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草蔓如丝,清水作玉带。在萍乡市湘东区冬瓜槽,曾经满目疮痍、矿渣遍布的废弃矿山成功实现了绿色逆袭。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部网站文章报道中评价,萍乡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位列全省前列”。
“每逢降雨时节,雨水夹杂着滚滚煤渣如汹涌的洪流般倾泻而下,污染了农田,也给山下的村庄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提起昔日矿山,萍乡市湘东区腊市镇乌岗村村民总是愁眉不展。
长期以来,湘东区依靠煤炭发展,大量开采境内矿山。粗放式的开采模式破坏了矿山生态环境,造成地面塌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浑浊,绿野仙踪蜕变成黑色荒漠。
面对人多地少、资源枯竭的困境交织,萍乡市在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与再利用上做文章,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资金封闭运行”的市场化模式,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江西有色建设集团承包的冬瓜槽一期项目成为试点工程。项目部基层人员群策群力出谋划,晨兴夜寐抢赶工期,只为在那破碎的伤疤上覆上一抹鲜亮的青绿。
从“千疮百孔”到“绿水青山”
从蓝图到实景,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
建设初期,困难重重,非法开采仍有发生。项目部配合湘东区政府部门工作专班,对项目区域内的车辆统一登记在册,严禁外来车辆驶入,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发生。
——在治理区,项目部人员护坡修路,为地形整治实施外科手术。
项目部审慎分析复杂的地质环境问题,对矿区把诊问脉、对症下药,运用边坡治理、高边坡铺设主动防护网、地面平整、覆土绿化等措施,逐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地形地貌景观,修复生态环境。
“高边坡刷坡、挂网、喷播植草工程是治理的难点。”项目负责人尹佳文介绍道,“裸露又松散的煤矸石边坡是极大的威胁。施工时,我们严把安全关,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零’事故。”
作业人员如医者般小心翼翼地清理危岩,井然有序地挂设钢丝网,又通过“自然抚育+人工干预”的方式精心覆土并播撒草籽。钢丝网如坚固的铠甲般牢牢地锁住山体,边坡上新植的绿草郁郁葱葱,矿山再一次焕发勃勃生机。
修复后的8公里公路如四通八达的脉络将整个矿区紧密相连,为后续的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在复垦区,项目部人员覆土植绿,为地貌修复化身美容医生。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草则草、宜景则景,‘一矿一策’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萍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湘东分局局长谢磊华表示。
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要求,项目部对复垦区进行全面统筹规划与综合治理,根据历史成因、资源禀赋和场地现状等进行分级分类修复治理,将地块相对集中、地形平坦的土地整治开发为高标准农田;将海拔较高的山顶山腰整治为旱地;将地块分散的山脚培育为林地。
“煤矸石遍布的矿区积水效果差,覆土和边坡喷播用土土方量大,水田所需耕植土需要肥沃的土源,因此,寻找40万方优质的客土土源是项目的又一难点。”尹佳文说。
为了寻找肥沃的客土,项目部人员跑遍萍乡市大街小巷,与数十家供应商讨价还价,每日调配20辆大货车在狭小的便道上穿梭运土,对每一块客土土源进行采集、送检,专设蔬菜实验基地检测土壤肥沃度。经过反复测试,客土土壤中镉、铬、铅及PH值等检测结果都符合标准,项目绿化存活率达9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大家不懈地努力下,生态修复(增减挂钩)建设规模达1572.28亩,土地整治建设规模116.49亩,设计修复后水田面积313.89亩,旱地面积407.53亩。
2022年,江西省人大、萍乡市、湘东区政府组织人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先后到冬瓜槽调研。新华社、江西电视台对项目进行了深度报道。2023年,萍乡市委书记刘烁到项目检查工作,对项目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从“绿水青山”到“披绿生金”
2024年,萍乡市委副书记、市长熊运浪到冬瓜槽项目调研指导时指出,要充分利用好治理后废弃矿山的生态资源,因地施策,灵活运用土地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把治理后的矿山打造成旅游景区,大力开发养殖业、农业,帮助周边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冬瓜槽废弃矿山治理没有一“绿”了之,而是通过“1+N”模式,深挖价值转换潜力,实现项目投资回报。
而今,在冬瓜槽,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山丘田野,一处处春山与山下的田园农庄交相辉映,厚厚的植被笼罩着山体,守护着山下的安宁,处处洋溢着生机活力。
矿山变“绿”了,“沉睡”的资源被激活,周边老百姓的口袋也“鼓”了。农民在改良的旱地和水田上耕作,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和农作物,实现了增收致富。
以湘东区腊市镇乌岗村为例,村内益塘水库在矿山治理后实现了“新生”。经过综合整治,水库还原了集灌溉、防洪、观光等于一体的民生水利工程原貌。
矿山修复后,人们通过植草种瓜,开发旅游等新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从地下开采到地面开花,百年煤矿抖落灰尘,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江西有色建设集团将持续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深耕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