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名片
关注
「教师E家」
,读更多好文。
近些年来,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现象:
许多父母推崇快乐教育,主张释放孩子的天性。
“作业没有完成?没事,我跟老师解释一下。”
“画画太累了?那就不学了,不要累坏了。”
“尊重孩子的天性,然后静待花开。”
……
诸如此类,以孩子的感受为上,处处尊重孩子。
殊不知,这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
把放任不管当作静待花开,这是父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
你给孩子的“快乐教育”
歌手刘欢,曾在某次采访中说起女儿的教育问题。
在谈话中,他两次提及了
“后悔”
这个词。
刘欢夫妇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一直秉持着“快乐教育”和“放养教育”的原则。
他们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迫孩子去做任何她不愿意做的事情。
而他们的女儿小时候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摆弄各种乐器,尤其擅长弹琴。
然而,由于女儿不愿意去练琴,刘欢夫妇选择了尊重她的选择。
如今的刘欢深感惋惜。
他坦言后悔没有“逼”女儿学习音乐,认为如果当初坚持让她练习,她或许已经在音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意识到,对于有天赋的孩子,适时的推动是不可或缺的。
在当前的亲子教育中,父母常陷入“快乐教育”的误区。
什么是“快乐教育”?如提出此理念的创造者斯宾塞所言:
旨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而非仅仅追求快乐而忽视教育的实质。
简单来说,
快乐是手段,目的是学习。
然而,许多父母却误解了这一概念,只追求孩子的快乐而放松了教育要求。
这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最终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以日本为例,自2002年实行“宽松教育”以来,孩子们的学习负担确实减轻了。
但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沉迷游戏和漫画,学习成绩迅速下滑。
这一教训警示我们:
废掉一个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任他快乐成长。
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中就有这么一句台词:
“你们觉得接受宽松教育的孩子们结果会变得怎么样呢?”
“变成笨蛋了。”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
董宇辉曾说过这么一番话:
“孩子摆烂,没有自驱力的根源,是父母太过于卑微。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你越卑微,就越被她拿捏。越被她拿捏,她越是摆烂给你看。”
父母过度尊重孩子,实际上削弱了教育的权威性。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孩子在放纵中可能失去未来的方向。
我们相信没有哪位父母会愿意自己孩子的未来充满迷茫与未知。
如果能够选择,相信每个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人,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但,优秀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用心。
还记得“清华才女”武亦姝吗?
她4岁即能背诵上千首古诗词。
15岁考入上海重点中学,16岁勇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桂冠。
18岁顺利进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进入清华大学后,武亦姝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
如今毕业后的她,其去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然而,武亦姝曾表示要投身儿童文学,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传播。
武亦姝的未来之路,备受期待,被众多网友看好,认为前途无量。
可以说,
武亦姝的成功,离不开父母从小的用心培养。
武亦姝并非天生学霸,她小时候曾是个贪玩的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
为了激发她对学习的热爱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武亦姝的父母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陪伴和教导措施。
他们共同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武亦姝的父亲下班后,他会特意关掉手机,与女儿一同看书,背诵诗词,甚至玩一些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
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正是有这样用心教育的父母,才会有这样优秀的武亦姝。
最棒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学校是家庭。
父母怎么教,孩子就怎么长。
请家长收好这份责任清单
教育路上,最大的骗局莫过于“孩子,你只要快乐就好” 。
为人父母,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
但这快乐,绝不是在该学习的时候只图轻松,在该努力的年龄选择了放纵。
有句话说得好:
“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孩子现在偷过的每一个懒,在未来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馈”孩子。
为了孩子好,请各位家长不要再鼓吹快乐教育,把放任不管当做静待花开。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请各位家长做好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收好下面这份“责任清单”:
一、做孩子成长的【参与者】
教育如单程车,时光不等人。
做父母的错失教育良机,难觅后悔药。
请珍惜亲子时光,莫让忙碌成遗憾。
二、做孩子学习的【监督师】
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