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4
日,微博网友
@
花总丢了金箍棒(下简称“花总”)独家曝光了近
20
家五星级酒店中卫生问题乱象,包括服务员用浴巾擦杯具、马桶,一次性杯盖捡回来重复使用,床单、毛巾等“藏污纳垢”,等等,“图文并茂”,怵目惊心,喜来登、华尔道夫、王府半岛、宝格丽、文华东方、颐和安缦等顶级酒店纷纷“中招”,一时间媒体、网络上惊呼一片。
花总是笔者多年老友,笔者深知其本职工作和航空公司商务舱、高档酒店等息息相关,是典型的“圈内人士”,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知根知底,绝不会信口开河。多年以来在私下交际圈里,花总曾多次吐槽类似问题(当然,没这么系统),并曾劝我们这些熟悉的朋友“如果比较在意,不要尝试在酒店客房裸睡”、“比较讲究的话酒店内用品可慎用”,等等。
事实上花总曝光的很多秘密并不是什么秘密,许多常住酒店的朋友都知道要尽量用自己带的毛巾,因为酒店客人可能用酒店毛巾垫卫生间地面,而消毒并不一定彻底;知道用酒店电暖壶时第一壶水最好倒掉,因为“谁也不知道前面的客人用它烧过什么”……许多连锁酒店并非天天更换床单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甚至部分酒店自己不讳言的。
花总此次曝光的轰动性,首先是把许多原本仅限于小圈子私下传说的事放到大庭广众间来说;其次,是让不少原本不太清楚的人知道,酒店用品卫生问题不光是疏忽或“熊客人”搞出来的,酒店自己的管理机制和操作习惯是更可怕、更普遍的卫生隐患所在;第三,是明白告诉大家“即便五星级酒店也不能例外”。以上种种,让人突然间有一种“怎么小心都回避不开”的恐惧感。值得一提的是,据花总私下称,他出于种种考虑并未将自己知道“有问题”的酒店品牌逐一点名,也就是说,问题可能比已曝光的更严重得多。
消息曝光后有一些朋友指出,可以借鉴国外酒店管理的先进经验,减少乃至杜绝酒店卫生隐患。
诚然,一些国际知名酒店连锁品牌在酒店服务管理上更规范,监督更严密,奖惩制度更严格,在有些方面管理更到位,卫生安全隐患较少,且一旦顾客投诉,针对责任人的处罚也更严厉。但即便如此,国外品牌连锁酒店也同样不时曝出类似卫生“槽点”,“咖啡壶不知被煮过什么东西”、“床单看上去不那么干净”之类争议同样经常曝光,之所以如此,据知情者透露,主要因为国外“人工贵”,服务、管理人员往往比中国同类酒店还要少得多,即便规章制度严密、科学,也难免挂一漏万。
国外减少酒店卫生隐患、争议的主要办法是“规避”,即尽量减少需要消毒和可重复使用的酒店用品。如在北美,绝大多数星级酒店不提供牙具、毛巾、拖鞋,饮用水系楼道公用的冰块(欧美习惯直接饮用加了冰块的自来水),热饮则使用只能煮咖啡、不能煮其它器皿的咖啡机,杯具也可只用房间里提供的一次性纸杯……可以说除了床单和家具,国外大多数星级酒店几乎不存在任何由酒店方提供的、需消毒循环使用的酒店用品。
中国在几十年前的“旅社时代”,旅社用品几乎都是自备,“一切由酒店提供”不过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习惯,能否借鉴欧美,全部或部分改变这种容易造成卫生安全隐患的习惯,尽量多使用自备和一次性酒店用品,值得认真思考。当然,这样做会带来若干不便,能否得到社会普遍接受、认同,是需要论证甚至实验的。
相对欧美大多数国家,中国人力资源要丰富得多,能否通过增加管理人手来减少出现“人为卫生漏洞”的概率,也值得思考。
当然,酒店服务说到底是“可选”的,顾客自己应“多长个心眼”,养成良好的旅行起居习惯,尽量避免“踩雷”。
特别需要提醒一声的是,认识到“即便豪华酒店也绝非卫生安全区”是必要的,但反过来觉得“既然如此还不如去住低档酒店”也未必可取——许多熟悉酒店业的朋友都特意提醒大家,尽管酒店用品卫生漏洞是普遍存在(且是中外普遍存在)的痼疾,但“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基本规律仍然大抵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