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我学个P  ·  超多图片塞进一页PPT,怎么排版才高级? ·  昨天  
秋叶PPT  ·  这才是用DeepSeek做PPT的正确姿势, ... ·  16 小时前  
跟我学个P  ·  领导说,紫色的PPT很有韵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如何做好知识管理,这是我的5个思考。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23-02-23 20:01

正文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这周二我和 flomo 创始人少楠、 Light 连线,聊了一下对知识管理的理解。


在聊之前,我写了一下逐字稿,今天分享给大家。


核心观 点:


1.以终为始: 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快速提取。

2.精力分配 一段时间聚焦一个主题。

3.有效沉淀: 客户思维导向的输出。

4.工具使用 工具永远都不是重点。

5.有趣整理: 可以做一些有趣的知识管理,包括「讲话稿」「段子集」「广告文案」「办公神器」。


01 以终为始: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快速提取。


有些人会把知识分得很体系,二十多个类别、五十多个标签,这固然很好,但真的太麻烦。


任何事情一旦麻烦,就很难坚持下去。——这是人性。


就如同 APP 里某个服务需要多一个操作,就会失去大量点击。


所以,我会努力地将知识管理简单化。 比如建立一个临时文件夹,收纳这一周可能要用到的文件,要找时就能快速定位。这可能看起来不够体系,但足够好用。


而这个好用的前提,就是方便提取。


每一年,我会定期整理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留下常用的内容,删掉沾灰的,这样,需要的时候马上获取。


再举个例子,因为我负责公司的培训管理工作,日常子公司经常需要用到一些素材(资源),于是我建立了一个共享文档,将其放置其中。 大家需要的时候,马上打开就能拿到。


很体系吗? 不体系,但好用。


↑ 培训资源共享文档


02 精力分配:一段时间聚焦一个主题。


很多刚接触知识管理的朋友,会平均分配精力,用工具梳理各种各样的内容,比如工作、效率、绘画、ChatGPT。


我刚开始也是这样,一段时间后就发现: 如果全面开花,那就容易失焦。


人最怕的就是,这个懂一点,那个懂一点,但每个主题都不专业、不深入,结果很容易「半罐水响叮当」(专业的人低调沉默,懂一点的人喜欢到处咋呼)。


所以现在每个阶段,我都会有一条主线:


· PPT: 读书阶段,那时候经常要做 PPT ,也要写这个主题的博客。


· 研究: 工作前四年,我的工作内容是「做研究」,所以积累了很多研究报告、搜索资料的技巧,以及系统梳理做研究的方法。


· 职场: 做人力后的两年,因为会接触大量培训管理工作,所以会整理很多跟职场提升的内容,比如沟通、协调、领导力等。


· 人力: 现在同时也负责招聘工作,也希望能系统性地了解人力资源全流程。


↑ 面试常用问题


↑ 各种测评报告


03 有效沉淀:客户思维导向的输出


我有个习惯, 当对某个领域有了比较多的输入后,就会以某种形式进行输出。


第一种是写书: 比如《PPT炼成记》是对 PPT 的沉淀,《高效学习》其实是对早期研究工作和职场思考的沉淀。


第二种是讲课 比如《向上管理》《时间管理》《如何快速熟悉一个新领域》的课程开发。


第三种是写文: 比如通过小报童《如何提升结构化表达能力》,对结构化表达进行系统沉淀。


这三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 面向客户,而非面向自己。


这有什么区别?


面向自己,很容易零散化,更容易囫囵吞枣。


而面向客户,则会主动提升它的系统性,更会考虑如何讲得更清晰和浅显易懂。 你想啊,如果你看一本书、听一节课、买一个付费服务,对方没讲清楚,是不是会打差评?


只要有这层压力在,你就不自觉会把内容消化得更彻底。


04 工具使用:工具永远都不是重点


本科时,我选修了一门课《平面设计》。


当时的期待很简单,就是老师教会我 PhotoShop ,我就可以设计各种作品。


但是,上了半学期课后,老师依然没有教工具,一直在讲方法,比如怎么配色、怎么构图、什么是美。

我耐不住了,就去问老师:什么时候教 PhotoShop 啊?

老师说:你看优秀的设计师,他们的优秀是因为工具吗?是人啊!

这句话我当时很不理解,觉得老师是在搪塞我,我还是要学 PhotoShop 啊!

但现在回看,真的很感慨。

· 有的人做文章管理,不用什么稍后阅读软件,不用什么笔记软件,就把文章保存为 PDF ,然后放入文件夹,设计好命名规则,也能快速检索。

· 有的人做课程笔记,不用什么思维导图工具,就一笔一画地写在笔记本上,二级内容就空两格,也能保证对全局的掌握、对结构的把握。

· 有的人储存账号密码,不用什么1Password(一款管理账号密码的软件),就用微信的「收藏」,也能快速查找。

所以, 重要的,其实是你需要什么,以及你想要怎么组织这些内容。

↑ 公司一位领导用白板做计划,不比很多软件更清晰

05 有趣整理:一些不一样的知识管理


虽然前面讲到要有主线,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做主线任务。

对我而言,还会利用 10% 的时间,整理一些「奇怪」知识。

1.「讲话稿」。 这主要是整理日常看到的优秀公文内容,当我要写相关主题时就可以去参考。


2.「段子集」。 这主要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好玩故事,发生了,我就马上写上一些关键词。当饭局陷入冰冻状态时,自己就抛出一两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