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消费者市场掀起共享充电宝、迷你KTV等新兴风口之时,企业级市场也迎来了一个更巨大的“吸金”商机。国内企业数量疯狂扩张,互联网+科技热潮兴起,一种用于企业会议演示和书写的触控平板,迅速成为了2B市场资本的热捧产品。
会议市场日趋火热,厂商都想分一杯羹
会议平板、会议一体机……这种新型产品,甚至连固定的品类名称还没有。但和它极低的认知程度形成鲜明对比,其市场估值高得令人咋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企业数量已扩增至1260多万家,按市面上一块会议平板的万元售价估算,会议市场估值可高达到千亿到万亿元!
此外,市场研究机构奥维云网(AVC)报告也显示,2017年Q1交互平板销额同比增长近40%,预计17年出货量可高达114.2万台,交互平板类市场增长率将保持可观。
正因为此,越来越多厂商想从中分羹,得力、MAXHUB、鸿合……从办公文具到教育触控一体机,不同行业厂商各凭渠道资源、技术优势杀入市场。就连原来传统做电视的厂商也纷纷插足,如夏普、惠普、TCL、海信、长虹等,同时还有大批东莞深圳小厂家,接二连三涌入市场。
然而,一个处于兴起阶段的行业市场,往往会面临着一个通病——市场秩序不成熟,经营行为缺乏监督。大众认知更少的会议平板市场,在缺乏竞争规范和知识产权意识情况下,行业弊病逐渐显现。
品牌宣传名不副实,抄袭之风蔓延
网络上搜“会议平板”等关键词,就有上百万条广告代理、软文帖子的结果。查阅多家会议平板的品牌官网后,却发现好几家厂商网站相似程度高达90%。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从功能介绍到应用场景,产品宣传几乎如出一辙,真伪难辨。
显然,一些厂商品牌及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贪图一时方便,随意在网上搜来几张同类产品的照片便开始直接卖货。
有厂商无奈自曝道:“有同事做了个对比图,我们和竞争对手的网站几乎一模一样,我当时就懵了,差点没认出来哪个才是自己家的,更别说我们的客户了。”“有些抄得猖獗的,基本就是logo不同而已……”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些法律意识淡薄、毫无知识产权概念的抄袭行为,对这样一个新兴品类造成的伤害远不止停留在宣传上。像某宝直到今天还在为大量“山寨”、“假货”洗白一样,如果不及时遏止行业的抄袭乱象,极有可能为这个才刚兴起的市场埋下日后发展祸根。
产品质量鱼龙混杂,专业水平良莠不齐
“很多厂商为了搞噱头、取悦客户,喜欢做大而全的产品,功能卖点多一个是一个,也不管用户体验怎么样……4K、超薄、大屏,几乎都成了市面上的会议平板标配了,但不是每个厂商都关注实用性和功能体验。”一位业内人士爆料道。
产品鱼龙混杂的乱象,起源在于一些小作坊和业余厂商,因为缺乏品质保证、产品量产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构建能力,为了弥补产品竞争力的弱势,转而通过山寨、拼凑产品功能等手段来快速获取短期利益。
在不断涌入会议市场的新厂商中,对企业协同需求真正拥有研发能力、硬件技术和独特工业设计的,实在屈指可数。从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获悉,截止到2017年7月21日,在触控一体机领域方面,仅有不到300件的专利申请,而几乎所有会议平板都宣传具备的无线传屏技术,相关专利申请仅有38件。
业内人士分析道,不少外行厂商抱着“凑热闹”的心态插足会议平板市场,投机心理导致他们并不注重产品功能的专业设计。一些贴牌工厂难改模仿加工的生产模式,创新意识薄弱;更有投机牟利者,不惜冒着侵犯知识产权风险,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牟取暴利。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对会议平板这种新设备还不了解,以为就是一个可以触摸的显示器,觉得以前听过的“大牌”更靠谱。但事实上,不同领域的产品专业要求不同,企业会议更需注重人机交互与协作体验,这就需要生产企业对用户需求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业内人士还表示,“研发实力不同,相同的功能点描述,技术参数、稳定性实际上却有可能相差5到10倍,甚至更多。”
一个新兴行业,只有企业能坚持专业创新,凭借好产品吸引用户,而非搞下三滥的竞争手段,才能焕发长远活力。贪图一时便利,通过模仿、复制其他品牌成果,产品竞争力始终停步不前;罔顾商业道德,屡破竞争底线,行业名声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坚持做好产品、始终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的企业,才会是行业最后赢家。
来源: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