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石扉客栈
致力于解释一切媒体和传播现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China, Kyrgyzstan to ... ·  2 天前  
纪法指引  ·  【镜鉴】李青,任上被查! ·  2 天前  
纪法指引  ·  【镜鉴】刚刚,副市长黄雪智任上被查! ·  3 天前  
CHINADAILY  ·  Top News丨Asian ... ·  3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国产大米何以高产又好吃丨人民时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石扉客栈

逝者 | 陶杰董桥悼金庸

新石扉客栈  · 公众号  · 时评  · 2018-11-01 15:25

正文


石按:


铺天盖地的同题作文中,视野所及,陶杰这三篇和董桥这个短篇,最见水准也最让我感动。


香江第一才子陶杰出了名的刻薄,从来都是怼天怼地怼空气,独独拜服老先生,就像金毛狮子谢法王面对教主张无忌。


这几天从陶杰和何PING先生的嘴里大家才知道,老先生生前助人甚多,却从来缄口不言,颇有胡适之先生之风。这一点,此前读陈一ZI回忆录时亦可见踪影。


诚如陶先生所言,老先生还没说出来的故事太多太多,说不出来的凄酸更多。


陶杰说博大,董桥说天才、毅力和勤奋,我觉得都是对老先生十分准确的诠释。


我友彭远文兄说,查良镛先生的作品直接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七零后人的人格养成,我觉得是公道的评价。他优美的白话文写作,也直接影响了我乃至我闺女的文风。


写这篇时,正在老先生白手创下不世功业的港岛转机飞斐济途中,候机间隙将这四篇整理在一起,供各位分享,以慰哀思。


让我们再读一遍陶杰这句悲怆温厚的悼词吧:


民國傳下來的參天一炬,他也終淡幻為一隻紙船上的燭光,在雲水迷茫處漸遠去了。





一株参天大树


陶杰


查良鏞先生是空前絕後的傑出人物,他出身前清文翰世家,家族繁多,人才輩出,有幾位堂兄,分別都是民國時代的教育家和法學家。查先生小時候在前清的海寧大宅長大,在書本和故事的氣氛中,在國難和戰爭裡也過早地見識到人生許多不幸與哀愁。他的才華,他的經歷,為中國文化成就了一株翠華參天的大樹。


查良鏞先生學貫中西,品格善良,想像力豐富,理性思考嚴謹。他是將西方理性精神與中國中庸之道結合的傑出人物,而且一生跨創作、從商、學問三界,老年還親自到劍橋讀了一個文學博士學位,這種一生勤奮的精神,令後輩欽佩。


老人家近年行動不便,年事已高,但意識清醒。查先生時時很關心世局。


雖然人人都有此一日,但 20 年來一位時時交往的智慧型長者,從此不在了,總令人憂傷。我想到以後有疑難之處,少了這樣一位可敬的父執輩可以提點評說。想起與他的眾議和對話,覺得這一生人,曾經與這樣的一位富有智慧的人同行,終究是幸運。


查先生喜歡讀書,前幾年,他送了一批莎士比亞研究的英文書給我,隱然若紀念許多年前在英國牛津初逢的一段緣分。查先生是很體貼的人, 2004 年我遭遇過一次挫折,查先生鼎力相助,事後一句也沒有再提。


他將做人的智慧從含蓄處顯達,他不需要寫自傳,他的武俠小說寫於不同的人生階段,每一個主角,都是他的自傳。


這樣的哲人走了,不知中國幾時會再有?




書劍蒼茫


陶傑


查先生是很博大的人,如湖如海,多年往來的友好舊部如倪匡、李純恩、張敏儀、蔡瀾等諸君,各取弱水一瓢,皆各有諸般法相,一人之說,眾人之思,時有見山是山、見水非水的觀感。


其實他更喜歡玩,私下言笑不喜太嚴肅的話題。或大半生凡眾折射的道德要求太沉重,或早已看破世界,某國將往何處去之類,這類談資他寧願留給黑壓壓一大片觀眾的論壇。


中國人壓在查先生身上的擔子多:知識份子、作家、報人,因此你該如何堅持你的風骨。但他的祖先曾蒙文字獄,家宅曾遭屠戮。他寫袁崇煥評傳,用英國史學家的筆法,敘事引據,析理釋疑,講到袁崇煥愛國落得個凌遲處死的下場,不忘提醒讀者:北京的市民,撲上去用錢買他碎割的肉來吃,這位袁大英雄,正是出頭保衛他們性命的將領。


所以一切實不必再闡說。他的小說,不同的主角和人物,由青年寫到中年:家國千愁,人生百感,情仇激揚之處,生死踟躕之間,名利與道義的交界,光明與黑暗的邊緣。作家和他筆下的主角,一樣是凡人,除了娛己娛人,還是不斷如哈姆雷特之To be or not to be的獨白,觀世劫於途邊之傾,不免一次又一次的藏天問於胸臆,也是紀錄悲苦探索真理的自語。


金庸不需要寫自傳,其心路歷程早就折射在小說裏。有如中國其實並無、也不需西方意義的哲學體系,詩人和散文家蘇軾夜遊赤壁,一舟遊江賞月,除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的文字視覺美學,由景入情,以情繫思,論定「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就是哲學了。


查先生一生業績,與其代表的價值觀,或須辨其小說與現實之別。加上既為文人,亦為報老闆,感性與理性並發;小說在大陸發刊,權衡利弊之傾,本我與角色相易,「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個寫得出「天龍八部」的人,當可時時將自己置於吉凶變幻的不同處境之中,有時是真言以警世,有時是台詞以戲世,有時則套話以酬世,一般人不易明白。


查先生一生筆耕而勤業,也很勞累了。他還沒有說出來的故事太多,說不出來的淒酸更多。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年讀他的倚天屠龍記,見此頌歌,幾許有情人當曾怦然悲慟。然而他是學佛的人,如錢塘潮起,靈飈轉處,曾天涯漂泊的查先生想必也早參悟端詳。


民國傳下來的參天一炬,他也終淡幻為一隻紙船上的燭光,在雲水迷茫處漸遠去了。





为什么武侠小说很难音译


陶杰


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英美法國傳媒廣為報道,稱之為「中國的托爾金」,因為中國的武俠小說,這個品種太過獨特,以歷史朝代為現實的背景,卻又虛構人物,武俠角色的功夫和武術,卻又以誇張的魔幻手段描述。這些虛構的小說人物,卻又有可能與背景中的真實人物交相穿插,武俠世界之中,又有真實的儒家文化結構,君親師的倫理,江湖幫會的秩序,山高皇帝遠的權威,又有幾分像羅賓漢的世界。


中國武俠小說是非常複雜的文化體系,很難翻譯為西方語文。到目前為止,金庸小說可以翻譯成越南文、泰文、韓文,日文也有一定的流通。但只有在亞洲國家,讀者對中國的武俠世界較為容易進入,西洋社會極難通過翻譯,對武俠小說的歷史和江湖背景產生共鳴。


譬如九陰白骨爪、乾坤大挪移、降龍十八掌之類,九陰之「陰」,與乾坤之「坤」,都是易經和道家的概念。一個中國小孩,在中國人社會生長,聽慣中國的民間故事,乾坤陰陽之道,雖然不明白,但連接上天地、日月、男女的兩極意識,一個中國小孩,缺乏科學和邏輯的思維,可以由感性和感覺層次,不求甚解,在朦朧中想像這幾套功夫如何厲害。


西洋的文化不同。地方的讀者可以理解桃花島,也明白冰火神猴,但這些武功的招式蘊含的道家文化意義無從想像。此外中國的地理知識,八大門派,有峨嵋派、華山派、崆峒派、少林派,向中國的各大名山歸位,營造了中國文化氣息濃厚的獨特感性(Sense)。


在西方受歡迎的作品,也包括魔幻體。哈利波特的巫術學校,巫師是歐洲中世紀社會常見的人事,西洋的兒童即使沒有活過那個年代,但一說到女巫騎著掃帚天上飛,都有感覺;中國俠客的輕功,同樣也是想像,西洋的讀者沒有感覺,覺得違反牛頓物理定律。這就是「隔」。


西方文化之中,老師和學生地位平等,學生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意見甚至立場衝突,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在中國的倫理之中,「背叛師門」、「欺師滅祖」,卻是很大的罪名,西方讀者同樣也不理解。


這是武俠小說在西洋讀者的文化想像之中無法打通的經絡。武俠小說在日文世界裡,受理解歡迎的程度與韓文相若,因為日本歷史文化,即使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幕府將軍統治,與日本天王的關係,比較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但韓國卻承襲了明朝的帝王制度。日本的浪人與中國的俠客相似,但浪人並不歸屬哪一派,後來更有薩摩藩和長州藩聯合、尊王攘夷,中國武俠小說中無法解決的社會階級架構問題,日本在歷史上解決了。看武俠小說,日本人引起的共鳴,難免沒有韓國和越南之深。


金庸的小說,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中國的命運相同。


若中國能實現一個自由的太平盛世,吸引西方人全心全意學習中文,學中文的目的不是來中國做生意,現時仰慕中國的儒佛道三家文化,則百年之後,不但金庸的小說可以在西方世界以英譯本暢銷,而且最終愈來愈多的西方人能直接用中文看原作。正如莎士比亞,能欣賞其中妙趣的只能讀英文原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