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大年初六遇上立春,二十四节气新轮回…… ·  13 小时前  
半月谈  ·  2月新规,事关你我! ·  2 天前  
底线思维  ·  美国客机和军机相撞,很难说“只是偶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钱都去哪儿了?究竟是谁在刺激大学生超前消费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2-14 10:28

正文

  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生活费标准“水涨船高”。


  2017年1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联合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就全国4000多所高校及职业院校、1000多万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数据进行了专门梳理。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90后大学生移动支付占比近92%;中国大学生在支付宝上的人均支付金额(含转账、网购消费、发红包、理财等数据)超过4万元,较2015年增长97%。

  当社会与大学的“围墙”被现实和互联网“推倒”之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直线上升,出现了超前消费、借贷消费。

“钱都去哪儿了?”

  同为四川省一高校的研三学生,贺彦纳和银兴两人的生活费却差距颇大,前者每月花费在4000元左右,后者1200元左右。


  同作为90后大学生,他们又有很多共同点:习惯了移动支付,出门忘了钱包也不会忘手机;在家长给生活费、学校补助之外,愿意用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赚钱“贴补”生活……


  今年26岁的贺彦纳告诉半月谈记者,她没有按月计算生活费的习惯,基本上想花就花。


  “你问我4000元花到哪里?学校吃饭500元、校外吃饭聚餐娱乐1000元、买水果500元、化妆品衣服之类1000元,还有就是我有车,每月养车费用也需1000元。”她说。


  微博上,“中国大学生在支付宝上人均支付金额超4万”成为网民讨论的重点,仅在“@头条新闻”关于《大学生支付宝账单:去年超9成90后使用移动支付》一文下,评论就有2100多条。


  很多留言大学生表示自己“被平均”,还有更多人表示“支付金额”并不等于“消费金额”,现在大学生消费水平并没有那么高。


@加油加油加油吧:“说什么大学生太能花钱的不要那么狭隘好伐?好多大学生用支付宝不仅支付自己的账单,还要帮家里人买衣服买家电买往返机票火车票,支付家里人的电话费水电费……连柴米油盐酱醋茶我都要在天猫超市替家里人买……家里老人不会网购也不会网上支付,只能靠家里的年青一代。这样的话一年4W你觉得真的高吗?”


@王上人冉左耳:“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当前支付宝使用确实很方便,大学生等新一代人确实是走在这个社会的前列。其他什么有钱没钱并不能说明。”


  在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构成里,兼职依然是重要一块。贺彦纳说,她不仅在学校做学生助理,还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


移动支付改变校园生活

“一部手机万事足”

  “现在钱包里都不会超过一百块,而且还能过到月末。”


  “打印店几毛钱都走支付宝或微信,身上一毛现金都没[笑cry] ”


  这些不是笑话,而是现在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方式的兴起,支付手段的变革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南大学研一学生何若兰告诉记者,现在她在学校周边吃饭和娱乐,基本不用带钱包,都可以用手机移动支付。


  同时,移动支付也简化了学生工作流程。


  比如以前同学们交班费或其他费用,必须当面交,但很多同学不在学校就很麻烦。现在直接在手机上转账,既收到了钱,又有收费记录,非常方便。


  当然,移动支付也容易出问题。


  “你在花钱的时候看不到实体的钱,感官性比较差,有时候会控制不住去花钱,我觉得这点很不好,但主要还是看自己的自控力吧。”贺彦纳说。


“我不会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以校园借贷为代表的网络借贷平台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2016年3月,河南郑州市一在校大学生因无力偿还借贷平台的近百万借款而跳楼自杀。


  接受采访的十余位大学生都不赞同大学生分期消费。


  “因为我自己比较保守,更愿意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花费,不会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宁夏大学学生白冰告诉记者。


  何若兰说,她平时依靠自己的专业优势,会去外面教一些钢琴或者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赚取的费用足够她用分期付款方式进行日常消费,但是她个人还是不会去用。


  “因为一方面我怕养成这种分期消费的习惯,另一方面现在好多分期付款甚至贷款的方式都不靠谱,最终形成巨额利息等陷阱。”


  “一些大学生可能觉得花钱比较爽,自己生活费又不够维持,然后就贷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消费观。”北方民族大学学生小李说。


  西南大学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处主任吴睿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到物欲和各种诱惑的刺激,自己把控不住,对法律风险考虑较少。


  吴睿表示,年轻人要消费,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要知道量力而行,不去攀比,不盲目地追求奢靡的生活。应引导他们健康生活,勤奋学习,有事做的人就不至于沉迷到购物中。



多读书,少购物!

控制自己,理性消费!


来源:半月谈

记者:艾福梅 李阳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