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养老周刊
在这里,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外汇管理局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 ·  22 小时前  
PChouse家居APP  ·  Deepseek怒怼ChatGPT,究竟谁更 ... ·  3 天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  2 天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召开2025年全面从 ... ·  3 天前  
PChouse家居APP  ·  不要电视茶几,LDK+图书馆buff叠满的学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养老周刊

失智老人照护:从服务管理到建筑设计,这些经典做法值得借鉴!(深度长文)

中国养老周刊  · 公众号  ·  · 2018-08-12 17:07

正文


本文内容采纳了 《国外养老院对失智老人的有趣设计与管理方式》(转自公号:关爱惟士,ID:gawscn)、《失智养老设施的类型体系与空间模式研究》(作者李佳婧,转自公众号周燕珉工作室,ID:ZYMStudio),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文章内容较多,请耐心读完。

点击左上角蓝字,获取独家实用干货


老年痴呆症/失智症的发生概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大大增大,尤其多见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对于失智老人的家人和朋友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看着那么熟悉的人渐行渐远,直至面目全非。


国外一些国家,对于失智照护都有相当的探索和成就,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

老人挑选兴趣活动

近年来,日本许多养老机构都把针对失智老人的照护,作为护理攻关的重点,因为这一特殊人群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截至2012年,日本的失智老人已达462万,到2025年将超过700万人。



这栋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小楼属于日医集团,其中有三层属于失智老人之家。每层9位,一共住着27位失智老人。目前,还有10位老人在排队等候入住。


在这里,三位老人配备一位介护员。但他们的职责不是代劳和照料,而是看护和引导。



失智症的一大特征就是大脑机能的退化,因此,锻炼大脑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失智老人之家,每天至少要安排老人们参加120分钟的创造活动,由动手到动脑,做做手工、写写画画,多种内容,全由老人按照自己的兴趣挑选。


德国

个人传记护理法


由于发病机理复杂,每个失智老人的症状都不相同,因此刺激他大脑机能的兴奋点就不尽相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手法,开始在一些养老机构运用。


这家位于德国马格德堡的维塔纳斯失智老人护理中心,住着120多位失智老人。从硬件设计上,这家专业机构就充分考虑了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


比如养老院的墙纸都是用的暖色调,墙上挂的画都色彩明亮。


比如针对失智症老人健忘的特点,做非常精心的设计。像其中一位老人最喜欢家里的一只小狗,他的门口就挂着一只绒毛玩具小狗,这样子老人每次回去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了。


为了给老人营造家的感觉,每一间房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她们入住前,工作人员会去老人的家中测量房间,和老人一同决定带哪些家具来,这就意味着,养老院里家具、花草的布置都和老人自己家中可以很接近。



在整个养老院,老人们按照不同的照护方式被安排在不同的区域。


二楼,是专门运用“个人传记”心理治疗法来护理的区域,一共住着33位老人。这种心理疗法由德国的埃文•伯姆教授提出,在他看来,失智老人希望自己仍然是有用的,需要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自信。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为每一位老人建立独特的个人传记。


每位老人在入院时,院方都会通过与老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获得老人的过往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大量信息。有了这些背景资料,护理人员就能制订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卡琳.麦尼克说“比如有一位老太太,她过去是教德语和数学的。她来我们这儿的时候总是吵着想回家,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到她的记忆停留在18岁的学习时期,就让她做数学题、听写等,然后她每天都会做这些,后来她呆在这里就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了。”


丹麦

精心护理友善环境



对于暴躁型的失智老人,该用怎样的特殊护理呢?丹麦的玛丽养老院,以护理重度失智老人见长。


在这家养老院的90位老人中,有17%为暴躁型失智老人。由于丹麦法律规定不能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即便是暴躁型失智老人,也不能把他们一锁了之,强制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那么,如何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呢?



养老院在设计上花了一番心思。大门开关,设置在老人注意不到的地方,而老人活动区域内另一扇活动的大门,被巧妙地装饰起来,老人即使经过也不会走出这扇门。



这些精心的设计,都是在不违背老人意愿的前提下,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友善的环境。而失去安全感,正是很多失智老人之所以会暴躁不安的原因。为了安抚他们急躁易怒的情绪,玛丽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还运用了不少道具,比如各种毛绒玩具。据研究表明,失智老人最后只会感知到动物或玩偶。



寻常的下午茶时光,护理人员也会使用一些小"伎俩",举杯、干杯、喝咖啡,护理员的每一个动作,老人都会模仿后再做一遍。虽然是一些小举动,却是帮助老人尽量融入集体,恢复正常的生活。

目前看来,这种精心细致的护理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靠药物来控制情绪的失智老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用药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荷兰旧物博物馆

场景还原、驱走孤独


失智老人往往反而记得住遥远的往事,用他们年轻时代常用的生活道具、比如餐具来调动他们的记忆非常有效。


在荷兰鹿特丹市附近的这家生命公寓地下一层,有一个失智老人寻回记忆的宝库,旧物博物馆。



旧物博物馆按照老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分成客厅、厨房、卧室、工具间等多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摆满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各种旧时的物品。从精致的陶瓷摆设,到复古的铁制罐头,每一个物品都花尽了心思。


一些患有严重失智症的老人,一旦进了博物馆后就恢复了活力,有人甚至会流泪。人们会一起随着音乐跳舞,一边哭一边跳,大家就这样聚在一起。


博物馆的设计者说,失智老人很容易封闭自己,无法认知周围的新事物,但对过去的记忆却印象深刻,这便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最好媒介。


熟悉的物件能驱走老人内心的孤独,让他们感到亲切、自尊和快乐。旧物博物馆按照老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分成客厅、厨房、卧室、工具间等多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摆满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各种旧时的物品。


荷兰失智村

让老人相信自己与正常人无异


为失智老人建造“失智村”,我们拜访了位于里瓦斯的一个村,这里共有180名住户,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失智老人。这里没有高墙护栏,整个环境被设计成完全开放的空间。


老人的家属随时可以造访,老人被送到这里时,养老院会专门安排一个多学科的专家组,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理疗师在内,一同与家属商议,制定护理计划。护理人员每天会记录下老人的状况或出现的问题,每半年与家属沟通一次,不断更新护理计划。



尊重和平等,是这个社区在护理失智老人时,最注重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只有让老人相信自己与正常人无异,他们的病症才能得到最好的缓解。事实上,如果没有胸前的铭牌,我们根本分辨不出在这里走动的哪些是老人家属,哪些是工作人员。

“我们穿着自己的衣服,因为是住在这里的老人邀请我们来的。如果我们穿白色的统一工作服,会让他们联想到医院。这里不是医院,而是他们的家,所以我们会适应他们的习惯。”


与别的养老院不同,这里失智老人护理专区的每个楼层都分为两个单元,每个单元里住着8位老人,老人们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并共享客厅,供休息、用餐。


这种单元式安排,既保持了环境的安静,又能让老人找到归属感,同时也方便了护理人员照看每一位老人。



正因为如此,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很多失智老人和正常老人几乎没什么分别,这也许就是护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失智老人特性及居住需求


失智老人平日生活表现,诸如:认不得家人、记忆力变差、情绪易变、对时间及地点的方向感混乱;不同时期症状差别大;渴望情感沟通、家人关怀;对近期发生或做过的事容易忘记,但年轻时发生的事却记忆深刻等。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综合老年医学方面的指导建议以及大量的调研访谈,对失智老人的居住需求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亲切放松的环境氛围: 失智老人有空间认知障碍,在陌生环境症状会加重,因此,需要营造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便于接受家人和邻里的照料和慰藉,以减轻老人的内心不安和排斥情绪。在个人居住空间的布局和装修上,鼓励老人自带物品或家具入住,以减缓他们记忆障碍的发展,同时引发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


(2)多样持续的照护条件: 应充分考虑不同阶段的失智老人,即不同身体状况和症状程度的老人不同的照护需求,创建适于他们生活的空间环境和服务形式,以避免不同严重程度老人之间的不利干扰;


(3)利于活动的安全保障: 伴随认知功能的退化,失智老人的机能衰退也日益显著。因此,鼓励他们适当、有益地活动尤为重要。考虑老人非常容易走失、摔倒,故居住空间环境须提供安全保障措施,并在设计中加强环境的可辨识度,帮助老人改善空间认知障碍;


(4)便于参与的交往场所 研究表明,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体育锻炼,以及兴趣爱好广泛的老年人,失智症患病率明显偏低。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缓解抑郁情绪、维持语言能力、加强对注意力的管控等一系列机能,还可以激发老人的精神满足感和社会认同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利于老年人交往的场所和环境。


日本失智老人护理设施设计要点


日本针对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建立了持续照护服务体系。


自理程度较高的老年人首先选择居家养老; 当日常生活中出现部分行动、沟通障碍时,如果外界提供适当帮助能够基本自理的,则通过夜间上门护理和应急服务补充完善; 随着失智病症逐步发展,可选择失智症患者日间照料机构,白天接受专业护理和训练,晚上回归自己的住所休息; 当病情加重之后,则需要入住社区内专门针对失智老人建设的组团护理设施中;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老人再进入规模较大的综合护理设施或医疗机构,接受更加全面的服务。


下面以失智老人组团护理设施为例,深入了解其营建模式和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点。


为防止老年人被社会孤立,减轻失智老年人家属的照护负担,日本政府自 1997 年开始针对失智症状较明显、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能力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尝试建立“失智老年人家庭型共同生活机构”,简称“小组家庭”(GroupHome)。


项目选址在交通便利、与周边社区保持交往互动的地段,以便老年人子女和亲戚的探望,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设施强调房间个人化、生活环境家庭化和照顾服务差异化,以营造像自己家庭一样亲切、舒适的环境。


它是以 5 至 9 人为单位形成的小规模共同居住型态,仿照普通住宅的空间格局,除了居室外,还包括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和浴室几个公共空间。




如图2 所示,该小组家庭设置了六个单人间居室,围绕中心的公共活动空间一次展开。居室布置简洁、紧凑,由床位、衣柜和盥洗池构成,均有良好的自然采光与通风。


卫生间设置在相邻两居室之间,与厨房、浴室均面向公共区域开门,便于老年人使用同时也利于护理人员的照顾。


护工与老人共同生活,负责提供三餐和清洗服务以及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使老人在有家庭式的安稳氛围中生活,以期维持稳定老人的症状,助于减轻照护的成本负担。


图3是日本一家失智老人照护组团平面图,建筑围绕两个室外庭院组织老人居室和辅助用房,形成两个彼此相连的环状空间。



回游路线沿着建筑中心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庭院展开,老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可以感受不同的环境,选择驻足、观察或交流,有助于加强老年人的方向认知,缩短的流线也利于提高服务效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