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7日,探访信阳司马光故居,遇雨
文
/
石头君
常有读友通过后台或者邮件,向我咨询一些读研的问题。自从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我也感觉到学生们的困惑,有些问题书本上又没有答案,所以,我决定开一个《读研指引》的专栏。我之前已经写了5篇相关文章,如下:
怎样读研,才能不虚度未来三年?
致研一新生:这学期,一定要上好seminar!
再致研究生:毕业前,先掌握这五项基本素养
致在职硕士:请不要在答辩前请老师帮你改论文!
支招 | 研究生面试不知道怎么作答?送你俩字!
这篇就从第6算起吧。今天讲一讲研究生的读书问题。
读书是研究生的基本功,
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书读好了,研究生阶段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书没有读好,接下来的开题、毕业都会焦头烂额。
读书的本领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刻意训练。后天的读书训练可以弥补先天禀赋的不足。
一、归零心态
同样是读书,为什么不同人读出来的效果差别很大?这是由于读书是内功,有一定的“心法”。读书不得其法,如同缘木求鱼,适得其反。
读书最首要的心法是,保持一个归零心态,这是用现代人的语言说。如果用传统的语言说,就是“劳谦,君子有终”(《易经》),所谓
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只有“虚其心”,才能给需要学习的知识留有余地。如果用外国语说,这心法同样管用。
乔布斯给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致辞时,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可谓殊途同归。
读书如登山,一个人越是进步,所面临的人生任务越是高级,身边的人也越是优秀,也就越需要归零的心态。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只是来到了山脚而已,能够顺利毕业、找到令人满意的出路,才意味着你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所以,
要赶紧调整心态,以一个新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提升自己。
不仅仅是读研,人生的其他阶段、其他职业的人也是如此。如果你仔细读过《博士论文》专栏,你会发现那些最优秀的学者,也一定最谦虚。因为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吸收到淳良的知识,并将精力放在学习和创造上。
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读过,那种为了阅读而阅读、一味追求读书数量,反而会增加“智障”——智力的障碍,其实不懂却自以为读懂了,只会成为意见的谮主。这比不读书还要糟糕。毕竟不读书,你还有一个畏惧心在那里,不至于狂妄自满、纸上谈兵。
二、读书的重要性
从小到大,读书的重要性已经被强调过很多次了。不过,高考的指挥棒,从外在意义上强化了读书的工具性,但也遮蔽了读书的其他内在维度。所谓“不为功名始读书”,读书本身的乐趣,以及读书所能够带来的人生改变、专业提升等,对于研究生阶段的你,特别需要深思。
研究生阶段的读书有三个重要的意义。第一,你要为将来的职业做出人生准备,所以,要读经典的书,要读那些对你的人生有真正助益的书。
第二,要为接下来的专业提升奠定基础,所以,要读本专业最有底蕴的书,读最能够提升研究素养的书。
第三,要为两三年后的毕业论文寻求方法,所以要学会阅读那些能够支撑你的研究实力的书,读那些能够改善你的研究方法、支撑你的论文写作的书。
三、经典型阅读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管你是直接就业,还是攻读博士,阅读经典都会令你受益匪浅。阅读经典是真正为自己而读。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字可谓精妙地传递了那种阅读所带来的自内而外的愉悦感。我建议大家仔细研读《论语》,研读那些经过几百几千年还能流传下来的文本。
读经典的书,还要学会与无效阅读、低级阅读相抗衡。为了消遣而读书,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把只能用来消遣的文本当作经典来阅读,甚至来学习。到了研究生阶段,应该分清楚哪些是有营养的书,哪些是较为贫瘠甚至有害的书。
至少三类文本,应该值得警惕。
第一类是鸡汤文。心灵鸡汤有一定的益处,在一个人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它可以辅助你安慰自己、动员自己。但是鸡汤读多了,人的心里会过甜过腻,不利于培养主见和独立。没病不用乱补,没事少喝鸡汤。
第二类是厚黑学。现在流行的宫斗剧就是厚黑学的典型反映。厚黑学把这个世界给极端化了,看这个世界充满了阴谋论,连好人都被视为别有用心、收买人心。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阴谋,也没有那么多人跟你过不去,是你的想象把你和世界给对立化了,归根到底,这是太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果:把自己视为这个世界的中心,凡是不符合自己好恶标准的,都是处心积虑跟自己过不去。事实上,那些和你不同的人,那些约束你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腹黑,也不完全是在为难你,本性、规则、时势使然而已。
第三类是成功学。年轻人渴望进步,这是好事,但是不要被成功学给骗了。这个世界上当然有做事、成功的方法,但不是靠走捷径,不是靠那点小聪明、小伎俩。大道光明而坦荡!真正的做事方法,需要通过阅读来仔细体会,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积累,需要日积月累地操习,需要
通过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融会贯通。
阅读经典,其实就是校正读者的认知体系。通过阅读,
回归常识,但又不局限于常识,
听有智慧和真知灼见的人如何理解这个世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
正知正解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通俗地说,就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既通情,又达理。
四、专业型阅读
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的最大区别是,研究生以专业为导向。因此,研究生阅读一定要有个明确的专业导向。
每一个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都应该都能熟知本专业的相关业内常识,对自己专业的基本状况有一个前沿把握,并且养成一个基于专业的综合素养,也就是说,对于本专业的事情,要能够有一个较为正确和稳定的判断。所以,专业阅读贵在专,要以专业领域为范围,较为系统并聚焦地阅读。
专业阅读的最大目的是要前面吸收本专业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熟悉本专业的术语与价值,这个过程是不能省略的,而且最好是从容地阅读,耐心地体会。
专业书籍的作者一般都是行内的翘楚。看最聪明的人写的书,这种交流深度不是一般的交流可以达到的。要学会从中学习作者看问题的视野,学习他提问题的能力,学习他开展论证、具体叙事的技艺。这个本领就决定了你将来开题、研究、写作的层次与水平。
所以,专业阅读要细,要慢,而且要讨论,要请教。我非常建议大家建立读书会。《论语》的第一句是上面讲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何从内在的“说”,转化为外在的“乐”?靠的就是与朋友相交,互相切磋,互相琢磨。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基于人际的读书交往,不仅可以校正阅读体验,而且这个交往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是一种很高级的交往,如果你在研期间都未曾体会以书会友的乐趣,研究生毕业之后你可能也很难再有体会了。
专业阅读固然要有一定的广度,但不可过分局限于你的研究题目。本专业有很多经典的本文,虽然表面上和你的研究题目并不直接相关,但是文本所蕴含的研究理路却是相通的。因为有些专业阅读的收获或许不能直接体现在观点和文本上,但是它能够提升你的专业感,改善你对专业的颗粒感。
五、研究型阅读
研究生毕业时,最大的任务是要学会研究与写作。
除了专业阅读之外,还得学会如何更有效率地搜索、吸收和组织本文,也就是研究型阅读,或者说是输出型阅读
——为了研究、写作而阅读
。
尤其对于即将攻读博士的同学而言,这更是立身之基,要在研究任务还不是那么迫切的时候
提早锻炼;否则临渴掘井,悔之晚矣
。
专业型阅读一般要精读、细读,而研究型阅读则要兼顾精读与略读。那些你在写作中要专门引用、重点学习的行业文献,你要吃透,而那些对于你的研究有一定借鉴与参考价值的文献,也要心知。研究型阅读,其实是一种对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的总揽式理解。
研究型阅读的对象不仅是文献,也包括其他所有与研究有关的各类文本,比如访谈资料、网页信息、微信朋友圈等。换句话说,研究型阅读的对象是信息。所以,要在真正开始写作之前,就建立这种寻找、浏览、汲取、理解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研究型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写作。所以,要学会量出为入。一方面,要根据研究目标不断穷尽相关文本,同时动态地调整和甄别这些本文;另一方面,一定要将阅读成果及时转化为自己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