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多年之后,他仍旧会记得来舅舅家做客的这一天。
舅舅家的桌子又大又漂亮,结实吗?摸一摸,敲一敲,听一听,弯下腰来用脸蛋感受下它那光滑的凉凉的触感。
● 图片来源:抖音@中巴萨米(除标注外以下均是)
旁边灰黑色的铁家伙,听舅舅说叫“全自动洗衣机”,只要把脏衣服放进去,就能干干净净地、香香软软地出来。
他把门开了又关,学着舅舅拿手指头敲一敲,无声地赞叹。
香槟金的冰箱门如此丝滑,舅舅打开门,里面是摆放整齐的、五颜六色的食物。
转眼间,他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看起来冰冰凉凉的瓷砖,竟然暖呼呼的。
舅舅说,这是因为家里有地暖,在中国,电、水、天然气每天24小时供应。
再瞧瞧窗外,宽阔的大马路上灯火通明,一派祥和。
舅舅家的一切,他都觉得新鲜,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好奇、惊讶、羡慕。
当然,也夹杂着一览无余的拘谨、失落、小心翼翼。
小伙子是巴基斯坦人,长这么大头一回来中国。
舅舅家的生活奢侈到他无法想象,而这些东西,却是很多中国人视为空气的日常。
明明是颇具反差感的画面,但网友们却一点都笑不了——那明明就是从前的自己。
“80年代,我去城里姐姐家,那些楼真高啊,抬头看到顶,帽子都会掉。”
“想起我8岁时第一次到城里,看到盛饭的都是小碗,好奇城里人怎么能吃饱的。”
“我81年第一次进城,看别人屋里挂个红薯,用绳儿一扯就亮了,回家我也给屋里挂个了红薯,怎么扯都扯不亮。”
“40年前看见村里邮局送信的摩托车,都高兴地喊:电驴子!电驴子!现在,自己的第一辆电驴子淘汰快20年了。”
强烈的代入感,让网友直呼“心疼外甥”,但最心疼的,莫过于舅舅萨米了。
尽管,全程最嘚瑟的也是他。
如今的外甥,就是十多年前的自己,而外甥所面临的现实,亦是他难以逃避的现实。
瞧他手上雕刻的这块,远看是个木板,将它打开,瞬间变成个精致的果篮。若不是视频为证,网友们很难相信这糙大叔竟有这般灵巧的双手。木雕,是萨米家的祖传手艺,几代人都指着它过日子呢。说来好笑,当年萨米毅然决然离开巴基斯坦,就是为了不干这活儿,太枯燥太累了。2006年,年轻气盛的萨米背上简单的行囊,目标明确,直奔中国。在萨米心中,中国就是他们的兄弟国家,就连小学的教科书上都写着呢!就这样,萨米来到了南京,从学习中文开始,一点一滴积累着生存的经验。幸运的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他遇见了“会跳舞的学妹”——他后来的妻子,周莉。周莉很热心,面对懵懵的萨米,她又是帮助他学习中文,又是帮他解决生活中遇见的难题。萨米很感激,每次从巴基斯坦回中国,都会给她带各种家乡特产,虽不贵重,但周莉总会被这种真诚和朴实打动。老婆孩子热炕头,让身在异乡的萨米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也激发起了他养家糊口的斗志。那时候的他可没有舅舅领路和撑腰,所有的斤两都要自己扛。闯荡的这些年里,他扛过大包,摆过地摊,遭受过社会毒打,领教过人心复杂。同时,他也走过了许多地方,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紫禁城......也许是少年时成长环境的影响,萨米总是不自觉地就被各地的手工艺品吸引。普通百姓家的剪纸窗花、街边饭馆里的长嘴铜壶、酒器茶具,无不令他着迷。家族血脉猛地觉醒,萨米又重拾了祖传的木雕手艺,只是这回,他不再是被刀架脖子,而是从内心里想要将巴基斯坦的特色带到中国。2017年,夫妻俩来到了青海西宁,正式经营起了手工艺品店铺。萨米的判断没有错,那几年,中国的“非遗热”在年轻人中越来越火,民族的、古老的、手工的东西很受欢迎。明明可以就此安心享受中产的优雅生活,萨米却更焦虑了,这种焦虑,比一无所有之时更甚。因为,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是那个飘飘摇摇的小树苗,而是一棵大树了。最近几年,外国人只要喊一声“我爱中国”就会获得大量点赞。萨米也的确掌握了这流量密码,不仅如此,他比别人喊得更大声,更用力。夸中国哪哪都好只是基本口号,跑去天安门看升旗也无疑讨喜。2023年12月,甘肃临夏突发地震,在新闻上看到消息的萨米第一时间从青海西宁赶去现场。深夜,零下十几摄氏度,萨米发现当地的老人小孩在紧急避难时没来得及拿衣服,穿着单薄的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二话不说,赶紧去买了一批棉服、棉被、小孩的帽子手套等保暖物品给他们御寒。下一站,萨米又补充了几批物资,马不停蹄地赶赴青海,去看望受灾的民众。2021年7月,河南发生水灾时,萨米亦出钱又出力。彼时的他在经济上也不算宽裕,心急如焚的萨米还号召了远在巴基斯坦的朋友捐款,有捐五百的、两百的、三百的,最多的一位捐了两万元。萨米在视频中坦言,巴铁们帮助中国,是不给自己留后路的。想当年汶川地震,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援助真可谓是举全国之力。为何巴铁这么铁?萨米用他不流利的中文一口气罗列出一长串:为了记住中国的恩情,他们将中国的国旗印在了硬币上,把中国国旗炫在了自己的战斗机上,把中巴友谊写进了教科书里。这“患难兄弟”的感情,萨米一直记在心里,所以中国有难,他义不容辞。作为一名军人,父亲曾经驻守过中巴边界,跟中国军人的接触如家常便饭。那时候的中国也不富裕,有一回,爸爸不知道从哪搞来一大袋松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吃。11月,全国多地降雪降温,不少人已经开始为抗寒做准备。除了保暖衣物,还有窝在被窝里追剧的零食、闲置了一夏天的火锅、好看好喝仪式感满满的暖饮......而同样的11月,巴基斯坦接连发生三起恐怖袭击,19日、21日、23日,狂风暴雨般的冲击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在跟印度打仗时,父亲牺牲了,那时候的萨米才3岁,无依无靠的时候,是姐姐把自己拉扯大。同样恐惧战争的,还有他大哥,大哥一直在巴基斯坦部队服役,如今老去了,才得以退役。揪心的是,自己用了半辈子来保护的国家,至今没有迎来和平。在萨米的短视频中,他一次又一次向亲戚们夸耀“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因为,我们在凌晨两三点依然能外出溜达,总有饭馆24小时开放,我们听到鞭炮声无需掩头恐慌......镜头中的外甥面对这样的生活,眼神中所流露的绝非只有物质上的艳羡。那种慌乱与惶恐,分明有着更深层的东西,一种中国人能感同身受的东西。在萨米的评论区里,很多网友留言,“终于明白了李鸿章当年去美国见识了一番后,回来的心情”。当他身着清朝官服从邮轮上走下来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里的人西装革履,利落又精神,跟长马褂一点都不同。● 1896年,李洪章(中)、索尔兹伯里勋爵(左)、寇松勋爵(右)这里的建筑高耸、巨大,著名的世界大楼竟有20层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走进一个密闭的空间,老人家十分纳闷:“这房间也太小了吧?恐怕连一条椅子也放不下。”然而这小房间“呼”地一下,就从平地穿梭到了楼顶,人家告诉他,这叫“电梯”。李鸿章心里五味杂陈:“贵国随处可见的摩天大楼,我们大清却建不了。”那次游历欧美,李鸿章抽过雪茄,在德国住过豪华的凯撒宫,在他以为汽车已经是世界上最高级的交通工具时,伦敦地铁已经运行了30多年......近百年后的1980年,刘将军赴美考察,人生中第一次见识到美国航母,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我们靠近,老将军只能垫起脚尖,前倾着上身,只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那一刻,将军眼神里的渴望和期盼,中国人永远不会忘。今年5月3日,我国的嫦娥六号带着巴基斯坦的卫星一起升空,发射当天,很多巴基斯坦人民拿着中巴两国的国旗守在电视机旁,泪流满面。●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带着巴基斯坦多任务通信卫星升空不久后的5月30日,我国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又将巴基斯坦的多任务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一切都像是“捎兄弟一把”这么简单,殊不知,我们如今的荣耀是一辈又一辈人在废墟之上建造的。1956年7月,新中国造的第一批汽车刚刚出炉,仅仅3个月后,国防部就宣布要搞火箭。北京军区空军466医院的食堂里,一百多号人排排坐着,他们,全是精挑细选的技术精英。然而这么多人里,只有一个人见过导弹,而且,他是全中国唯一一个见过导弹的人,他就是钱学森先生。这背后,有着祖辈们的鲜血,父辈们的汗水,以及我们自己的奋斗与奔波。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对冬暖夏凉的室内、越发便捷的交通、随饿随点的外卖习以为常,习惯到这一切仿佛是理所应当。然而透过萨米外甥的视角我们才猛然惊觉,当下的和平与富足,竟是如此珍贵。正如某老铁所叹:“你百无聊赖的今天,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明天。”今年6月的某个晚上,萨米和朋友们一起开车在路上行驶,在路口等待红绿灯时,他看到远处的地面上,一面中国国旗被遗落。虽然危险,萨米还是不顾劝阻跑过去将国旗捡起,他轻轻拍去灰尘,低头亲吻了一下,将国旗带回车上。我想,他对中国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中国成家立业,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也不只是国家意义上的“大哥带我飞”。作为一名巴基斯坦人,他真切地希望,中国的今天就是自己祖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