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原国家轻工业部机关报——《中国轻工业报》(《消费日报》前身)迎着轻工业建设的火热浪潮应运而生,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写报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题词“加快生产轻工优质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时任轻工业部部长杨波撰写发刊词。
1986年
城镇居民消费逐渐从基本需求向多样化转变,电视、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虽仍以食品和基本生活用品为主,但随着收入的增加,也开始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等生活必需的轻工产品。《中国轻工业报》记者紧跟经济动向,紧抓消费热点,撰写出一批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讲述轻工业商品如何走进千家万户的故事。例如:《提高罐头质量的新设备诞生了》《跨越半个世纪——北京第二打火机厂翻身记》《鼓励发明创造 造福千家万户》《轻工集体经济发展迅速成就显著》《我国玩具工业要向国际水平发展》《本报记者对七家名牌自行车的售后服务工作进行调查:让千万张苦脸变成笑脸》。
1987年
中国轻工业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轻工产业发展的前景令各行业振奋,而随之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也促成了“首届轻工劣质产品展销会”的诞生。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轻工企业积极扩大出口,这也成为当年轻工行业的一大焦点。为此,《中国轻工业报》记者撰写了《我国儿童用品生产取得大发展》系列报道、《首届轻工劣质产品展销会开幕》《我国蘑菇罐头出口最多质量最佳 饮誉全球》《今年轻工创汇逾60亿美元》等多篇文章进行深度跟踪报道。
1988年
《中国轻工业报》更名为《消费时报》。读者从报名更改和报头变化中敏锐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及轻工业率先推行投资体制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消费时报》增强了指导性、权威性,扩大了报道面、信息量,加强了服务性、可读性,并开辟部发公文专栏,发表了《轻工业第一个取代政府职能的协会成立》《李鹏、姚依林、田纪云接见艺代会代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隆重召开》等多篇文章,使《消费时报》更具生气、更有深度、更有特色。
1989年
正值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中国轻工业在谋划发展的道路上再度出发。一些传统轻工行业面临转型发展的难题,与此同时,轻工产业规模化发展模式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轻工行业开始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力,以期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一年,《消费时报》记者撰写了《景德镇陶瓷业出路何在》《轻工企业集团规模效益显著》《依靠技术进步迅速提高我国轻工产品的附加值》等文章。
1990年
《消费时报》开辟“每周一议”“局长话轻工”专栏,发表了《我国已能用猪皮制出高档皮革》《中国电子表安上了“中国心”》《中国家电检测所取得国际认证》《亚运七册国产化奋斗纪实》等文章,展现出轻工行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杜淑敏采访了大连第五塑料厂,这家小企业凭借小产品实现高效益,撰写的通讯《我们从不小看自己》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和全国产业报好新闻一等奖。
1991年
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显著提升,反映出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活跃度增加。这一年,消费者开始更加渴望优质家用电器产品的出现,《消费时报》以一篇《挡不住的空调热》记录了当时消费者购买空调的消费热潮。家用电器市场的快速发展也让假冒伪劣产品有了可乘之机,当时市场出现了一批仿造知名品牌的电饭煲,令广大消费者蒙受损失,《消费时报》同样用一篇《假冒“半球”电饭煲泛流十省》的文章揭开了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伪装。
1992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此后,无论是轻工业还是媒体,都纷纷拉开市场化改革的序幕。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我国轻工业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政企分开逐渐实施。部委改革加速了行业报的市场化转型,《消费时报》开辟“推优 查劣 抓质量”“市场今日与明日”“监督哨”等系列栏目,对消费市场进行严格的舆论监督。发表了《扫除假冒伪劣商品须全社会联合行动》《愿天天都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观察思考》《消费者最关心饮料卫生》等稿件,直击商品存在的问题,言语深刻发人深省。
1993年
轻工业产品品种明显增多,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市场商品丰富多样,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前一年的空调消费热,让许多家庭用上了空调产品,但由此带来的电力等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为此《消费时报》发表了《空调热将因电而兴叹吗?》等稿件,深度剖析产业结合发展的问题。这一年,一批属于结构调整的骨干项目建成投产,如发电装机容量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消费时报》还敏锐地观察到一些轻工产品的国家标准存在滞后与缺失,由此撰写出《市场对国标的大冲击》等文章。
1994年
尽管轻工业的生产稳步增长,但经济效益增长并不理想。为此,《消费时报》撰写了《“古桥”的规模效应》,报道了企业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确保高质量,在竞争中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并实现了较高的利润收入,以期带动轻工业品种、结构调整步伐。
1995年
市场对轻工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要求日益提高,国家层面也开始重视品牌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消费时报》紧随时代步伐,撰写了《中国化妆品名牌之路怎么走》《我国眼镜工业前景广阔》等系列报道,深度探究轻工各行业在新形势下品牌创建和发展之路。
1996年
《消费时报》更名为《中国轻工报》。这一年,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当时称为电动助力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此,《中国轻工报》调查了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情况,并撰写了《电动助力车前程漫漫》等文章,深度探讨电动自行车的产业发展前景。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中国轻工报》通过撰写《精雕细琢见真情》《带去美好的祝福》等文章,为读者揭开了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在创作庆祝香港回归的工艺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展现出轻工行业对香港回归的真挚情感和庆祝。
1999年
作为20世纪的最后一年,举国上下洋溢着对步入新世纪的美好憧憬。在这一年,国家轻工局成功举办了“99中国轻工业博览会”,该博览会不仅展示了多年来轻工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还借助丰富多样的轻工产品,共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中国轻工报》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
2000年
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为社会大众开启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轻工报》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入世”轻工行业利大于弊》等深度报道,分析了加入WTO后轻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还发表了《面对入世“人”字如何“写”》等文章,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轻工业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立足,强调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勇于面对竞争,实现转型升级。这些报道不仅为轻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无限期待与信心。
2001年
《中国轻工报》更名为《消费日报》。这一年,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共同庆祝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性时刻。《消费日报》紧跟时代脉搏,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视角,推出了一系列专题报道,如《奥运北京明天会更好》和《申奥有我一个》等文章,从细微之处映射出整个国家和社会对奥运盛会的热切期盼与积极筹备。这一年,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互联网的崛起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边界。个人电脑逐渐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消费日报》以一篇《品牌店争相进攻中小学市场》揭开了潜力巨大的个人电脑市场。与此同时,《直面网络消费》的报道展现了“网络购物”这一新兴购物模式悄然兴起。
2002年
轻工领域内兴起了一股强劲的节能降耗环保风潮,标志着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型。《消费日报》用一篇《降耗先从彩电下手》揭示了家电行业的节能降耗序幕。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产业在这一年初具规模。《消费日报》紧跟行业动态,推出了包括《电动自行车产业还嫩》《电动自行车穿越生死线》等系列报道,为行业和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的窗口。
2003年
抗击非典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轻工业以其特有的坚韧与卓越的适应力,展现了其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命力。《消费日报》密切关注并深入报道了轻工业在这一时期的种种努力与成就,通过《抗击非典 首都轻工总动员》《狠抓食品安全 力保市场供应》等一系列文章,记录了轻工企业在保障生产安全、调整产品结构、创新销售模式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这些报道不仅彰显了轻工行业在危机中的责任与担当,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激励着更多企业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勇于担当、积极应变。
2004年
随着消费者意识的日益提升与市场的不断细分,各种新型消费趋势逐渐显现,并对轻工行业的发展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消费日报》将焦点投向了蓬勃发展的消费品市场,推出了以《“她消费”锋芒初露》等为代表的剖析消费新趋势的文章。与此同时,在大众健康意识普遍提升的大背景下,《消费日报》还发表了《乳品市场:液态奶唱主角》一文,指出液态奶凭借其便捷性、营养均衡等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奶粉,成为了乳品行业中的明星产品,引领乳品市场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