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条,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企业,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苏州、南京、常州、杭州、宁波、芜湖多点发力的发展格局,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从产业集聚程度看,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大部门企业都位于各个城市的核心产业园区内。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7 月,长三角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 4547 家,其中上海1118家、江苏2254家、浙江1175家,机器人产能占全国50% 以上。汇集了包括
ABB、发那科、汇川技术、安川、新时达、埃夫特、埃斯顿、绿的谐波
等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拥有上海机器人谷、上海宝山机器人产业园、吴中机器人产业园、昆山机器人产业园、张家港机器人产业园、新松机器人未来科技城、江宁开发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园、萧山机器人小镇、余姚机器人小镇、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等主题产业集聚园区。
从产业规模结构看,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完善。
在产业规模上,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生产研发集群,以工业机器人为主要业务方向,依托产业规模效益,迅速在工业机器人高附加值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产业结构上,长三角地区在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和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均有龙头企业卡位,依托头部龙头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同时,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制造业先进地区,具有丰富的机器人下游应用市场,例如3C制造、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企业,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产业创新能力看,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优质要素汇集,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截至 2022 年 7 月,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技术专利数累积达 79844 件,以江苏最多,浙江和上海紧随其后。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南京机器人研究院、昆山工研院工业机器人研究所、中国(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复旦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阿里巴巴达摩院、之江实验室等高水平研究机构,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同时,湖州、芜湖等地持续举办中国机器人行业年会、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等各类顶级盛会,搭建交流平台,共促机器人产业发展。
从产业发展环境看,长三角地区各省市配套政策清晰,产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浙江早在2017年印发了《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是全国首个提出“机器人+”政策的省份;安徽省和江苏省在2018年分别制定了《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7)》《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本省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制定了发展路径;上海市在2023年发布《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旨在推动上海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和高端制造业的标杆。此外,各地市如苏州、常州等也都根据自身定位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同时,长三角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服务创新平台、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等区域性创新平台陆续成立,在推动长三角机器人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图1 图2
长三角机器人产业热力分布图 长三角机器人企业分布图
来源: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长三角区域机器人产业链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