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J小D
成长型家庭教育引领者,育儿畅销书“在家早教三部曲”作者-《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跟早教专家学潜能开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5折抢!YSL粉色气垫,一键get奶油肌,上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J小D

恢复灵气最好的办法:不在这2件事上消磨孩子

大J小D  · 公众号  · 育儿  · 2024-09-13 08:18

正文


 

留言里经常被问到有没有相关的旧文,为了方便大家查找,我在文章底部“阅读原文”里放了入口,点进去就可以一键搜索了哦:

------以下正文------


大J,你之前那场直播对谈怎么样啊?我只看了一个开头,后来有事,但我了解了一下嘉宾背景(梅老师是80后哦),这么年轻可以做到首师大哲学系主任,厉害啊。


这是在对谈第二天,一位我尊称她“老师”的朋友关切的询问。朋友提到的直播,就是不久前我和梅剑华老师的对谈,主题是《在不确定的时代,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生命力》。


梅老师是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的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两个娃的父亲。


直播开始的前一小时,我见到了梅老师,他一身利落休闲装,戴着鸭舌帽,语速很快,的确很年轻。这种年轻不仅仅是绝对年龄,而是一种精神面貌。



那场直播,对我来说收获巨大,很多同在直播间的云闺蜜也有同感。唯一遗憾是,梅老师语速快,干货输出,不少云闺蜜在直播间留言说,记不住啊😂。


下播后好些朋友联系小助手说,要我出个思维导图的,也是难得的啦,哈哈。



思维导图没画出来,但我凭着自己的记忆,把对我启发最深的点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也很推荐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直播回放。


直播回放路径:进公号主页-点【视频号】-直播回放





















01

反内卷的出路,

区分内卷和内卷感


教育内卷这个话题,已经聊了好多年了,我公号也写过不少,也会看到很多朋友的留言。我很诚实地说,其实很多时候,看了再多别人的看法观点,最终想明白还是要靠自己,所以这些年我也就慢慢开始少谈及了。


这次直播一开头,我就拿这个话题作为破题,特别好奇哲学教授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果然没让我失望,梅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内卷大环境不可变,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每个人的“内卷感受”,这件事情是我们可以来解决的。


“内卷”和“内卷感”,这两个概念的划分,就一下子让我们知道哪些是我们需要聚焦的。


那么“内卷感”如何缓解呢?梅老师也给了好几个特别落地的方法。



1


知行合一


梅老师说,现在的内卷感加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信息过载。


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想学育儿,读育儿书哪本才是好的呢?其实各种书籍差别也就在10%以内,关键是读一本是一本,读完后你能立马实践,让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



但我们往往耗费巨大精力在比较到底哪本更好上,结果越看越焦虑,搞得信息过载,加重内卷感。


信息过载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就是没有在行动上把各种信息转为自己的经验。


行动起来,哪怕最小的第一步,也能很好缓解自己的焦虑。


2


多用欣赏眼光看自己和孩子


粗看小标题也许你们又要觉得老生常谈了,但梅老师当时在直播间说了一句特别有力量的话:


人终其一生就是在实现自我超越。但什么叫自我超越?你得先认识到自己是有优点的,不然超越什么呢?


所以当我们转变思维,用更多欣赏的眼光看自己和孩子,就会发现问题变少了,这也能很好的对抗内卷感。



爱孩子,不是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欲求,爱是对孩子精神、个体的承认啊!


我之前和大家分享过一个小方法,尤其如果你觉得自己哪哪不行,孩子哪哪有问题,可以每天晚上强迫自己写下三点,你觉得自己和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相信我,坚持写两周,你看待很多“问题”的视角就会发生改变。


很多时候,不是“问题”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出了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6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就是这么神奇,这三感让孩子自发地想变好》,那时候我只是系统学了早期儿童教育,还没接触哲学,但如今看来,大道至简,很多真正重要的原则,都是相通的。


3


适当为一些“非KPI”的事情努力


那天听到这里,直播间就有好几位朋友打出了“鸡娃不如鸡自己”。对,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听太多的词汇了。


没想到,梅老师特地停下来回应了。他说,这句话的确没错,但我想提醒大家,如果要降低内卷感,我们在鸡自己的方向上,要少一点用KPI来衡量的事。如果你还是在KPI上不断鸡自己,最终你的内卷感还是会很强。


梅老师说了自己的两件小事。


第一件事就是,他在北大听课的时候,遇到过台下就他一个学生,但教授仍然会很认真地上完课。如果真的用KPI衡量,这不值得做的。但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做教书这件事,能影响一个就是一个,那感受是全然不同的。


另外一件事,是前不久他受朋友邀请去一个小酒吧分享音乐感受。他花了一个双休日做PPT,家里人都不能理解,不就是休闲分享么,搞得像要学术研究一样?但梅老师说,我很享受啊,我看似在浪费时间,但在那段时光里,我的能量增加了。


我们是需要去构建一点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就仿佛是个平行世界,我时不时去那里猫一会,满血复活后再回到这个世界,继续做我必须做的事。


当时在直播间,听梅老师讲这两个故事的时候,我是起鸡皮疙瘩的。当一个社会越来越强调效率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将人工具化。


梅老师提醒我们,生而为人,其实是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值得,父母除了在学业上给孩子更多空间,另一方面还要跟孩子去做些同频共振的事情。


那我们每天只要做一件事儿,哪怕是每天跑跑步,打打球,这种最小单位的事情,实际上也是生生不息的往上求索。


02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生命力?


梅老师说,这就是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精神对抗”,这就和我们身体锻炼一样,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这些年我自己对于向内探索很感兴趣,听完梅老师说的这些,我觉得本质就是在激发一个人的生命力。一个人自身生命能量很强,他其实就是可以自发变好,自发对抗外界的噪音。


我当时就想,这可不就是养育孩子最好的状态吗?但之前一谈“生命力”总觉得有点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次来了哲学教授,我赶紧追问讨教。


梅教授说,有两件事情尤其是要重视的,不要因为大人的忽视而消磨掉了孩子的灵气。


1


保护好好奇心


孩子只要提问,哪怕这个问题让你不爽,你都要开心这是梅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哈哈。


他接着补充道,因为孩子开始用自己脑子去思考问题,他开始成为他自己,他开始趋向于和你同处平等的位置,这时候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知道你们肯定要问,我家孩子不爱提问怎么办?(我替你们也问了)梅老师建议就是去读读哲学。


读哲学,重要的不是要记住各种各样的主义,而是要看出来为什么这个主义在后来就被批判。


每一个哲学家对旧有的哲学理论都是有批判的。这就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所以,看似是主义,实际上是对主义的批判、反思和修改,它是人类文明的进程,每一个主义它可能在某一个时代很重要。


说到这里,梅老师还特地补充,孩子从小学阶段就可以读哲学。哲学在某个意义上说没有深浅之分,哪怕是一个漫画版。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梅老师说,他到现在还时不时会翻看《苏菲的世界》漫画版,这次还为这套书录制了10节送给儿童的哲学课。


《苏菲的世界》漫画版中贯穿了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的一些观点,此外还为这些观点补充一些事实。展示了后来者如何推翻了前面的观点,它是极简的人类思维演进史。


《苏菲的世界》是8年级语文建议阅读书目,那漫画版完全就可以从6-7岁开始亲子共读,小学生自己阅读(文末有个24小时的限时优惠购买链接)


梅老师很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读读哲学,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就不会焦虑犯难。



因为,哲学是一种思维,任何荒谬的观点都曾在哲学中出现过,只要你为这个观点提供证据就好。如果能想明白这点,咱们作为父母的就要知道,自己不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答案,我们能做的只是和他一起探索。



哲学给了底层的框架。无论是科学推理还是阅读写作,都是人类的一个基本思考模式。当你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你要为这个观念辩护,你要考虑有什么反驳的立场,然后你要对这反驳立场要有一个回应。


苏格拉底有个观点叫区分事实与观念。这一点不仅对于孩子,对于家长都很重要,要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


2


让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


最后也是梅老师特地强调的,一定不要让孩子的读书学习和生活实际脱离。现在养育孩子其实过多的在追求汲取知识,而忽视了经验、体验的重要性。生命的内在动力它得有真正的生命经验,它才有动力。


孩子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我们尽可能让他们看到,这些都和生活相关。如果和我们自己日常生活还没有直接联系,我们可以找一点真实纪录片,帮助孩子看到这样的相关性。


这点我之前也提过,激发孩子学习动力最关键就是八个字:和我相关,对我有用👉《想让娃爱上学习,牢记这8个字



梅老师还提醒我们,这点对成人也是相关的。咱们现在一方面觉得信息过载让自己不堪重负,一方面行动上还是在走老路,就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所谓“知识”都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


允许偶尔的摆烂,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我们自己也有过摆烂、拖延的时候,但要相信,人不可能一辈子摆烂,孩子也是如此,都需要一个过渡期。


梅老师自己,也常常鼓励孩子想玩就玩,一天都不过问,允许他们摆烂(手机管好的前提下),摆烂,是让人的心灵放松,长期紧绷的孩子到了后期,要么成绩下降,要么彻底摆烂,就是缺了这些过渡期。


03

每个人都要学点哲学思维


那一晚上,我几乎没怎么说话,只是在提问。我非常受益,恨不得让梅老师一直说下去。临近结尾(其实已经拖堂了),我还忍不住追问:哲学和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


梅老师先和我们分享了一个他和孩子之间真实的故事。他孩子之前经历过一次友谊风波,好朋友之间闹决裂了,就很难过。作为哲学爸爸,他是这么和孩子说的:


一年四季永远都是春天,好不好玩?

永远是夏天好不好?

那你平时有高兴的时候,没有忧伤的时候,也没有安静的时候?


你看看自然界,就知道这是个自然过程,你终究会跟有些朋友离开,因为兴趣的原因,或者因为误会,因为各种原因,然后有的朋友会重聚,生命中的聚聚散散是非常自然的,甚至会有死亡。


这就是一个自然的运行,我们通过看自然,便知道人也是这样的。



梅老师还补充道,“我一直会讲,这个社会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我们会看到很多丰富的事情,这就是社会,你可以去做你的努力,但你要认识到世界不是一个大的塑料棚,里面四季如春只有盛开的鲜花,真实世界有春夏秋冬,有饥饿严寒,也有让你感到温暖的人,这就是真实生活。


梅老师开玩笑地说,读点哲学的人不容易生气,因为他的思维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狭隘的。


那晚的直播结束,我又被赋能了。


哲学的本质就是认知思维,希望自己的这点记录,可以让你我都能拓展一点点自己的认知,有一点点启发。




这次对谈的缘起就是这套漫画版的《苏菲的世界》,梅老师特地为大家录制了10节给儿童的哲学课,购买书的朋友们扫描随书赠送的卡片二维码就能免费获得。


不管是你还是孩子,如果是第一次接触哲学,那这套书很推荐作为入门读物。适合6岁以上亲子阅读,8岁独立阅读。


我跟出版社磨了个24小时限时优惠,需要的云闺蜜,可以点下面的图片进店购买


正在团


👉 首发 | 每年秋冬这件事,再麻烦我都要亲自帮小D做!

👉 开团|因为它,被大家吐槽“不守时”,但再久都值得等!

👉 变美好物|10分钟就能搞定的通勤妆,用这几个真不难!


大J叨叨叨


昨天的大语文直播收到很多朋友留言表扬,说真的又有提分的,又有真正提升语文素养的,特别清晰。

是呢,教育就是顺势而为,对我来说,语文重点就是语感和阅读,但是咱们眼前的作文和文言也需要应付考试。

所以,针对小学生,我的观点就是,1+1+1的组合:《超级文言本》+《超级作文本》+一套匹配的课外阅读书。

今天店铺还有一部分精选的书,需要的可以再去看看。


👇点击【阅读原文】

按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