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cannot find happiness with what you have now, more money cannot bring you happiness either. ——Anando
若你在当下所拥有的事物无法感到幸福,再多的金钱也无法给你带来幸福。——奥南朵
1
奥南朵的启迪
最初看的是奥南朵(澳大利亚)的《对生命说是》一书,据说全球500强企业团购第一名的书,且当时说奥南朵一生只写了这一本书。奥南朵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会有很多的痛苦、抑郁、焦虑,往往只是因为我们拒绝接受现实,拒绝接受周围的真实状况,拒绝接受我们的负面情绪,我们纠缠、深陷在责备、抱怨、烦躁、痛苦、焦虑之中,殊不知,我们做的这一切,都只是在消耗和这么自己。而事情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好。而幸福快乐、舒适的生活,只是在对一切说“是”,对生命说“是”,任何情境、情绪、事件发生了,请接纳它,尊重它,跟随它!奥南朵说: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方向上面,你便开始体验更多积极和滋养人的情绪,这不是一件要你相信或者不相信的事,这是一件要你亲身体验的事实,人的最佳生活状态是真实而自然。我沉浸其中,获益匪浅。
所以得知她的第二本著作《对财富说是》开卖,第一时间买来学习。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才知道,奥南朵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已开过多次工作坊,讲授“财富与自由”。她深入人的潜意识,探寻每个人潜意识中对金钱和财富的看法,了解自己的内在限制问题,带领学员看到这些人生无意识信念的形成与父母引领的0-6岁的家庭成长关系,尝试重新建立新的神经回路,获得有关财富与自由的新的信念。
奥南朵认为,钱只是一种发明,人为了交易方便而发明了钱。但久而久之,我们失去了与这种概念的联结,并赋予了钱太多的意义,甚至让钱占领了我们的生活:钱比家人重要,钱比健康重要。人们为了钱争执甚至影响友情或者其他关系!在恐惧、焦虑等的状态下金钱往往是很难向我们靠近的。金钱是一种能量,很多时候,我们都误以为钱是固定的实体,是我们可以拥有的东西。但不管通过什么方式使用金钱,诸如投资、储蓄,钱的价值总是在改变。事实上,钱是流动的,它是一股能量。金钱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金钱只是我们获取幸福的工具,而不是我们获得幸福的钥匙。
奥南朵提出三种关于金钱的误区:金钱至上论、只花钱不享用论、金钱羞耻论。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影响着我们赚钱的容易与否,或者是不能够享受赚钱带给我们的乐趣。我们对于金钱的充裕或者匮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潜意识的信念,这一部分潜意识信念,有很多事处于潜意识对父辈或祖辈的忠诚而承接来的。比如奥南朵的一个案例中,一个姑娘无法为自己花钱,其根源在于他的母亲将自己艰苦的童年成长环境形成的金钱观投射到了新时代长大的女儿身上,她让这个女儿对母亲说:
I respect your attitude about money.
I respect your concern about money.
I can imagine your feeling about money in your childhood.
I am living in a different era wiht more abundancies.
Thanks for everything you taught me, and thanks to these I can enjoy the abundancies.
I also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enjoy money ,thanks to you.
I am enough. I do my best and it is good enough.
她在工作坊中,经常会问学员:“你的内在限制是什么?”“你在与金钱的关系中被耗尽了吗?还是被滋养了?”“你的无意识的动力是在阻碍你得到财富自由,还是在帮助你得到财富自由呢?”有时候太渴望金钱,同时似乎又不屑于金钱,我们总是无法和金钱保持良好的关系,于是挣扎、困惑,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没有勇敢地抓住它,在快要成功的时候,会无意识地退缩。在获得大量财富面前害怕失去,反而成了财富的奴隶,在恐惧中拥有财富,这时候,我们需要觉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我们觉得自己是否值得、配得?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2 对于金钱的最初记忆
从小到大,对于钱的认识是一点一点加深的。就像一岁大的孩子,根本分不清一元钱和百元大钞的差别,三岁的孩子知道拿着钱可以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十岁大的孩子就知道了钱的多少与获得的物品的关系,知道了金钱的意义和价值,再大,就能更明确金钱与自己的欲望、幸福之间的关系。
我对于钱的最初的记忆,来源于一次自己的外出卖菜经历。现在已经记不起当时的自己究竟是十岁还是十一岁,但是记得早上起床,母亲要我拎一袋子大蒜去集市上卖,而且给我说好了多少钱一斤,总共可以卖多少钱。我自觉地拎着袋子去到集市上,看到集市上已经摆满了各家各户拿来交易的物品,红薯、豆子、粉条、白菜、鸡蛋......我看了好久,没有找到有人卖大蒜的,觉得卖出去应该不是问题,但是没有地方摆摊很让我为难。在街上找地方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个邻居大妈,她就把自己卖的菜往一起拢了拢,给了我一个箩筐的地方,让我把蒜放在了地上。
我不会吆喝,也不会兜售自己的东西,所以看邻居大妈热情地向来来往往赶集的人介绍自己的菜品以及价格,觉得那是件特别伟大的事情,她也招呼我让我吆喝两声,我只是讪笑一下,继续呆呆地看着自己拎过来的大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卖掉,或者能卖掉多少。没有担忧,只是觉得无聊。
觉得幸运的是,有一个中年大娘过来看邻居大妈家的菜的时候,看到了我摆在旁边的大蒜,用手摸摸,又掰了一半看看,剥一颗尝了尝,说这大蒜还是挺好的,邻居大妈赶紧就说那是那是,这都是自家地里种的,捡的最好的拿来卖的,如果要可以优惠的。我只是木讷地说:两毛五钱一斤。这个中年大娘犹豫了一下,说我买点你这边卖的菜,也买点这个大蒜,回去可以腌糖蒜,就是觉得两毛五一斤有点贵了,两毛钱一斤吧。邻居大妈连声说好,都是自家地里产的,两毛一斤,这也不多,你可以都拿了,这孩子也可以早点回家。然后这桩交易就就在邻居大妈的极力撮合下成了。我拿着卖得的四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可是母亲一看,比她给我说的少了一块钱,就说我不懂事,怎么不知道坚持自己的价格,那些蒜是最好的蒜,一定能卖上价钱的。
我从得意洋洋直接跌落到了痛苦和难过之中,而且突然觉得自己很没用,不会卖东西,连那么好的东西都不知道坚持价格。但是当时也非常疑惑,少一块钱究竟怎么了母亲就那么生气。后来才知道,当年,一件很漂亮的毛衣两块五毛钱,一根冰棍5分钱,一块钱,母亲可以给我们买二十斤的西红柿,可以买一袋子的白萝卜。才体会到母亲看到钱的时候那种失望,和因为生计导致的辛酸,才知道当年的自己,是多么的不懂事。但是自此,不再与金钱交易相关,每每家中的鸡蛋需要卖的时候,我都拒绝去卖,而总是让妹妹去。当然,她拿回来多少钱,我都无所谓。就凭她敢去卖鸡蛋,我就觉得很了不起。
3 拥有别人的财富
上大学时独自一人带着现金去报道,结果财务处排队人太多,导致我排到的时候刚好人家该下班,我苦苦哀求对方将我的给办了,对方都坚持说下班了,不能办理。我没有办法,带着钱奔到银行,希望能够将钱先存银行,可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说人家也下班了。当时怀揣着一千多块钱,晚上不敢睡觉,生怕谁给偷了去。这些钱,都是家人省吃俭用给我省出来的,是姐姐节衣缩食给我攒出来的,我视若珍宝。紧张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早去排了队先把钱交了,心才安定。
工作后,由于买房,我的财务状况一直是赤字——不,更明显的,是我负债累累。姐姐看到支付宝中余额宝的利息比较高,看我可怜兮兮的,就说转给我一万块钱,让我也感受一把“钱生钱”的幸福。现在还记得当时看到自己的支付宝中突然由个位数突增到五位数,那种不切实际的虚幻感觉,让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漂浮在半空中的。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情,是打开自己的支付宝,看看里面又多了多少钱,导致有一段时间,我的眼中几乎都是那些数字,而且天天畅想这些钱放多少天,我会有多少利息,可以买多少馒头面条。
但是对比我的实际收入,我感觉自己像彩票中了大奖似的,特别患得患失,会担心自己的手机会不会丢,担心有没有人会将我里面的钱给盗走(当时还不知道网络支付、线下支付的安全性,只是觉得这新鲜玩法不靠谱),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态就变了,整体紧张兮兮、也兴奋得不得了的状态,加上自己每月没有办法能将工资存出一部分(当时在还房贷),让支付宝的额度不断增加,觉得自己十分惭愧。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忍受不了这样的内心煎熬,我把钱又还给了姐姐(当然,利息归我了)。当时的感觉十分明确:钱需要一点一点挣,个人拥有的金钱需要一点一点提升,这样自己才有能控制金钱的感觉。突如其来的富足,个人没有足够的掌控力,最终这些钱还是会失去的。就像有人说:即使我们将钱平分,五年后,可能还是一部分人掌握着多数的金钱,多数的人手中还是只有很少的金钱。因为每个人对金钱的控制能力不同。我需要随着自己财富的增加,一点一点地提升自己对金钱的控制感。
4 我在金钱里的苦闷
用奥南朵的理论来审视自己的时候,发现我对钱的态度非常矛盾。我想要拥有金钱,享受想买就买的愉悦感,但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我还是经常会说“不是钱的事”,没有仔细去观察,可能很多事情也与钱有关。平日里我一直节俭为主,却总是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挥霍无度。有一次,孩子很奇怪地说:妈妈你怎么了?为什么每周都带我出来吃饭?我细想一下,其实也有压抑自己想买的欲望之后的补偿。所以有一位同事在感受我在购物中的匮乏感,给了我一个建议:想买就买吧。我说那得多少钱需要花啊?同事很坦然,没事,花了还会挣的。我一边觉得自己每个月都有工资确实很不错,一边又觉得自己的工资不过是毛毛雨,靠工资吃饭只能是饿不着而已。想要平凡而富足的生活,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