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GTD中国行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有趣的问答,分享给大家。
问:
我的心理阻力很大,明知道应该做一件事,就是不愿意行动。是否清单整理得再清晰,GTD依然不能帮助到我,我还是要去学习心理学?
答:
说说个人的理解,有不到位的还请批评。
心理学是基础科学,但心理学派生的心理咨询是技术。
GTD也是一门技术,它的许多观点得到了心理学研究的支持。
为什么要有这些技术?因为多数人不会去读科研文献做科研,而是需要能学习掌握,并对生活产生且切实价值的技术。
若是一门技术,就会有它的目的、概念、方法。与互通概念的科学体系不同,技术与技术之间的概念通常是不通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PMP里的“项目”与GTD里的“项目”其实完全是两回事。在GTD里并没有一个“心理阻力”这样的说法,如果要深究GTD与心理阻力的关系,就难免关公战秦琼。
GTD里的六个高度模型有探讨到生活高维度的长期目标、生活愿景、价值观等问题,如果非要说有“心理阻力”这回事的话,那么应该是我们在这些高维度的价值观思考中存在自我矛盾。
与某些单刀直入的身心灵课程不同,GTD强调的是自下而上地改变生活,也就是说不直接去讨论深层次的问题,而是从处理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也就是具体的项目着手。先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我的生活中有哪些项目?为什么要完成这件项目?这件事怎样算做完了?我如何去做这件事?先厘具体事务,再讨论价值观。
凭心而论,对多数人而言,都未必能厘清自己手上的所有工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事实上我们的价值观也正是存在于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细节中。
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存在冲突与矛盾的,认识自己与梳理内心世界的途径之一,便是从这些具体的细节入手。厘清了当下与手头的琐碎事务,便有机会更深入认识内心与思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