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云易的思考
自由作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云易的思考

琴棋书画与诗词歌赋 -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云易的思考  · 简书  ·  · 2017-12-14 09:25

正文

(前注:“艺术”一词的定义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下有所不同,但在此文中指广义的“艺术”,即包括了绘画,文学,音乐等等所有的表达情感的创作形式。)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在我就读的美术学院来了一位法国留学生。此人在美院读了差不多六年的研究生,之后在法国驻华大使馆做了为期一年的艺术专员。在中国的多年生活中,她几乎成了一个“中国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基本听懂四川话,写一手大多数中国学生写不出来的书法(绝没有夸张,虽然她并不能熟读中文,但她的书法作品如果没有签名的话完全可以被误看成古代大师作品)。在读书期间,她常去一家茶馆听川戏,经常还摇头晃脑地学唱。她把重庆的川江号子介绍到法国,亲自带着她在长江边上找到的两个地道川江号子歌手去巴黎参加世界各大河流民歌的比赛。毕业时,她带走了自己收集的大量中国传统艺术品(一共7大木箱,木箱约3尺高/宽,6,7尺长)。当时有流传说她是法国派来的“文化间谍”。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像她这样的西方“文化间谍”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还真是数不胜数。

为何西方人对中国传统艺术如此痴迷?笔者的答案是,因为 中国的传统艺术,有着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具备的普世意义。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100%的完全优越或者完全低劣,而是精伪并存的。如果我们把“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的精神领域创造的总和,那么文化的内容包括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两方面的创造。笔者认为,中国文化中的思想部分 – 意识形态(这一部分经常是狭义的“文化”定义中的全部含义)- 大多都非常消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性创造部分,即艺术部分,则是中国文化的“积极”部分,是需要被中国人认识并保存的文化精华。本文的宗旨就是把这个精华部分做一个深入浅出的概述。


1 ,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发展过程:从粗狂到精致

和世界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一样,中国的传统艺术走过了一个从原始粗狂到精致复杂的过程。以视觉艺术为例,中国的艺术,不管是民间艺术还是精英艺术,留下的遗产都及其丰富: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的画像砖,兴起于汉魏,繁盛于唐代的佛教艺术,还有最具中国特色的书画艺术,以及贯穿华夏文明始终的各种手工艺术,等等,每一种形式及每一个时代,都禀赋着不可被取代的独特风格。

中国早期的艺术品以粗狂为特征,具有和其他民族几乎完全一样的风格。这似乎印证了人类同出一源的理论。最早的彩陶,和中东一带出土的陶器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两方面几乎都毫无二致,说明了华夏祖先和中东原始文化的联系。陶器是出现在大多数原始部落的器皿,是人类学会制作工具的象征。中国的陶器和其他民族的一样,以简练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图案,凝重的色彩,记录了新石器时代时期人对大自然的原初印象。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商周的青铜器也具有浓厚的“异族”风格,标志着中国早期文明继续受中东文明的影响。虽然中国进入青铜时代晚于中东地区,但中国的青铜器的量之大,制作之精致,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均为世界之最。这体现出中国在青铜时代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

商代的青铜鼎

始于战国,盛行于秦汉的画像砖以其流畅奔放的动感见长。画像砖是在装饰的建筑材料(砖,石)上制作的艺术品。中国古代的画像砖其风格和技术极其独特,采用了模印(一种把在木质材料上制作好的图案模型印在砖坯上再烘烤之的技术),雕刻(直接在石头上雕刻,主要是浮雕)等手法。在画像砖中出现了大量的对人物和现实生活的描绘,其人物造型虽然夸张,但却动态栩栩如生,充满了强健的生命力(这种丰满的生命力在中国后来的艺术作品中再难见到)。

东汉画像砖

东汉画像砖

中国的手工艺品-漆器,瓷器,玉器等等-也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工艺品因其制作技术之精致,装饰图案之精美,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其中漆器工艺更是中国文化的独创。中国的漆器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和成熟,并在各个时代都显示出不同的风格。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汉代漆器延续了早期彩陶的原始古朴风格,其简洁的图案样式,浓烈的色彩(多为红,黄,黑),体现了早期华夏民族的质朴的天然性情。汉代之后的漆器,色彩逐渐丰富,制作愈加细腻。中国的制漆技艺先后流传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值得一提的是,漆器技术在当代的日本被发扬光大,手工艺技术被机械工艺技术取代,使得这种精美的手工艺术品成了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的日常工艺用品。


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器


以漆器技术制作的古琴(唐代)

始于汉魏,盛于唐朝的佛教艺术,是在宗教历史和艺术双方面都具有极高价值的巨大遗产。佛教艺术主要体现在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中。早期的佛教艺术在风格上有很重的异国(印度)情调,其内容多为佛教经书图解,造型极度简练,色彩单纯,给人以一种严肃阴深的视觉印象,体现了早期印度佛教中对人生的悲观态度。佛教艺术发展到隋唐以后,风格巨变,从阴暗苦涩到富丽堂皇,展示了佛教“中国化”的精神历程-从悲观的厌世情节到享乐的入世情怀。最著名的佛教艺术遗产有敦煌石窟,云岗以及龙门石窟等。此外大量的经书插图艺术也是最为宝贵的艺术精品。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木板插图画,就是佛教经典金刚经插图(现藏于大英图书馆)。


敦煌壁画(北魏)

敦煌壁画(唐代)

金刚经插图(木版画)

民间艺术也是中国艺术传统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民间年画,剪纸,到各地流行的风格各异的民歌,中国的民间艺术极其丰富多彩,更流传下华夏古老的也是在当今少见的对生命的热情。

如果说中国早期 – 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的和文明之初 – 的艺术风格和世界其他各地的风格有很大的一致性的话,从汉朝以后,开始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即在对现实的超越之后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2 ,中国传统艺术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和谐与单纯

“和谐”,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精髓。和谐首先体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在中国传统艺术表现中,最强调的不是“真实”,而是“意境”。“意境”这个词听起来玄妙,其实不然。凭笔者的个人理解,“意”即主观,“境”即客观,意境相结合,就是主观和客观皆备的和谐状态。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在此可以和西方艺术做对比。西方现代的抽象艺术是只有“意”没有“境”的绝对主观,而西方传统的很多写实主义艺术作品,则是只有“境”没有“意”的对自然的被动模仿,由此,意境皆备的中国古代艺术,其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理想境界。

意境也明显地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诗词中。在古代士大夫们的眼中,文学是高于绘画的。“画”,强调的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描绘,而只有像写诗那样的“写”,才是把主观感受灌输于作品中的高级精神创造(所以传统的士大夫绘画被称为“文人画”,在绘画中的最精炼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写意”,而非“画意”)。虽然这应该是一个可以争论的观点,但事实上,中国的古代诗词的确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少有对景色的被动描写,也没有主观心情的直接宣泄,而是主观和客观的和谐互动。中国古诗词的这种风格,在唐诗宋词(尤其后者)中达到顶峰。

除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之外,中国古人还在各种艺术手法之间创造了一种形式上的和谐。为了更明确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再和西方艺术作比较。西方文明充满理性特征,在各种精神创造领域讲究清晰的分类,绘画是绘画,诗歌是诗歌,而中华文明的感性特征却注重“混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后干脆都放在一起,成为独特的“诗书画合一”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让人在一件结合了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中享受到一个完整的精神境界。

不光是诗书画,中国人在“玩物丧志”方面的“追求”还衍生到其他领域中,比如音乐和棋类。中国古代的音乐,虽然从数量和风格的多样性等方面均不能和西方的音乐成就相比,但它的特殊意境,却是和中国其它艺术形式一致的,其中同样体现一种“无我两忘”的心灵境界。围棋,更是理性和感性综合的游戏,因为它不光是靠局部的计算,还需要极强的综合判断和感性直觉能力。所以,“琴棋书画”,是比“诗书画”外延更广的艺术形式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人把一种淡然的和谐精神贯穿于所有精神享受和创造领域中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为独特的特征。

除了在精神内涵中的这个“和谐”的特点以外,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中国传统艺术还禀赋一个特征:单纯。单纯,不但是艺术,也是任何一门智慧领域的最高境界。能够一句话说清楚的,绝不用两句来说。艺术更是如此,能一笔传神的,绝不浪费更多的笔墨。

拿绘画为例,在中国画的构图技巧上,从来讲究对“空白”的利用。西方绘画一般都是把画面的每一方寸填满,但国画中却只需把画家想要传达的那一部分画描绘出来就可以了,剩下的空白成为观者施展想象的自然空间。书法,更是这个“单纯美”的绝佳代表,或激情,或含蓄,或抑扬顿挫,或行云流水,或厚重饱满,或秀丽典雅,人的情感的各种形式都凝聚在这个最简单的视觉形式之中。传统中国音乐中的五声音阶,和七音阶相比较,虽然不如后者的表达力丰富,但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却反而体现一种单纯美。诗词更是如此。由于汉字本身的一字多意的特点,古诗词从来都是在用最少的词汇创造最丰富的意境。笔者有理由认为,中国古代在诗词上成就是人类文学史上最伟大财富之一(遗憾的是,随着中文的实用性的减弱以及它今后很可能更加衰退的命运,古诗词的魅力,将很难直接被非中国人所体会到)。围棋,虽然其设置和规则与其他智力棋类相比都是最为简单的,但却是变化最多的最难以用电脑代替的智力游戏,这充分体现了“以简制繁”的魅力。

总之,单纯,作为艺术形式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处处可见。中国传统艺术有做相对繁杂的时期,比如唐代,但总体来说,单纯简练,是在中国艺术史上贯穿始终的风格。


3 ,士大夫艺术的独特性

在所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最能体现和谐与单纯这两个特征的,就是中国的士大夫艺术。“士大夫”即官僚与知识分子的统称。而由于中国古代读书都是为做官,所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官僚基本没有区别。“士大夫”其实就是“精英”在古代的代名词,士大夫艺术,就是古代有权势的人创作的艺术(绘画,也包括文学,以及音乐和棋类)。

和西方传统艺术非常不同的是,中国的古代的“纯艺术”(及自我表现的艺术,相对于“实用艺术”)从来没有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官僚们吃饱喝足,有大量的时间消遣,而这些消遣基本都用在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赋上,所以这些创作从本质上来说都不是“职业作品”,而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消遣的手段。这个特征不但没有削减士大夫艺术的价值,反而更增加了其艺术上的纯粹性。

士大夫艺术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代表”,和道家思想分不开。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富于灵性,最具备普世意义的思想,在当代也是中国文化中最能被其他文化所接受的意识观念。虽然在历史上道家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相对消极(主要体现在一种“回避现实”的人生态度上),但庆幸的是,在艺术方面的影响却是积极并富于创造性的。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的精神生命,一般都是以儒家的入世精神开始,在仕途上奋斗,然后转向道家的出世情怀,最后把这个情怀表现在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中。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乏灵气的少年老成的苦行僧,中国的士大夫艺术,则是一个早熟的充满灵气且又玩世不恭的“少年天才”。理性,在中国艺术中从来没有位置。这个缺失是中国的思想界的厄运,却是艺术领域的幸运。拿绘画艺术来说,和欧洲传统艺术相比较,中国士大夫绘画,一开始就没有过“写实”的意图,也没有极端的“抽象”兴趣,而是走了一条“中庸”的路-既有写实的成分,又有主观的感受。中国的山水画很早就有了“近大远小”的基本透视常识,但从来没有像西方人那样总结出系统的透视科学;中国绘画很早就有就简单的明暗法,却一直没有出现西方艺术中的严格的阴影规律,这些现象都体现了中国人在研究自然的理性道路上始终停留在略知一二的层次。然而,个人以为,这种理性上的迟缓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优良的直觉感性能力所致,并且它正是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如此独特的原因所在。

在“从莫奈到杜尚”一文中,我提到纯艺术在现代西方的出现,而在中国,纯艺术的观念其实一直贯穿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感性,这个西方艺术到19世纪末才刻意追求的内涵,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士大夫艺术家们的创作目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古代士大夫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江山楼阁图(李思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