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起学私募
私募学习看我就够了,我们关注跟踪私募的各种动向。可能是全网最大的私募学习自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昨天  
参考消息  ·  《哪吒2》,破130亿!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怒了!巴拿马:不与美讨论“谎言”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突发!以色列多地发生公交车爆炸事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起学私募

私募的三种不靠谱类型

一起学私募  · 公众号  ·  · 2019-04-18 17:55

正文


这几年,私募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熟知,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19年1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5万家,已备案私募基金7.52万只,管理基金规模12.74万亿元,规模和公募已不相上下。相比公募,私募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投资者对其收益获取能力的整体认可。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么多私募,想要筛选出一只靠谱的产品,难度无疑会很大。尤其是证券类私募,策略五花八门、投资方向和风格各异,从业人员背景各异,投资者更难选择。

另外,我们看到,去年下跌的市场中,大量私募遭遇清盘危机。私募作为高风险投资品种,投资者一旦选错,很容易巨亏。这要求我们在选择产品时,慎之又慎。那怎么选出好私募呢?我们换种思路,如果我们能把一些不靠谱私募,做一个大致的清单分类,那投资者在筛选时不就相对容易多了吗?

多元化投资

私募产品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投资策略和应用金融衍生工具两个方面。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私募行业,私募产品更加丰富,投资策略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证券类私募基金包含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宏观对冲基金、管理期货基金、市场中性等各种策略。为了在鱼龙混杂的私募圈脱颖而出,涌现出一批做多策略的私募,其对外宣传他们公司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既有股票型产品、又有债券型产品还有量化型产品,主流的产品他们全都有,保你找到适合的类型,面对变化莫测的A股市场,他们可以灵活的动态调整。

理想是好的,但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十多年的调研,发现往往这种拥有多元化策略的私募管理人,因为缺乏专注性,很容易哪一种策略下的产品都没能取得好的收益。比如说,上海某私募在我们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是做债券型私募基金,多年后又发了量化基金,后来又推出一个量化选股的股票型基金,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聪明绝顶的人也没有办法做到样样精通。私募多元化策略很容易导致旗下产品踩雷,从而给整个机构带来重挫。

当然多元化投资并非不可取,但我们调研中碰到的多数多元化策略的私募实际操作者仅有一人,很难兼顾。对于这类私募,投资者在选择的时候便需要慎重进行考量。

冠军型私募

私募圈有一个冠军魔咒,从2007年至今,几乎每一年的私募冠军都在换人。几乎没有哪一个私募能够蝉联冠军,而更有甚者,当年的私募冠军在下一年排名通常比较惨烈。其中有家私募创势翔曾在2014年打破魔咒,蝉联了两届私募冠军,然而随后就因为公司内讧导致了交易堵单、产品清盘等一系列危机,后来在2015年又因为踩雷欣泰电气、操纵市场被证监会开出超过6000万元的巨额罚单而告别舞台。

私募取得当年的冠军不难,难得的是之后三到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都能取得良好的长期收益。时间越短,投机的成分就越大,短时间获得冠军的私募,往往配置比较极端,运气也是特别的好。比如,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在私募调研中发现,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私募成名于2015年股市异常变动之后,它们在下挫的行情中把握反弹,短线交易操作获取超额收益,不过随后在2017年白马股行情中大多表现一般,有的甚至亏损惨烈。上海某私募在2015年下半年业绩表现优异,被市场关注,随后在2016年公司扩增,新成立几只基金,然而在2017年一整年均表现不甚良好,有的产品甚至被迫清盘。用短期较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的私募基金存在昙花一现的风险,持续性有待考量,值得投资者引起注意。

2014年以来的一轮牛市使得私募行业得以迅猛的发展,同时也掀起一波公奔私的热潮,在此期间私募行业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然而A股市场变化莫测,2015年6月,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股市戛然而止坠入冰窟,在随后的极端下跌的行情中,由于大量私募基金对回撤控制的比较差,频频出现爆仓、清盘的产品。

比如某在2011年成立的深圳某知名私募,该公司自成立起因为产品业绩优秀一度颇受市场追捧。标杆型产品更是私募中少有的累计净值超过10元以上的产品,但就是这样一只超高收益的产品,从2015年6月开始,净值极速下滑。该私募长期保持高仓位,持有高弹性品种,虽然在公司运行多年取得了不菲的业绩表现,但是在高风险极端环境下,把此种策略应用在尚未有太多安全垫的新产品上,就会出现大量亏损,有的甚至会跌破止损线从而导致清盘。

可以说,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爆仓清盘的私募公司不在少数,投资者们一时惶惶不安。即使很多公转私明星基金经理成立的私募产品都没有幸免,公募追求相对收益,基金经理们在转私之后没有深刻理解止损线的真正含义,因为对市场的认知不够,没有完善的风控机制,在市场极端环境下,纯多头思维很容易遭遇重创。对于没有完善风控机制的私募公司,投资者应该慎选这类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基金产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