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当时对篮球一片懵懂无知的我在电视中看到了梦之队的表演。也许当时除了观赏之外,也就只剩下震惊了。
原来世界上竟有这样一项运动,原来打篮球可以如此酷炫。
现在回想起中学之前的运动经历,充斥在回忆中的,是煤渣操场和水泥球场。也许唯一像点样的,就是那个大大的沙坑。但就是巴塞罗那奥运会,让我从中学阶段开始,爱上了篮球这项运动。
中学的篮球场地有限,每次中午的下课铃声响起之后,我们都是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到操场。一部分人去吃饭,另外一部分人则竞争着场地。长长的两个小时午休,成为我们每天最欢乐的篮球时间。少年的心中总有一个英雄,奇怪的是,我当时的英雄不是迈克尔-乔丹,而是二哥,斯科蒂-皮蓬。
现在能够想起来的原因,大约是一幅篮球海报。胡卫东和皮蓬在场上拼抢,皮蓬的手臂肌肉尽显,粗壮程度已经完全超越胡卫东的小腿。当时很奇怪,为何人的胳膊能够如此的健硕。更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幅海报,居然让我铭记到了今天。
当年流行在房间里贴上各种海报,和大多数人钟爱的乔丹,便士哈达威等唯美流派不同,我的房间里是拉里-约翰逊,里奇蒙德,皮蓬,奥尼尔,阿朗佐-莫宁。
潜移默化中,一直希望有乔丹般飘逸,皮蓬般洒脱,格兰特-希尔般隽雅球风的我,在篮球场上被人起了一个外号:“蛮。”
将错就错下,终于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姚明2002年加盟NBA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旁观者,一直到我2004年成为NBA编辑,终于成为这段中国传说的参与者。当时姚明的每一个动作,都让初出茅庐的我血脉贲张。以至于后来有网友说我是一个毫无原则的姚蜜,我完全不以为意。因为在那个时代,如果姚明都无法勾动你血液中那份对篮球的热情,那我只能说,你,不够热爱篮球。
没有视频直播的日子,球迷的情绪全都宣泄在文章的评论中。有鼓励,有认同,有质疑,也有谩骂,以至于我后来养成了一个习惯,能够自动过滤掉评论中无意义的谩骂,至于那些善意的批评,我照单全收。
可能从事编辑写作工作带来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规律的生活,长期坐姿和缺乏运动,让我从篮球场上的精壮汉子变成了地板流肥胖大叔。正式进入抢篮板基本靠捡,突破基本靠拱,得分基本靠三分的中老年篮球阶段。
2009年季后赛姚明的王者归来,我热泪盈眶。而2011年姚明宣布退役时的落寞,我感同身受。
足足两年的时间,我没有再碰篮球,也没有写过一篇关于篮球的稿子。我尝试了其他的兴趣爱好,尝试了其他的工作,尝试了换个城市生活,但最终我发现,我还是放不下篮球。
这种牵挂与姚明无关,只是因为对篮球的热爱。
带着这份热爱,我叩开了腾讯NBA的大门,这一年,正好是腾讯全面开始NBA直播的第一年。我享受着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速跳动的那种感觉;我回味着直播视频中,一个个足以让我唤起回忆的镜头;我看到在打开的英文网页中,WOJ,西蒙斯,费根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我猛然醒悟,这才是我最渴望的东西,这才是我的追求。哪怕如今的联盟,已经没有人像姚明一样,让我爱的如此真挚。但是篮球这项运动本身,依然让我如此痴迷。
孩子出生的时候,我鬼使神差的买了一个篮球放在家里。
我不是想让他去打篮球,我只想告诉他:这个皮球,是老爸一直深爱的东西,纵然衣带渐宽,也从未曾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