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
没有收银员的超市
,任性选购各类商品,旁边是大厨正在烹饪美味佳肴,从货架抓起汉堡大吃一通,然后头也不回地满载而归,整个过程
无需掏出钞票
。这件事发生在西雅图的一间杂货店,是
Amazon Go
的首秀。如今,电商O2O的肆意冲击让很多零售商关了门,而亚马逊却想把用户重新拉回线下,逆势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看不见的智能 Amazon Go离我们还有多远?
Amazon Go
想必不少人已经看过Amazon Go的演示视频,亚马逊描绘了一个
完全自助
的购物场景,没有收银员,不用排队,用户通过Amazon Go应用生成的二维码扫描商店门口的闸机进入。购物过程中,
拿起或放回的商品都会被自动识别,相应在线上购物清单显示或移除
,买好商品后路过门口特定区域即可完成亚马逊账户扣款,并收到收据。用于展示这项技术的店铺位于西雅图第七大街2131号,占地面积约167平方米,预计2017年初面向所有亚马逊用户开放。
Amazon Go零售店
有意思的是,说到电商对传统零售的颠覆,亚马逊可谓“罪魁祸首”,甚至让巨头沃尔玛都吃了不少苦头。然而,为了实现贝索斯的“图书情结”,亚马逊从去年11月起开设实体书店,但评价褒贬不一。令人意外的是,本以为是玩票儿的亚马逊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进军线下超市。单是购物也就算了,Amazon Go的店里还有大厨现场制作快餐、烘焙糕点,烹饪套餐“Amazon Meal Kit”,方便通勤人士选择。
顾客进店前打开Amazon Go应用,扫码进入
这一场景化体验显然会对沃尔玛、Target,以及一大批线下店造成影响,尤其是传统便利店和收银台。亚马逊这一举动不难理解,Bloomberg曾预计,2018年美国杂货店商品销售规模将有7000亿美元左右在线下完成购买。另外,当前全美杂货店产生的消费约占全社会消费总额的20%,其中亚马逊占比仅为1%。美国食品营销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每周平均在杂货店消费107美元,每年超过5500美元,超过Prime会员。从发展空间和购买力来看,亚马逊寻求Amazon Go成为新增长点的愿望是有依据的。
智能商超的概念并不新鲜,Amazon Go到底强在哪?根据亚马逊的说法,这项名为“
Just Walk Out
”的技术整合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传感器,可以监测商品从货架取下或放回,并在虚拟购物车追踪,操作过程类似无人驾驶汽车。听起来简单,要想实现可不止是“只需走过去”这么容易。从亚马逊申请的若干项专利中可以发现,
店内遍布传感器和摄像头,以及各种信号接收装置
。
注意货架上(食品标签下方)的摄像头
名为“Detecting item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的文件提到,如果有人从货架拿起或放回一个商品,管理系统会自行在虚拟购物车中添加或删除。可以设想,这一过程集成了图像识别、语音辨识等功能,摄像头可以根据位置、动作,甚至是肤色定位特定顾客,而语音识别则可以提升辨识的准确性,要是精确度足够高还能获取顾客所在位置和行动轨迹。在客厅中,Alexa已经证明了亚马逊的语音能力,他们要做的就是多摆一些麦克风,通过时间差感知距离位移。早在几年前,亚马逊就申请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相关专利。
亚马孙申请的专利文件(专利编号13/928,345)
另一份名为“Transitioning items from the materials handling facility”的文件中,商品可以在被拿起的瞬间与用户发生关联,通过读取账户信息在顾客走出商店时结账,全程无需用户掏出手机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分析系统从云端调取顾客的消费习惯后,可以“替”用户判别所选商品。举例来说,如果可乐和雪碧放置过近,导致摄像头难以区分时,要是你之前总是购买可乐,那么系统就会优先认为你这次买的也是可乐。
取下或放回时,系统实时更新
为了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性,亚马逊还部署了“sensor fusion(感知融合)”技术。例如顾客在取下或放回商品时,货架上的压力和重量传感器,可以识别用户选择的物品。结合图像技术,不仅能判断物品是否被放回,还可以觉察到放回者是员工还是顾客。在亚马逊的系统中,会内置所有的商品图片,这主要是用于判定其在正确的位置。
至于前文提到的摄像头,会针对不同位置和功能需求部署相应的设备,例如RGB摄像头或者感应摄像头。此外,亚马逊在专利中也提到了蜂窝网络、微波、蓝牙等通讯方式,像蓝牙支持的技术可能会类似苹果iBeacon,通过设备位移来绘制行动轨迹,并且可以近场支付。
离店时完成支付
通过搜集来的数据,亚马逊也可以掌握更多的用户习惯,形成一套完整的账户购物体系,每次购买行为都是一次强化。或许当你每隔一定周期、或者在特定时间再次走进商店时,甚至会提前为你生成一份购物清单。另外,每个货区还可以动态计算出物品上架和仓储数据,优化了S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