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ITUTE|星丛共通体|读/译/写/画/讲
文|
朗西埃
/
译|
赵子龙
/
责编|
XQ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
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这场教学实验打破了以往将学问与无知对立的教育逻辑,教师将作为一名无知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心智的真正力量。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即所有人都能建立作为人的尊严、认识自身的知性能力并决定其用处。
由此开启解放的循环。那是对普遍的智性解放的倡导,以及与此相关的教学场景的设定,而其中所谓的“教师”准确地说,并非不局限在特定的教育方法中,更是指向了宽泛意义上的引导者。
在新学期开始之初,院外照例会推送
“无知的教师”
,除了精编此前已推送的段落之外,还会不断地补充一些新的相关内容的节选。此前推送的前两章,介绍了雅科托当年如何借助《帖雷马科历险记》双语版展开的课程,这一师生之间的共通之物促成了一种小范围的哲学实验,而这一实验的结果也远超出雅科托的期待,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搅乱了原本毋庸置疑的教师"讲解"(expliquer)的机制。跟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一起进入到了这一实验场景中,在这里,教师对学生只有一个强制条件:学生不论说什么,都要指出它在书里的具体出处。一本书,阻止了逃逸。学生必须在这里运用他的自由,由此走上行程。再开始另一个循环,即力量的循环,是循环中的旅程。
这种教学的方法是属于学生的方法,而从根本上不同于苏格拉底式的教法,或许那是一条知识的道路,但是绝不是解放的道路。而所谓的解放,不能以有知者的方式去询问,去教那些自己所不知的,仅仅是去对任何自己所不知的向人提问。他所要检验的并不是学生的发现,而是学生是否作了探究。这种平等显示了智力平等所具有的诸多力量。
第三章的开篇指出人是操纵智力的意志。这句话也可直译为“人是由单个智力所服役的单个意志”。重新回到意志,它通过每人对自身的努力、通过心智对行动的自主决定,找回了合理性。因此智力是关注和探究,其次才是各种观念的组合。意志,就是理性存在认识到自身在行动而回归自我。让人意识到并认可自我是在行动的理性存在,如此滋养着智力的运动。这才是理性的源头。
而真诚(véracité)的原则,是解放实验的核心。思想不是在真理中讲出,而是在真诚中表达。意志的协作,带来了对两个人同时可见的一个思想。
所有人都共有学习的能力,人若要建立这种相似,就要走过不相似的漫长之路。而天才的秘密,也是普遍教育法的秘诀:学习、重复、模仿、翻译、分解、重构。而那些已经解放的,被人们成为艺术家的,正是运用自身全部力量、全部技艺向我们展示,他的诗取代了那不在的另一种诗。我们要做的,就是检验这种平等,经我们自身的劳动得到这种力量。某个人在自身的艺术中达到完善,只是因为他个别地运用了所有理性存在共有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能体会。要让人类团结起来,最好的纽带就是所有人的同等智力。让同类处于平衡,启发人的同情,让我们借此互助与互爱。这种平等,并非靠法律和强权所制订,并非让人消极地接受,它是在行动中的平等,要靠践行者们用每一步去检验。各智力皆平等,是人类的普遍联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个可能,人的社会才是可能的。
我们并不确知人们是否平等。而是人们可能如此。我们提出并跟同样认为的人一道去检验这个主张……正是基于此,人的社会才是可能的。
平等者的共同体|《无知的教师》第三章|节选
诗人们的教诲
人必须要学习。所有人都共有这种能力,以其经历快乐和痛苦。但
这相互的类似,对每个人而言,是要去检验的潜质。人若要建立这种相似,就要走过不相似的漫长之路。
我必须检验我的思想中的理性、我的感受中的人性,但为此,我只能随它们去旅历各种符号的森林,而这些符号本身没有意愿去说什么,与思想和感受没有任何契合。人们随布瓦洛说,人如果对什么深有领会,就能把什么讲得明白。【注1】但这句话其实毫无意义。它跟很多句子一样,从思想悄然过渡到物质,但根本没有涉及智力的历程。深有领会,这是理性之人的本性。讲得明白,则是工匠的成果,缘于他将语言用作工具。确实,理性的人能够做到任何事,但他要学习特定的语言,才能去做他想做的每一件事:做鞋、制造机械、作诗。例如,你可以去看这位慈爱的母亲,她见到长期从军的儿子终于退伍还乡。她感到一阵激动,以至于说不出话。但是,“那一次次长久的拥抱,那一次次的紧拥,带着一种沉浸于幸福时刻而难以平静的爱,一种唯恐再次分离的爱;那眼中,是喜悦在泪水中闪耀;那嘴角,是在笑,像要翻译那哭泣的含糊语言,还有那一次次亲吻、一次次注视、那样的姿势、一次次叹气、甚至是那沉默”,【注2】
这整场简短的即兴演出,岂不就是最雄辩的诗?你能感到其中的感情。然而你要尽力去将它传达:这些观念和情感瞬时发生,互有抵触又有无穷的细节,而你必须转达这个瞬间,让它去旅历字词和语句的密林。而且这不能凭空编造。因为你需要设立的是第三者,它位于这个思想的个体性与共同的语言之间。这关系到另一种语言,而作为它的创造者,怎样做才能被人理解?我们还要去学习,去书里寻找作此表达的工具。但我们不用读语法学家的书:他们完全无视这样的旅历。我们也不用读演说家的书:他们所求的不是让人猜测,而是让人听讲。他们根本不想说什么,只想去指使:联结多个智力,说服多个意志,促成行动。我们的学习对象,必须是这样的人:
他们曾经劳作于情感与表达之间、无声的感情语言与任意的文字语言之间的间隙,他们曾经致力于让人听到心灵与自身的无声对话,他们曾经把全部的言说押注于心智的相似。
所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那些冠有天才之名的诗人。他们会向我们和盘托出这顶冠冕中的秘密。
天才的秘密,也是普遍教育法的秘诀:学习、重复、模仿、翻译、分解、重构。
当然,十九世纪的某些天才开始援引高于人类的启示。【注3】然而之前的古典主义作家并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拉辛从不愧于他的身份:他是个下苦功的人。他像鹦鹉学舌一样,去熟记欧里庇得斯和维吉尔。【注4】他力图翻译他们,分解他们的表达,用另一种手法重组。他知道,做诗人,就是做两次翻译:用法语的诗行翻译出母亲的痛苦、女王的震怒、爱人的迷狂,这就是翻译欧里庇得斯和维吉尔曾做的翻译。拉辛不仅显然依从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译出了费德尔,还从中译出了阿达莉和约示巴。【注5】这是因为拉辛对自己的创作没有妄想。他深信自己对人类情感没有比观众更高妙的认识。“如果拉辛比我更懂得一个母亲的心,他来跟我讲他从中读到了什么,就是浪费时间;我就在我的各种联想中找不到他的观察,就不会被感动。这位伟大的诗人,是从反面出发;他的劳动,他的几多艰辛,他删一词,他改一句,都是期待这一切带给读者的理解恰如他自己的理解。”【注6】
拉辛与所有创作者相同,本能地运用着普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它的伦理。他知道,人没有伟大的思想,只有伟大的表达。他知道,诗的全部力量集中于两种活动:翻译和反译。他清楚翻译所受的各种限制和反译所具的诸多力量。他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诗总是另一首诗的缺失:即那无声的诗,它存在于母亲的亲情和爱人的迷狂的即兴演出中。在极少数情况下,前一种诗可以接近甚至模仿出后一种诗,比如高乃依做到如此,只用了一个字或三个字:“我”,或是那句“让他死!”【注7】但在其余情况下,前一种诗要留待观者对它的反译。恰是这种反译,产生了诗的情感;恰是这个“各种观念的发射源”,【注8】重新激活了字词。诗人的全部努力、全部劳动,都是为了激发每个词、每个表达周围的光环。正是为此,
他去分析、拆解、翻译他人的表达,他去不断涂改和修订自己的表达。他力求讲出一切,即使明知人不可能讲出一切,而他正是因为作为译者身处这种绝对的张力,才让另一种张力、另一个意志成为可能:
语言不能讲出一切,所以“我就要凭借自身的才能、所有人都有的才能,猜出拉辛本来要讲的、他作为一个人所讲的、他在无言处所讲的、他限于诗人身份所不能讲的都是什么。”【注9】
天才,或者说被解放的艺术家,他真正的谦逊之处就在于此:
他运用自身全部力量、全部技艺向我们展示,他的诗取代了那不在的另一种诗,并且他相信我们对那另一种诗有与他同等的认识。
“我们自认是拉辛,而我们自有道理。”这种自认,绝非想去假扮他。这绝不是说我们写的诗比得上拉辛,或者很快就能比得上他。这首先是说,我们领会拉辛要对我们说的是什么,他的思想与我们的同属一类,他的表达要靠我们的反译才能完成。通过他,我们首先知道的是,我们是同他一样的人。通过他,我们也认识到语言的力量,是拉辛让我们经历字符的任意性而获知这种力量。我们知道,我们与拉辛的“平等”,归于拉辛的创作成果。
他的天才,就是将创作基于各智力皆平等的原则,否认自己高于他的受众,甚至写给那些预言他会像咖啡风潮一样转瞬即逝的人。【注10】
我们要做的,就是检验这种平等,经我们自身的劳动得到这种力量。
这不是要我们去写可比拉辛的悲剧,而是要我们去用同等的关注,同等的技艺探究,去讲述我们的感受,并经历语言本身的任意性,或者经历手中任何材料的阻力,让别人来体会它。艺术家的解放教诲,针锋相对于某些教师的钝化,它讲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只要每个人去实行两方面的做法:
他不满足于从事专职,而想把任何工作视为一种表达;他不满足于感受,而寻求与人分享。
艺术家需要平等,而讲解人需要不平等。而且艺术家勾勒出一个理性社会的模式,在其中,材料和语言符号这些外在于理性的事物,也经过了理性意志的处理:这种意志去做的,就是讲述并让他人体会我们为何彼此相似。
注1
:原话是:“你心里想得透彻,你的话自然明白”,见:布瓦洛:《诗的艺术》(修订本),任典(范希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2页。——译注
注2
:《母语篇》,281页。
注3
:此处指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学往往尊崇“天才”(génie),认为它高于普通人的“才能”(talent),是受神启示而得。——译注
注4
:维吉尔(Virgile, 前70—前19),古罗马诗人,作有《牧歌》、《埃涅阿斯纪》等;拉辛本人写道,他在《昂朵马格》中参考了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译注
注5
:拉辛的悲剧《费德尔》,情节近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Hippolyte porte–couronne),剧中讲到王后费德尔追求继子依包利特(法语音译,即希腊语的“希波吕托斯”),求爱不成,反向国王诬称王子施暴,致其殒命,最后被神揭穿真相;阿达莉和约示巴(Athalie et Josabeth),出自拉辛的《阿达莉》,这出悲剧取材于《希伯来圣经》,讲到阿达莉(即《希伯来圣经》和《旧约圣经》中的亚她利雅)从以色列王国嫁入犹大王国,登基为女王之后清洗犹大王室,但约示巴藏起一个王室后代,将阿达莉最终正法。——译注
注6
:《母语篇》,284页。
注7
:这两句是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高乃依(Corneille, 1606—1684)撰写的台词,被奉为经典,分别出自悲剧《美狄亚》(Médée,法语音译《梅黛》)与《贺拉斯》(Horace)。《美狄亚》写女巫美狄亚向背信弃义的丈夫复仇,她的女仆问她凭什么对抗逆境,而她简单答道:“我。/我说,我,这已足够”。《贺拉斯》写古罗马的贺拉斯三兄弟对抗外敌为国尽忠,他们的父亲老贺拉斯听说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并且误会诈败诱敌的小儿子是临阵脱逃,愤然说道:“让他死!”(Qu’il mourût !),宁愿他为保卫罗马而牺牲。——译注
注8
: “各观念的发射源”,见页边码107页。——译注
注9
:《母语篇》,282页。
注10
:这里转用了一句谚语:“拉辛就像会过时的咖啡”(Racine passera comme le café),这句话误传为当时不欣赏拉辛的某位女作家所言,意为拉辛掀起的戏剧风潮不会长久,但被后人用来讽刺预言不准。——译注
平等者的共同体
于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被解放者的社会,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这个社会不去划分谁有知或无知,谁有或没有智力。它只看到行动的心智:这些人,去做并讲其所做,将所有成果用作一种方式,以表明他们的人性与所有人相同。这些人知道,没有人生而拥有高于邻人的智力,而某人显出智力更高,只是因为他专注地运用字词,就像别人同样高度专注地运用自己的工具;某个人显得智力更低,只是源于所处环境没有迫使他更多探究。总之这些人知道,
某个人在自身的艺术中达到完善,只是因为他个别地运用了所有理性存在共有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
只要他退回意识的私有空间,让欺瞒在其中失去意义。这些人知道,人的尊严不取决于他的地位,因为“人生而为人不是为了到达某种个别的地位,而是为了独立于命运而从自身得到幸福”,【注11】因为一个敏感的心灵看到爱人、子女、挚友眼中情感反射的闪光,就会收获足够多的特有内容并得以满足。
这些人并不需要营建“社团城镇”【注12】并按人所好分配不同职务,也不需要成立平等共同体、经济组织来协调地分配各种职能与资源。
要让人类团结起来,最好的纽带就是所有人的同等智力。正是它,可以让同类处于平衡,启发人的同情,让我们借此互助与互爱。
正是它,让人有办法去估量同类所能提供的帮助,并有办法向人示以自己的谢意。但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功利主义的。人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主要是靠这种机能,互通彼此的快乐与痛苦、期望与忧虑,从而互为所动:“假如人们没有这种机能,一项同等的机能,来让彼此产生感动和同情,他们很快就会变成陌生人;他们就会随机散落在地球上,而各种社会就都会解体。……这种力量的运用,既是我们最美好的享受,也是我们最迫切的需求。”【注13】
所以我们根本不需去问,这些智者之众该有怎样的法律、怎样的法官、怎样的议会、怎样的法庭。听从理性的人,并不需要法律或法官。斯多葛学派【注14】早已知道:自省过的德行、让人自知的德行,其力量可以造就所有其他德行。而我们知道的是,这种理性不是专属于智者。所谓失去理性的人(insensé),正是坚持不平等与支配关系的人,是想要占有理性的人。所谓理性的开始,正是需要不再为占有理性而组织言论,正是需要认识到平等:
这种平等,并非靠法律和强权所制订,并非让人消极地接受,它是在行动中的平等
,要靠践行者们用每一步去检验,
而这些践行者,凭借对自身的持续关注、围绕真理的无尽回旋,就能讲出恰当的词句来得到他人的理解。
因此我们需要反问那些质疑者,他们问,各智力皆平等这件事岂能去设想?这项主张一旦得以确立,怎能不引起社会的失序?我们应该反过来问,若无平等,何谈智力?所谓智力,并非用来比较自身认识与对象的理解之力。它是通过他人的检验,让自已可被理解的力量。而只有平等者,才理解平等者。平等和智力是同义词,正如理性和意志。这种同义联系,建立了每个人的知性能力,也为一般社会提供了可能。
各智力皆平等,是人类的普遍联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如果人们认可彼此的平等,宪法便能一簇而就。”【注15】确实,我们并不确知人们是否平等。我们说的是人们可能如此。我们提出这个主张,并跟同样认为的人一道去检验它。而且我们知道,
正是基于这个可能,人的社会才是可能的。
注11:
《母语篇》,243页。
注12:
社团城镇(phalanstère),是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傅立叶(Charles Fourier, 1772—1837)为他理想的协作社团(Phalange)所构想的居住场所。——译注
注13:
《音乐篇》,338页。
注14:
斯多葛学派(stoïciens),源于约公元前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强调让理性胜过情感等个人修为。——译注
注15:
《全一哲学月刊》,第五辑,1838年,265页。
▶
版权
归译者所有,译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
|
《无知的教师》|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一版
未完待续
▶
目录
中文版序
|
自从这本《无知的教师》在法国出版三十几年来,我每见它又有一种新的译本出现,总有特别的感情。我也不免会遇上中国读者拿起这本书时会有的疑问:今天对他而言,一个十九世纪初的法国离奇教育家的故事、这个在本国旋即被人遗忘者的故事,还有什么意义?
第一章
|
一场知性历险
1818
年,鲁汶大学的法国文学外教,约瑟夫
·
雅科托,经历了一场知性的历险。然而,他长久以来经历几多事业波折,本有可能错过后来的惊奇发现。
讲解中的秩序
|
雅科托的心智中,突然有一种启示,指向任何教育系统都有的这道盲目信条:我们必须要讲解。不过,认准这道信条又有何坏处?人只有产生理解,才能得到认识。而人产生理解,就需要有人给他作过一遍讲解,需要有教师的话打破所教材料(
matière
)的沉默。但这套逻辑经不起过多追问。
偶然与意志
|
受讲解人长成讲解人,一切周而复始。作为教员的雅科托本来也在其中,但一次偶然,将一个事实带到了他面前。而他一直认为,一切推理都要基于事实、服从事实。不过,我们不能因此把他看作唯物主义者。相反,就像提出散步足够证实何为运动的笛卡尔,或者像同时代的保皇派和信教者曼恩
•
德
•
比朗,他也认为,来自那活跃的、能够省察自身活动的精神中的各种事实,要比任何实质的物更为可靠。
使人解放的教师
|
在雅科托的实验中,他对学生们的指示就是这样的迫使。而它收效甚巨,不仅是对学生而言,也对这位教师而言。学生们不靠教师做讲解而学习,但并非完全不靠教师。他们之前不知道的东西,现在他们知道了,所以雅科托仍然教了他们些什么。而他没有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问,所以学生所学的,并不是教师的学问。
力量的循环
|
雅科托似乎从实验中得到了足够的启示:人可以去教自己所不知的,这仅仅需要他解放学生,也就是迫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将一个智力限制在一个任意的循环里,让它只有靠自己才能走出去。要解放一个无知者,只要并且只有先解放自己,这就是意识到人的心智的真正力量。无知者能靠自己学到教师所不知的,只要教师相信他能做到、并迫使他实现他的能力:这里有一个力量的循环。
第二章
|
无知者的课堂
然后,让我们跟随帖雷马科,一起登上卡吕普索的海岛。让我们跟这几位参观者一起去探视那痴妄之人的洞庭
……
书中的海岛
|
他用的是这一本书。他可以用《帖雷马科》或另一本书。是偶然将《帖雷马科》送到了他手中,而这本易用的书始终被他采纳。《帖雷马科》有多种语言的翻译,容易在书店买到。它不一定是最出色的法语作品,但它文风纯粹、词汇丰富、寓意朴实。读者可以从中学习神话和地理,还可以靠这本法语
“
翻译
”
,领略维吉尔的拉丁语、荷马的希腊语。总之,这是本经典的书,这类书可以让一种语言展示它核心的形式和力量。
卡吕普索和锁匠
|
尽管让他胡诌,我们只看事实。我们看到,是一个意志发出要求,另一个智力对此服从。有一种活动,让智力行进在一个意志的绝对限制之内,我们就叫它关注(
attention
)。这种活动在各处没有区分,它可以去辨认字母形状、背诵一个句子、探索两个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拼组一些元素为一段话。
教师与苏格拉底
|
事实上,教师的基本活动就是这两项:他去询问(
interroger
),要求一段言说,也就是说,他要一个本来无知或自弃的智力去展现自己。他去检验这个智力在劳动中的确投入了关注,没有在这段言说里随便地说来逃避限制。为此,我们是不是需要一位循循善诱和博学的教师?恰恰相反,博学教师的学问,会让他更容易破坏这种方法。
无知者的力量
|
我们要先让反对者知道:我们不是让无知者装出有学问的样子,更不会用一种民众的学问来反对学者的学问。的确,我们需要有所知,才能评判劳动的结果、检验学生的学问。而无知者所做的,比这更多也更少。他不是去检验学生的发现,而是去检验他是否作了探究。他是去评判学生有没有投入关注。
关系每个人的事
|
为了检验这种探究,我们还需要知道探究的意思。而这是我们方法的核心。要解放他人,就要先解放自己。这就是认为自己的心智是旅行者,与所有其他的旅行者同类,是与众多知性存在分担着共通力量的知性主体。
盲人与狗
|
这是因为,我们要检验的恰是这一点:所有可以言说的存在,在原则上是平等的。贫穷家庭的父亲可以约束子女的意志,从而检验子女跟自己有同样的智力、跟自己同样地探究;而在书中,孩子探究的是著书者的智力,从而检验其智力与自己的智力在同样地施展。这种相互联系就是解放之方法的核心,是一种新哲学的原则。
一切都在一切之中
|
一切都在一切之中,这是力量的自我循环。这种力量源自平等,它去任何人类成果中探寻智力的手印。雅科托为此设计的练习,震惊了巴蒂斯特
•
弗鲁萨尔,他是进步论者、格勒诺布尔的小学校长,陪同议员卡西米尔
•
佩里耶的两个儿子来到鲁汶。
第三章
|
平等者的理性
我们需要深入探索这些成果中的道理:
“
我们指导孩子,是基于各智力皆平等的主张(
opinion
)”。
大脑与树叶
|
我们从这个开头说起:高等心智如此钟爱的树叶。我们可以如其所愿地承认,树叶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只想问:你怎么从树叶的差别,过渡到了智力的不平等?不平等,只是差异的某一种,而这一种差异并不见于树叶的例证。叶子是物质存在,而心智是非物质存在。将物质的属性推及精神的属性,岂非一种谬误?
投入关注的动物
|
我们知道,如果去辩解各智力皆平等,这也是循环论证。所以我们走向另一条路:我们只谈我们所见的;我们指出事实,不求给出它的原因。平等的智力这个词,是概括性的表达,它汇集了我观察两个低龄孩子时所发现的所有事实。
”
操纵智力的意志
|
这种根本的逆转,反映在人的定义的再次逆转中:人是操纵智力的意志。意志是理性之力,而我们必须让这种力量摆脱观念派和实物派的论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必须明确笛卡尔的我思中的平等。
真诚的原则
|
有两种根本的欺瞒:一是声称
“
我说的是真理
”
,一是断定
“
我不懂怎么说
”
。那回归自我的理性存在,知道这两种意见的空洞。最基本的事实是,人不可能无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欺骗自己,只可能忘掉自己。
“
我做不到
”
就是忘掉自己的一句话,它让一个理性的人从此隐藏。但在意识和行动之间,没有任何恶意的精灵可以插足。我们需要逆转苏格拉底的格言。他说:
“
谁的恶都不是有意的。
”
我们反过来说:
“
所有的愚昧都出自恶习。
”
理性和语言
|
真理不会讲出自己。真理是一体的,而语言是零碎的。真理是必然的,而语言是任意的。语言任意性的这个论题,甚至在被普遍教育法提出之前,早已把雅科托的课程变成了众矢之的。雅科托为鲁汶的就职课程所定的主题,沿自十八世纪的狄德罗、巴特神父的问题:句子的
“
直接
”
结构将名词置于动词和表语之前,这是自然的结构吗?法语作者们是否有权利认为这种结构标志着法语的智力优越性?雅科托对此一举否定。
我也是画家!
|
从此就有了那奇特的方法,而创始人将它付诸不少痴妄之举,包括教授素描和绘画。他先让学生去讲自己想要再现的内容。比如,他可以临摹一张素描。在学生开始去画自己的作品之前,我们不能给他讲解该用什么方法,那是有害的。我们知道其中的道理:那样做可能让孩子感到自己缺乏能力。于是,我们相信这个孩子有意志去模仿。而对这个意志,我们还要检验。
诗人们的教诲
|
人必须要学习。所有人都共有这种能力,以其经历快乐和痛苦。但这相互的类似,对每个人而言,是要去检验的潜质。人若要建立这种相似,就要走过不相似的漫长之路。我必须检验我的思想中的理性、我的感受中的人性,但为此,我只能随它们去旅历各种符号的森林,而这些符号本身没有意愿去说什么,与思想和感受没有任何契合。
平等者的共同体
|
于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被解放者的社会,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这个社会不去划分谁有知或无知,谁有或没有智力。它只看到行动的心智:总之这些人知道,某个人在自身的艺术中达到完善,只是因为他个别地运用了所有理性存在共有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只要他退回意识的私有空间,让欺瞒在其中失去意义。
第四章
|
歧视中的社会
但是,我们并没有可能的社会。我们只有现存的社会。我们沉浸于这些梦想,而现在有人敲响了门。
重力的法则
|
我们沉浸于思索那些思考的心智如何围绕真理划下弧线,而物质的运动却遵从另外的法则:引力与重力。在这些法则下,所有的身体都昏聩地加速冲向中心。我们前面说过,人不应从树叶推导心智,从物质推导非物质。因此,智力不适用物质的法则。不过这句话的成立,是针对可以分别看待的个体智力:它是不可分的,不处于共同体,不与他人共有。
不平等的激情
|
因为分心,智力就会附入物质的命运,而我们发现,这种分心的起因是一种独特的激情:歧视、对不平等的激情。意志的堕落,并非由于追逐财富或财产,只因站在不平等的立场思考。不平等并不是由什么事造成的结果,而是一种原始的激情;或更确切地说,不平等的起因,正是平等。
辩术的痴妄
|
辩术的力量,源于某种推理技艺,装作有理来消解理性。自从英国和法国的历次革命把议会权力重新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有些不懈追问的心智又发起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质疑,即人们是否在用虚伪的力量模仿真实的力量。
自认高等的低等者
|
那高等的心智,在纳税选民的集会上驾轻就熟地郑重演说,他可能觉得从前更好;如果在从前那些煽动性的集会上,那些来自底层的民众就能像风向标一样,忽而顺从埃斯基涅斯反对德摩斯梯尼,忽而顺从德摩斯梯尼反对埃斯基涅斯。不过我们要看一看事实究竟。这种蠢笨,让雅典民众摇摆不定,时而支持埃斯基涅斯,时而支持德摩斯梯尼,而它其实有确切的内涵。
哲人王与人民主权
|
所以说,仅有平等,才能解释不平等,而那些不平等之众,则始终无以思考这种不平等。理性的人,他清楚公民是反理性的,也清楚这是无解的难题。虽然唯有他看到了这不平等的循环,然而他知道,自己作为公民,也无法跳出这个循环。
“
我们仅有一种理性;但并不是它构造了社会秩序。所以它不会带来福祉。
”
如何理性地反理性
|
所以,理性的人只有服从公民的痴妄,同时尽力保留自己的理性。某些哲人提出应对的方法:他们说,人不应只有被动的服从,有其义务就应有其权利!但这种说法正是源于分心。义务的概念,根本没有、也根本不会牵连到权利的概念。屈从者,就是绝对地屈从。从中寻求补偿,不过是可怜的自欺欺人之计,其结果最多是将屈从合理化,或是让人更能假装自己避免了屈从。
阿文提诺山上的讲话
|
我们可以先这样回应:事态并非不可救药,毕竟在任何社会秩序下,所有个体仍有可能成为理性的。社会永远不会是理性的,但其中仍然会有奇迹,会有一些理性的时刻。这种时刻,不是各智力的重合,因为那仍属于钝化;它是理性意志的彼此认可。
第五章
|
解放者的猴戏
因此,雅科托的学生并没有太难的功课。他只用向任何地方、任何处境里的所有人宣告这则消息或这种恩惠:人可以去教自己所不知的。
解放的方法与社会的方法
|
普遍教育法不能编入政党的改革方案,智力解放也不能成为反叛的旗号。是一个人才能解放一个人。是一个个体才能有理性,且仅有自己的理性。教学法不只上百种,学校里的钝化者也在教人学习;一个教师就是一件物,当然他不如书本那样易于翻阅,但我们同样可以对他学习:对他加以观察、模仿、拆分、重组、感受他的投入。
人的解放与人民教育
|
我们要向所有人宣告。当然,首先是向穷人宣告,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学习手段:他们付不起讲解人的工资,也没有条件度过十年寒窗。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尤其承受着智力不平等之下的偏见。我们正是要让他们摆脱遭受欺压的位置。普遍教育法是适于穷人的方法。
进步论者们
|
我们可以尽管让他们随其本性,守护现状,忧心忡忡。不过除了他们,还有一些进步论者,这些人本来也不应该担心旧的智力层级受到瓦解。对这些追求进步的人,我们可以按照字面去理解:他们是迈步向前的人,他们将足迹遍布欧洲
……
如果听说某项有益的新发明,就不会只是加以赞叹和评论,他们会尽其所能拿出自己的工厂和土地、资本和时间,对它进行试验。
羊群与人群
|
雅科托感谢伯爵先生的热情,但同时却不得不指出后者的分心。他感到奇怪的是,后者既然拥护智力解放的理念,又何必通过这个教育方法学会来推行它?所谓
“
教育方法学会
”
,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其实是一个高等心智的集会,想选出最好的方法去实施家庭教育。这显然是认为这些家庭没有能力自行选择。他们如果自己去选择,就必须是已经受过教育的。这样的话,他们就不需要有人指导,也就不需要这个学会,这与学会的立意互相矛盾。
进步者的循环
|
如此结局,并非因为德
•
拉斯泰里先生的头脑已经不堪辛劳。这是智力解放所要遭遇的冲突,因为它要面对那些同样想为穷人谋福利的人、那些进步论者。钝化权势的批评早已让创始人给予回应:
“
在今天,更甚于从前,你没有任何胜算。有些人相信自己在进步,他们的意见却牢牢地套在转轴上;我笑他们的努力;他们从此一步不前。
”
倾洒在人民头顶
|
沿着他们的思路下去,普遍教育法也可以成为一种
“
优良方法
”
,加入这新式的钝化:它是一种自然的方法,因为它尊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让他的心智得到最有效的操练;它是一种积极的方法,因为它让孩子养成自己推理解决难题的习惯,让他掌握语言、懂得责任;它是一种经典的训练,因为它传授伟大作家的语言,略去文法家的术语;它是一种实际而高效的方法,因为它省去了学校里耗费时间的过多年级,培训出富有学识、熟悉工业的年轻人,让他们准备好进入各种有助于完善社会的职业。
旧教师的胜利
|
于是我们看到,普遍教育法、甚至智力解放的说法本身,都可以被进步者用于他们的工作,为旧教师助力。两者还作好了分工:进步者掌管方法和专利、学报和期刊,始终拥护解释、无限追求更完善地去完善解释。旧教师掌管学校和考试,保护坚实的基础,即作讲解的学校和社会的训诫力量。
教学化的社会
|
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尤其是那些热心为人民追求共和与福祉的人。共和派将人民主权作为原则,但他们很清楚,拥有主权的人民不再是仅仅追求物质利益的无知群众。他们也清楚,共和政体代表各项权利和义务的人人平等,却不可能下令宣告各智力皆平等。
全一学的故事
|
这个时候他所能做的,只有坚持他的异见。于是雅科托对事泾渭分明。对那些前来拜访的进步论者,他有一把
“
筛子
”
。当这些人围在他身边为平等的事业激动万分时,他只是淡然地说:人可以去教自己所不知的。可惜筛子的作用太过彻底,他的做法,就像用手指去拧紧总是松劲的发条。
解放的墓志铭
|
这段话,便是《全一哲学遗集》的结语。这本书由约瑟夫
•
雅科托的两个儿子、医生维克多和律师福蒂内在
1841
年出版,而创始人已在
1840
年
8
月
7
日辞世。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他的墓碑上,追随者们刻下了智力解放的那句信条:
“
我相信上帝所造的人类心灵能够不靠教师而自我教育
”
。但这些话,显然在墓碑上也难以刻写留存。几个月后,铭文遭人破坏。
关键词索引
|
译后记
|
▶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与朗西埃一起远行|2013
2013年5月朗西埃第一次来到中国。从一个与阿尔都塞共著《阅读资本论》的年轻学徒,到今天这样一位不断受到各大三双年展、国际策展人邀请的哲学家,他过去五十年的知识轨迹可谓多样。政治、美学、观众的解放、智识的平等……在他讨论过的诸多主题中,究竟哪些才最能与中国当下的语境擦出火花?我们对想象多多少少都会有记忆。旅行,就是身体力行地去回应这个想象,
与朗西埃一起远行……在充满了各种现实、需求和理想的征途上,一同尝试着恢复对于视觉政治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