懂德文,就不瞎猜了。个人比较推荐重庆出版社2006年推出的“全新修订版”,由何小禾先生翻译——它可能不是最好,但至少看上去很薄。




一、《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冯友兰著



我把这本书排在书单的第一位,终于让这份书单看上去“毫无价值”。


那我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干呢?因为“人品”是一回事,“学术”是另一回事,两者或许有联系,但肯定不是线性联系,人品有亏的人不一定在学术上也差。何况,我并不觉得冯先生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做的某些事能证明他“人品有亏”,毕竟形势比人强,他也有很多无奈,其内心的挣扎苦楚,恐怕不是外人所能体会。这些咱就不讨论了。


当然,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似乎也并不太高,毕竟它只是“入门级”的,真要推荐,还不如推荐冯先生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哲学史》。不过《中国哲学史》比较厚,而《中国哲学简史》比较薄,这一点光从书名就能猜出来。


我一向喜欢推荐薄的书。《易中天中华史》摞起来或许很厚,但每一本都很薄。


冯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上有很多创见,这些创见让他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但这不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简史”嘛,就算把作者的创见都写进去,也必然是浓缩的,读者很难细细体味。然而“简史”的优点在于它的“脉络感”强,就算你之前完全不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读了它,也能大致上了解了。


你为什么非要了解中国哲学呢?这当然没什么“非要”的,不了解也能活。然而,哲学是一个民族思想的根基和源泉,只有读懂了华夏的哲学,才能真正读懂它的文化和精神,才能真正明白它的过去与未来。说白了,哲学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镜子。


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有很多不同。哲学或许并无“优劣”,但确实有“异同”,而其中的“差异”,正是“我们”与“他们”不一样的“土壤”——一切的文化、制度和习惯都建立在这种“土壤”之上。因此,学习“我们的”与“他们的”哲学,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前提。


正如冯先生所说,哲学也有它的土壤,中国古代哲学(尤其儒家哲学)是根植于农耕文明和宗法伦理之中的。其实,就算最不懂哲学的中国人,也会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只是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察觉不到罢了。 我相信《中国哲学简史》正是揭示它真面目的那本书,而且它顺道把那土壤也一起揭示了。


另外,这虽然是一本哲学书,但你不用担心读不懂它。它既不枯燥也不艰深,相反,它很浅显——因为深邃,所以浅显。


因此,当你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你很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静默一分钟,诸子百家如清澈溪流般在你眼前淌过。当你再度睁开眼睛,或许会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以为自己已经洞悉了尘世的全部秘密。不过我要提醒你,这是种错觉。初学哲学的人几乎都会有这种错觉,我到现在仍然有。


哲学是无止尽的。它永远叩问着人类内心深处那个浩瀚无边的宇宙。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 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 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致橡树 |舒婷
8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致橡树 |舒婷
8 年前
学生时代  ·  来玩个测试 你会按下这个按钮吗?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