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的一首歌,U2的Walk On,写给昂山素季的。那张清秀、高贵而忧伤的面孔,很适合表达某些不可言说的时刻。
但是过去一个月,这张面孔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争议。
发生在缅甸的事情,对国内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小众话题。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但是在缅甸西南部靠近孟加拉的若开地区,居住着上百万的罗兴亚人,他们是穆斯林。罗兴亚人是外来移民,跟当地若开人百年争斗。罗兴亚人希望得到自治地位,拥有自己的武装。冲突缘起于8月底,罗兴亚武装袭击了当地的政府军哨所,招来政府军大规模清剿,几十万罗兴亚人逃到孟加拉国成为难民。
西方主流舆论激烈谴责昂山素季,认为她作为缅甸最高领导人,未能阻止大规模屠杀和强奸的发生,未能公开站出来呼吁人权与人道主义。尽管没有先例,仍有很多愤怒的人呼吁,应该追回1991年授予昂山素季的诺贝尔和平奖,因为她背叛了诺和奖的理想。
(逃到孟加拉国的罗兴亚难民)
至今昂山素季依然没有向西方舆论低头。她说:“缅甸不怕国际监督。”
对这件事我并没有什么高论,只是为那张清秀而高贵的面孔感到心碎。毕竟那张面孔已经成为一个隐喻,代表了一种我很赞赏的面对苦难的态度。但是苦难并不只有一种。Walk On时代昂山素季被缅甸军政府软禁十几年是一种苦难,今天罗兴亚人又是另一种。关键是你的位置不同了,那时候你是一个奋斗者,今天你是……太复杂了。
如果换做别人应该怎么做?昂山素季为什么不能是“别人”,为什么必须是昂山素季?你可以顶着诺贝尔和平奖的巨大光环登上权力的宝座,是不是也必须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身份继续统治这个国家?
何况昂山素季根本还谈不上“统治”。她的民选政府的背后,还有强大的军方的影子,随时可以推翻她。军方决定镇压罗兴亚人,昂山素季要不要站出来呼吁和谴责?如果她决定这么做,势必意味着民选政府与军方的决裂,然后军方接管政权,这一轮缅甸民主化进程遭到严重挫败。
(昂山素季的民选政权依然生存在军方的巨大阴影下)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道理。罗兴亚人的灾难很重要,缅甸的民主化进程难道无关紧要?何况是罗兴亚武装先动手,打死几十个政府军。世界上也没有谁是绝对无辜。你当然可以呼吁政府军少杀甚至不杀,但是呼吁的“锚点”和分寸在哪里?“种族清洗”是一个挟带巨大道德威压的指责,昂山素季应该站在哪一种立场上给出让世界(西方)满意的回应?
而且昂山素季还有她的政党和同志们,这些人是什么立场,希望她站在什么角度表达到什么程度?昂山素季是否愿意以人类的名义,令她在政党和同志们眼里成为一个“背叛者”?如果个人情愿“背叛”,对她的政党意味着什么,对缅甸民主化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不要急于给出判断和答案。只是应该看到,追随者越多,你越不自由;权力越大,你越不自由;得到的越多,你越不自由!
这种事,历史上大概只有一个例外,甘地。1947年,印度刚刚独立,随即发生了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大规模流血冲突。作为领袖的甘地,毫不犹豫地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绝食,以此表达自己鲜明的立场。甘地以这种方式平息了双方的怒火,但是刚刚结束绝食,前往一次集会的途中,甘地就被一个极端印度教徒刺杀……
昂山素季不是甘地。甘地没有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甘地尚且如此结局。
昂山素季基本上是一个缅甸民族主义者,没有证据显示她希望成为一个人类普世主义者。而诺贝尔和平奖的基调是普世主义。当诺贝尔和平奖的普世主义与昂山素季的民族主义相吻合的时候,昂山素季成为举世景仰的圣人。当两者面临不可调和的冲突,西方开始谈论收回给她的荣誉。如果你是昂山素季,你会怎么做?
(作为诺贝尔和评奖的昂山素季,她曾经这样战斗)
不要忘记她已经是一个72岁的老人。老人会贪恋已经得到的荣誉,会对过往经历和未来的历史地位更加在意。她不情愿放弃任何东西,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52岁,血性犹存,可能会采取更加鲜明的立场。但是她已经72岁了,那张面孔依然清秀高贵,看上去增添了更多的木讷和固执。我们怎样透过这张面孔的变化,看进去她的内心?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互相撕扯的。当一个老人成为这种撕扯的焦点——既然你坐到了那个位置上,无法逃避,那么你就默默地承受吧。
至少我是理解的。未来,在那些无可言说的时刻,我依然会听这首Walk On,会想起那张清秀高贵而又忧伤的面孔,眼睛里含着泪水。
没有谁是圣人,做自己就好。
(注:昂山素季的正式职务是缅甸国务资政,实际上的民选政府最高领导人,总统只是通俗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