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公园微信号:geekpark
MIT 陈刚
作为全世界教育资源最丰富的、科研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聚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学者,其中当然有很大一批来自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数百万国人前往美国进行学习深造,并且有不少在学成之后继续留在那里从事科研事业。陈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和 Carl Richard Soderberg 讲席教授,陈刚成为了世界排名第一的 MIT 机械工程系百多年历史以来的首位华人系主任。作为第一位担任美国知名大学校长的华裔学者田长霖先生的学生,陈刚也在继续书写华人在海外学界的辉煌篇章。
MIT 机械工程系首任华裔系主任
如同你听说过的很多此类故事一样,陈刚也出生于湖北襄阳市南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的经济状况很一般。但由于母亲是教师的原因,陈刚从小就在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这让他在 80 年顺利地考上了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在华中理工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业之后,陈刚人生的转折点来了。
1988 年,当时已经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田长霖教授在华工讲学时,香港王宽诚基金会找到田教授,请他在中国大陆招生,基金会出奖学金。当时华科教研室推荐了两名青年教师面试,陈刚就是其中之一。在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英文面试之后,田长霖先生当场决定将陈刚收为自己的博士学生。自此,陈刚开始了自己的海外学术生涯。
「这个社会有很多机会,当你把一件事做好了,抓住了人生的一次重要机遇,你就有了一个新的平台,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你继续努力,还会遇到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平台。」
在谈及自己的这段经历时,陈刚说出了这样一段看似有些鸡汤的感想。但其实这都是他本人最真实的想法。因为陈刚本身英语一直不是很好,为了考上研究生,苦学英语,到大四时已经快把小英文词典记全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努力,凭借自己在英语方面的优势和在科研方面的扎实基础抓住了那次珍贵的机会,将人生坐标从武汉搬到了美国。
在来到美国之后,由于研究方向与在国内时完全不同,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必须在写论文时自学、旁听很多课程。当然,这些努力最终也让他获得了学术上的认可。在 1993 年完成了博士学业之后,他通过激烈的竞争在 200 多位候选者中得到了杜克大学的一个教职,并且在 1997 年转投 UCLA。
当然,由于他出色的能力,MIT 机械系主任亲自来挖他,陈刚也于 2001 年从加州来到了麻省,并且一直工作至今。
2013 年 7 月,陈刚被任命为 MIT 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成为该系建系百余年来首位华裔系主任。在任命的新闻稿中,MIT 工程学院院长 Ian Waitz 表示,陈刚拥有「卓越的领导力、远见、奉献精神和很强的社区服务意识」,能够「带领该系继续探索,开创辉煌。」
「比别人用功一点」的科学家
在科研领域,陈刚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MIT Pappalardo 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主任,是国际公认的热能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其中,首次打破被公认物体间热辐射基本法则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则是他最值得被称道的学术成就。
「黑体辐射定律」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于 1900 年创立,是公认的物体间热力传导基本法则,该定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成立,但普朗克对其在微距物体间是否仍成立,并没有把握。百余年来,虽然有物理学家怀疑此定律在两个物体极度接近时不能成立,但始终无法证明和提出实证。
而陈刚和他的团队研究证实,物体在极度近距时的热力传导,可以高到定律公式所预测的一千多倍。
打开他的个人主页,你能在「Honors + Awards」这一栏看到数十项成就。同时,他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美国科学进步学会会士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等几乎所有领域内协会组织的成员。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这些成就,陈刚总结了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比别人用功一点。
「我每天早上 5 点钟起床,7 点准时到办公室,晚上 7 点左右回家,有时是 10 点多才回家,一天要在学校呆 12 个小时。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早上 4 点起床,5 点就到办公室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因为我喜欢搞科研,我从中得到了享受和乐趣。」
有一个例子能更直观地说明陈刚的努力。
在他有了孩子之后,陈刚的父母去美国帮他们带孩子。每天早上出门前,陈刚的母亲会做两个三明治、拿两根香蕉让他带上吃,但他常常是回家时还有一个三明治或香蕉没有吃完。原因是「实验室太忙了,总是吃一个以后,忘记了吃第二个。」
在谈到对国内学子的建议时,陈刚觉得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善于沟通和交流。而这一点却是国内教育中比较缺乏的。
同时,他认为,在科学与工程之间界限日趋模糊的今天,交叉学科处会有更多的机会。相比中国大学的专业细分,麻省理工拥有跨学科研究生态圈,还有创业和企业生态圈,这种更加贴近社会的新型办学模式也值得管内的教育机构参考。
而如果你也对这位世界顶级的华人科学家感兴趣,想要更近距离聆听他对教育、科研以及 MIT 的科学家都在做什么这些五花八门内容的看法,你可以在明年 1 月 13-15 号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见到他。不要错过这个和顶级科学家交流的好机会。
编辑 | Rubber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