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个读者的提问:
"meiya,你好,我是一名大四的女生,很喜欢心理学,想考心理学研究生,希望以后也能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助人自助,但是我很担心未来自己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后找不到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我之前有了解到很多人心理学专业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那样生活就会很悲惨。meiya,你说我要不要学习心理学呢?"
心理学研究生的课程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与很多人喜欢的心理学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它需要学习很多枯燥的理论,也许当这位女生真的学习之后,会发现自己就没那么喜欢心理学了。
但这并不是我想重点讨论的事情。我注意到,
我们很多人会为将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和恐惧,从而限制了自己当下的选择。
比如这位女生,还正在准备考研究生的阶段,就开始担心自己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而生活艰难。为将来打算当然很好,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也是好事,但是规划并不等同于限制。
小A和小B是大学同学,在学校里她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热爱旅游而成为了比较要好的朋友。她们在大学里,就经常一起出门旅行,甚至结伴穷游了东南亚的几个国家。
毕业后,两个人去了不同的财务公司上班。
刚毕业的那一两年,她们在假期还会一起出门旅行。两个人曾讨论过既然热爱旅行,要不要转行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
小A觉得如果从事旅游有关的工作,以后自己结婚,尤其是生孩子后要怎么继续做这个工作,于是就放弃了转行的念头。
小B觉得这不是问题,就算以后结婚生子后做不成这份工作,至少在结婚生子前的这几年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想想就觉得生活很美好。于是,学习摄影、修图,学习写游记,学习开网店,将自己在旅行时淘回来的一些服饰、手工艺品等放在上面卖。
两年过去了,小B成了某网站比较知名的旅行博主。又过了两年,她辞职,成了自由旅行家,经常会有酒店、旅游公司等与她合作,赞助她旅行,并支付很高的稿酬。
在三十岁时,小B结婚并怀孕了,有了孩子后,小B就带着孩子到处去体验全世界的度假村、亲子旅行路线,回来写攻略,写游记。
通过这种方式,她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又陪伴了孩子的成长,还同时赚到了钱,将自己的人生过得非常精彩、充实。
反观小A,因为对未来过分担心,自我设限,一直未转行,做着自己不喜欢的财务工作。
不仅如此,她谈了几场恋爱,都没有到谈婚论嫁时就分手了。
在三十岁时,她并没有因为当初考虑婚恋因素而放弃职业选择就因此过上了幸福的婚姻生活。
她依然单身,还是做着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这样的生活里,一天天的灰头土脸下去。
看到小B好到不可思议的人生,她想不明白,当初都是一样热爱旅行的姑娘,为什么自己没有像她一样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像小
A
一样因为恐惧未来,自我设限的姑娘,我在咨询中遇到不少。
有个姑娘米米,大学毕业后选择考教师资格证,准备从事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出于自己喜欢,而是因为父母说,当老师工作稳定,受人尊敬,还比较容易找对象,男生都喜欢找老师、护士之类的。米米觉得父母的想法很对,父母是为了自己的以后考虑。于是就考了教师资格证,并且考上了当地的一所小学,成了英语老师。
工作了几年,米米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喜欢当老师,也对管理学生非常不在行,她总想着辞职,可是年纪渐长,她还没有结婚对象,她担心自己要是辞职之后,在这样的小地方,没有稳定工作,更难找到对象。就这样每天都在纠结着。
还有一个姑娘少涵,每次相亲见到一个男生,就会想以后自己和这个人结婚,会有什么问题。
如果男生性格比较内向木讷,她就担心以后两个人结婚,她和他说话,他不懂得回应自己,自己婚后的生活会很孤独。
如果男生年龄比她小一两岁,她会担心是不是不够成熟,婚后不会照顾自己,反而要自己照顾他。
如果男生的工作收入一般,她会担心对方是不是没有上进心,以后养家糊口的重担都要落到自己肩膀上。
……
实际上,她实在想得太远了,她和这些相亲对象仅仅只是见了一面,感情的事八字还没一撇,更别提要结婚了,可她却操心这些没影的婚后生活细节,并且因为这些担心拒绝了和这些相亲对象再进行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这样的方式导致她一直在相亲,却一直都没有成功。
还有一个姑娘琪琪,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想填美术、艺术设计类专业,但是担心自己之前没学过艺术,不像学艺术的学生有艺术基础,自己在这样的大学里读书,学业压力会很大,于是改报了法律专业。
大学快毕业了,她非常不喜欢法律专业,想通过考研,重新再选择另一个专业。
她喜欢电影,想读电影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可她担心跨专业考研困难,而且害怕电影研究生毕业了,自己年纪大了,找不到相关工作,她说“搞电影的人都是年轻人”。
最后,她又选择了法律研究生。高分考上了,可她在读研期间因为非常痛恨自己的专业,内心煎熬,失眠抑郁。
这些人会为根本没发生的事情纠结来纠结去,过度考虑不好的后果,会因为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心而放弃自己当下喜欢的那个选择,以至于她们每次做选择时都选那个看起来最安全的选择,而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因此他们也只能过上最安全的生活,而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
她们的思维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拥有很多的限制性思维,无数的条条框框,如:
有孩子了就不能旅行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挣不到钱
年纪大了/工作不稳定就不好找对象
年纪大了,要想学习就会很困难
到了什么年龄,就应该做什么事情
我只有达到A条件,我才能做出B选择
……
正是这样的自我设限阻碍了她们走向成功,阻碍她们跨出想要的理想生活的第一步。
“自我设限”是指一个人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事先设计障碍的一种防卫行为。
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个人,都有人之为人的无助、脆弱与局限性,但自我设限就像给自己挖了一个很大的陷阱,你还没有努力往前走,就已经掉进坑里了。
自我设限会让你找借口变得懒惰,放弃努力,放弃坚持,每天都在扼杀自己的潜力和欲望,让你失去原本可以拥有的成功的机会,让你还没有好好活过,却像已经步入坟墓的人一样丧失希望与活力。
除了这样的限制性想法,
她们还有一种希望什么事都一步到位的思维方式
,比如选一个专业,最好保证我学了这个专业出来就一定能找到工作,而且工作的收入还不错,最好这个工作我还能干一辈子。
其实未来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人生没有什么是一步到位的,很多人所谓的一步到位的生活其实就是一成不变重复的乏味人生,真正好的人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扎克伯格在2017年哈佛演讲中讲到facebook是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
“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做,想法并不会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当你工作时才变得逐渐清晰,你只需要做的,就是开始。
如果我必须在开始(Facebook)之前就了解清楚‘如何连接人’的想法,那么我就不会启动Facebook了。”
与自我设限,渴望一步到位的思维方式相对应的是一种不断解决问题的成长型思维,如:我喜欢旅行,如果有了孩子,我怎么解决带着孩子旅行的问题;我喜欢心理学,想做心理咨询师,但是心理咨询师就业可能会比较困难,我怎么样可以让自己成功就业?
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也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差别。
穷人思维是:我只有5块钱,我买不起10块钱一串的冰糖葫芦,所以,我就不要吃了。
富人思维则是:我要吃10块钱一串的冰糖葫芦,可是我只有5块钱,我怎么才能买到10块钱一串的冰糖葫芦呢?我是想办法再去挣5块钱?还是帮老板卖冰糖葫芦获得交换?或者找到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和办法是一对孪生兄弟,有问题就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但是,自我设限的人总是想着逃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真正的限制其实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一个人对自我的限定。一个人的成功与他内在心灵的自由以及自我潜能的开发有关。
如果要把人分为两类,我会这样划分:一类是自我设限的,一类则是没有那么多自我设限或者是敢于打破自我限制的。
那些优秀或者成功的人大多属于后者,他们充满了勇气和智慧,有勇气改变与挑战限制,有智慧去解决问题,大胆向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他们过上了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变得更富足与自由。
想要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人有理想,以及拥有理想变现实的能力、智慧,以及最重要的打破自我设限的勇气。
我们的成长其实是摆脱自我设限的一个过程, 愿你也有一颗人生不设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