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博家庭教育
100万粉丝信赖的平台,每天5点30分准时推送亲子教育、学习方法类干货内容;10大家庭教育专家成为驻平台作者,不仅让你学习到知识,还能及时互动,一对一解决孩子成长中的个性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艺博家庭教育

※何奶奶,您把WIFI装上吧

艺博家庭教育  · 公众号  ·  · 2017-08-10 12:00

正文

求助

国**

老师您好,我家儿子今年上初二了,我发现他给我撒谎,晚上骗我说去上补习班了,结果让我撞见他在外面打篮球。白天骗我说去打篮球,结果我去找他,他不在球场,让我发现他去他朋友家玩了,我问他他还犟嘴,我就不知道我儿子咋就撒谎成习惯了呢,我不止一次听到他给别人撒各种慌,编他的经历,撒谎成性!我问孩子他妈,她说早就发现了,但孩子没干坏事,就说不要管。我就想问问老师,真的现在孩子都这么爱撒谎吗?这是因为什么啊?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一下这位母亲吧,在文后回复“问题”+您的想法或建议,也可以在文后留下您想提出的问题下周我们也会帮您来集思广益的哦!

过去虽然美好,但你肯定不愿意回去。



重庆有位何奶奶,在暑假里坐了两小时的车去接9岁的孙子团团。没想到团团不肯去奶奶家,“因为奶奶家没有WIFI和手机,实在太无聊了。”何奶奶很郁闷:“我会做团团最喜欢的红烧蹄髈、回锅肉、杂酱面;可以像以前一样陪他一起看古装电视剧;讲他最爱听的神话故事,唱小曲哄他睡觉……手机和网有啥子好耍嘛?我就是想不通呀!”


我不用开电脑就知道评论的走向:科技发展了,亲情淡漠了;现在不陪奶奶,难道等到奶奶入土才追悔莫及吗;我小时候最喜欢去奶奶家,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网络毁了中国几代人……


这样,我就问一句:换你是团团,你肯去吗?



我曾经和我太太讨论过子女陪伴的话题。龙应台的《目送》我读过好多遍,里头的经典语句已经滚瓜烂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谁都希望陪伴,但陪伴不是绑架。除非我俩生活不能自理,否则他来看望我,一定不能是基于道德压力下的恩赐。两代人之间坐着尬聊,就是为了确认一下对方还活着,那根本不是什么值得回忆的亲情。


曾经有一位教授对我说,如果想要杜绝和孩子尬聊,那就一定要做到“不类推”——简单说,就是不要把自己小时候的喜好推导到现在的孩子身上:


例如,我小时候喜欢吃回锅肉,一碗肉能让我一蹦三尺高,现在的小孩子也应该喜欢;我小时候喜欢听神话故事,现在的小孩子应该也喜欢听;我小时候睡觉前要听摇篮曲,现在的小孩子也要听……


“如果这个推导成立,那就意味着时代没发展,科技没进步。”我深以为然。


现在的孩子,说“奶奶的回锅肉真好吃”、“奶奶的故事真好听”,只能证明他有礼貌。他早就接触过了更美好的大千世界,不见得实话实说“奶奶你这回锅肉不如附近大众点评上那家店”,“这个故事我在IPAD上已经听过了”,所以,奶奶也别太想不通。


别人对我有礼貌,不能证明自己有魅力。这句话放到这里,倒也适用。






剥开礼貌的外衣,那些真正互相不理解的部分,就是代沟。


没有人能真正弥合代沟。每个时代都会赋予人们不同的喜好和习惯,都在塑造着认知的边界。聪慧者固然能将这个边界予以拓展,但思维的惯性总是难以克服。


但作为父母,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件事:发现那些孩子们觉得“有聊”的事情,并且竭尽全力去理解它。如果有可能,参与其中。


例如,我们的父母辈,有微信的重度用户,也有至今拒绝使用智能手机的“顽固派”。前者与子女的沟通,显然会更顺畅些;我父亲在世的时候,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是超级玛丽10分钟通关,全楼的孩子都跑来看他表演……


这多多少少增加了两代人共通的话题,让长辈与小辈的讨论不至于在互相礼貌的尬聊中迅速开始,慌慌张张结束。


不知道“手机和网有什么好”的何奶奶被孙子嫌弃,有点儿心酸,但并非不合情理。如果想要一个偶尔见面懂礼貌的孙子,做一桌好菜就是最大的本事;但如果要长时间的陪伴交流,总得知道除了吃和睡,孩子还在做些什么。


网络和智能电器从来不是弱化沟通的洪水猛兽,把孩子习惯且合理的生活通道关闭,再冠以“孝顺”之名,哪怕表面上接受,内心也会抗拒。如果陪伴的选项里只有“我会的事情孩子都该喜欢,孩子会的事情我看不懂也不想知道”,那想不通的日子还在后头。


压力下的孝顺,不是亲情的粘合剂,而是砂皮纸。



想来想去,解决方式大致有两个:


第一,请何奶奶装上WIFI。打开万千世界的大门,永远不嫌晚。不要担心自己学不会,也不要担心自己年纪大,没必要学。我以我妈为基准案例,确信一个有精力烧一桌菜讲一天故事的人,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第二,如果孙子接不过去,自己又思念得很,那就把自己接过来。奶奶可以接孙子,孙子也可以接奶奶。9岁的孩子,无非还剩短短的一个月暑假可以腻歪,让儿子儿媳留个床位试试。


不是所有陪伴都需要让小辈承担“子欲养亲不待”这种沉重的话题,只要代沟得以弥合,陪伴就不会显得刻意。至于代沟——那些对影响生活状态的陌生事物的本能抗拒,恰恰是代沟的根源。作为长辈,多少得理解一下小辈。


要想不被嫌弃,自己还得努力。陪孩子上网,不该被排除在选项之外。


不要提什么“小时候我们没有WIFI,但和奶奶生活得很愉快,小朋友要珍惜”——绝大多数美好的过去,都经不起前缘再续——小时候我们连空调都没有——


那么,你现在把空调关掉试试?

  来源:公众号灰鸽叔叔(ID:momohuige)/ 编辑:新媒体运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