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翅金盔
古代冷兵器考据控,历史细节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吉林教育  ·  吉林省春季开学“家长第一课”举办 ·  昨天  
微观三农  ·  农业农村部部署做好春耕化肥保供工作 ·  2 天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新增!我省设立一所职业学校——哈尔滨商贸职业学院 ·  2 天前  
桦爸聊升学  ·  广东这所公办本科高校首招“3+证书本科” ·  3 天前  
桦爸聊升学  ·  广东这所公办本科高校首招“3+证书本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翅金盔

没热水暖气只有臭虫——斯大林时代的住房

凤翅金盔  · 公众号  ·  · 2024-10-16 18:20

正文


苏俄初期遇到了经济崩溃,食品短缺引起的城市危机。列宁命令启动腾屋行动来安置干部工人家属和改变城市市民结构。1917年列宁下令苏维埃有权没收所有适合居住的房屋。当时的设想是成立社会主义大家庭,打破原来小家庭,大约10个家庭左右形成一个公共大家庭。

建于帝俄时代的公共公寓外观

这个设想很快就破灭了,10个家庭挤进一个公寓马上就吵成一团鸡飞狗跳,不得不默许用隔板将各家隔开。开始定的标准是每人9平米,后来降到8平米。仅1919 年就至少有 35000 名工人和家属搬进彼得格勒,场面一片混乱

1924 年开始大规模腾屋行动,有房的人被没收房产,如果他没有被评定为资产阶级,那么全家可以保留一到两个房间自住,剩余房间由房管会指派家庭入住。如果被评定为资产阶级直接没收房产赶出城市。所以这时出现了大规模的跑路潮,东边跑中国,西边跑欧洲,南边跑波斯土耳其,最大的移民潮出现了。

住在自建房里的居民

20至30年代苏联开始工业化,大量的工人涌进城市,住房越发紧张。临时盖了一些木构建筑给他们住,每家一间,使用公共厨卫没有热水,洗澡去单位浴室,冬天没有暖气靠炉子取暖。

木构的临时两层筒子楼

当时50%的人住在这种临时住房里,就是木构两层的筒子楼;25%的人住在地下室;8%的人住在自己搭建的砖木混合屋里;15%的人挤在三层和五层的公共公寓里,有暖气和热水,但每间房要挤三四个人,这已经算是条件优越的中产阶级了;2% 的中高级干部和专家住独立公寓。大多数人住宿条件非常恶劣,没有热水没有暖气,臭虫跳蚤遍地。

一些青年作家满心欢心地住进了还算不错的公共公寓,结果就被尿布大阵熏混了头,然后和隔壁大妈吵架还吵不赢。富商比基卡一家住在有10个房间的大平层里,1920年房子被没收,1924 年住进去14 个人,然后房管会陆续往里面塞人,1940年塞进去40个人,到了1958年赫鲁晓夫楼开建的时代,里面还挤着31个人。

公共公寓的厨房

二战期间住房更加紧张,因为很多房屋被炸毁,大量不相识的人被安置在一起,这会大家没有个人隐私,全靠配给卡领食物,此时的住房更像是难民营。一些城市要很多年才能建好足够的房子分给每家一间,比如斯大林格勒就用了十年才恢复了战前的房屋量。

拥挤的公共公寓已经算是中产阶级的住宅

1946 年开始鼓励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工人自己建房,国家提供贷款为8000 卢布建两居室的木屋,10000 卢布建砖房。还款期为 10 年,利率为1%。

1950 年代初期社会上充满对住房的抱怨,90% 的工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房子,但绝大多数单位连单间都分不给他们。在许多企业中工人要工作之余自己盖房,当然建材不够要顺单位的,俄国人贪小便宜喜欢顺东西的习惯就是那会养成的。但是一点点自建房对庞大的需求实在杯水车薪。而当时斯大林有二十多处别墅,高级干部都有自己的别墅和独立公寓。

斯大林在南方的一处别墅

斯大林蹬腿后第二年赫鲁晓夫臭骂了斯大林,要求建筑部门把在斯大林时代浪费的时间追回来。比如他说斯大林花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华丽建筑上的钱都可以建造一座小镇了,完全华而不实浪费资源。

赫鲁晓夫要求建几百家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工厂,要求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代替金属构件。他要求朴实减省不要在无用的装饰上浪费钱,彻底抛弃宏大的斯大林主义新古典主义。

赫鲁晓夫楼的工地

1955年开始了赫鲁晓夫楼计划,宣布要给每个家庭提供一套单独的公寓,要有热水暖气和独立厨卫,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赫鲁晓夫时代建造了几亿平方米的公寓,1956年至1963年7年间全国住房面积翻了一倍,比过去40年盖的房子还多。

四分之一的家庭分到房子,几千万老百姓从木板房、地下室和公共公寓搬出来住上了有暖气热水的公寓。赫鲁晓夫楼被视为他最大的德政,很多俄国老人都记得“谢谢赫鲁晓夫”。

搬进赫鲁晓夫的人们

下面是三段普通俄国人关于50年代和80年代的住房记忆:

一个年轻时在摩尔曼斯克海港工作的俄国老人回忆50年代住临时房时代:
“我年轻时曾一度相信我们拥有最公平的社会,在波利亚尔内市(摩尔曼斯克滨海小城)公寓供应很紧张,经过四五年的排队等待,我终于获得了一间在旧木构建筑里的免费公寓,他们给了我夫妻俩加两个孩子4口人一间9平方米的房间。

公寓没有供暖系统,炉子用一切可烧的东西和附近锅炉捡(偷)来的煤炭来取暖。使用电暖气时,老旧的电线无法承受负载。最后由于电线问题,隔壁房间失火了,两层的木构楼很快就着起来。

消防队员根本无法控制火势,还好没有人员伤亡。火灾受害者被暂时安置在公共公寓的其他房间中,地方行政建议我们自行到单位寻求帮助。单位负责住房分配的书记保证,很快就召开住房委员会议,我的家人作为火灾受害者将得到一套公寓。他对我说你是党员要有耐心。

经过两个月的海上作业后,我回到码头满怀希望去找书记,他让我很泄气,有住房分配,但没我啥事。分房名单上的其他人也没得到什么好结果,我们的机械师和老婆、三个孩子、还有老妈6口人挤在一间公共公寓里,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很幸运千方百计费尽心机弄到了一套空房,为了它我没少破费。除了我上下打点花的2500卢布,这套小公寓完全免费。”

一个79年大学毕业的俄国人回忆分到赫鲁晓夫楼:
“大学毕业后,工作了整整一年,我一家三口在1980 年分到一套两居室的公寓。1992年我已经有了三个孩子,那会我们所有的钱都贬得不剩一毛,厕所坏了都没法修。“

赫鲁晓夫楼里的祖孙三代

另一位俄国女士回忆8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楼:
“我老公从研究所毕业,分配到地质科考队。他和我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分到一套三居室的公寓,作为一名年轻的专家,从毕业到分房花了三年半。分配給科考队的公寓楼被有关系的人占了一半,这是栋9 层高 6 个单元的楼,一半的公寓分给了地质学家们。我仍然住在这套公寓里,只是孩子们早就出国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