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去美国出差,朋友强烈推荐带我去Costco买东西带回国。
这是我第一次去Costco。我去了以后一看,真是比国内便宜的惊掉下巴。
当时我的旅行箱轮子掉了,于是我就买了一个旅行箱,顺便装行李。因为当时我已经开始学习做零售,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买了很多跟他相关的书籍学习,确实受益匪浅。后来,国内很多大佬也都对他推崇备至。
直到前几日,他在上海开了大陆第一家超市,开业当天迎来了如下画面:
(卷闸门一开,人们就一拥而入;在短短一小时内,将货架上的各种东西哄抢一空)
卖场内,人潮涌动,手和手交叉着,背和背紧贴着。视力所及范围内,基本是有啥拿啥,而收银台付钱排队也达到了2小时。
卖场外,附近的几条街道都堵得水泄不通,在各种导航软件里显示成了早高峰都没见过的绛紫色,光是停个车就要花上3个小时。
要知道,这可是上海人,生活精打细算,可是上海人的标签。让上海人如此疯狂,我当天就决定让团队抓紧时间去一次,学习下。因为此前我就跟团队说过无数次,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够把必要做到全球化,因为Costco在全世界各地,都对当地同行进行了碾压式竞争。
然而就在本周,《经济观察报》拿必要和Costco举例。在媒体看来,只有同品质才能做对比,他们认为必要属于中国的高品质低价格的平台,而Costco属于美国的高品质低价格的平台,两家经营的品类也都差不多,拿来对比下是可以的。
媒体现场勘查对比以后,竟然得出如此让人震惊的结论,我立刻把分管市场的副总叫来叮嘱,我说别等了,赶紧过去看看,如果媒体报道属实一定要学学人家传播怎么做的!
于是,正如媒体报道看到的,必要的同事去了现场,考察了整整一天,傍晚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说,老毕,媒体报的是对的!而且我们看了,媒体报道的那款箱子也是中国产的,我们想现场对Costco提出价格挑战,让全国网民都来比价,只要看到必要比Costco贵的同类商品,我就把差价的十倍补给用户!
我说:你们都挨个比对了吗?确实吗?有信心吗?他说,完全有信心!你要不放心,这个钱,我来出!我说:好,我支持你。我也信心很足!你挑战吧!我之所以有这个信心,是因为我有两个信心源:
1:当年我在美国买的那个新秀丽的箱子,是Made in china,从中国运过去加上关税成本一定不会比必要便宜。而必要是直连大牌制造商,去除了所有中间环节。不可能比增加各种环节的传统零售贵。
2:必要上的产品基本全是采用“成本定价法”,也就是出厂成本加一点点微利。
如果我们赢了,不是必要的胜利,而是中国网民的胜利,因为这个背后靠的是中国制造的伟大和中国互联网完善的体系和创新模式的胜利!
媒体报道的材质一样的箱子,就说明了一切:更重要的是,必要是全中国人民都能用,进门前不需要花钱买会员才能进,不需要开车几小时,堵车几小时,结账排队几小时,必要是顺丰包邮到家!有了这些信心,我非常自信的,邀请中国所有网民,我们一起向Costco发起挑战!
任何人,只要发现必要上的同类商品比Costco的贵,通过必要APP,找到平台客服,上传相应证据,必要将给差价十倍的奖金!
但是,挑战归挑战,Costco的成功,背后因素很多,我今天又买了很多Costco的书籍给管理层,让他们不要因为一个挑战忘乎所以。要尊重每一个前辈。要学习人家几十年的运营经验。因此,对于Costco,虽然挑战你,但我们尊重你,以后仍然会学习你的优秀之处。
喊朋友一起来参加挑战吧!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挑战规则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