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帮扶产业发展和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强调脱贫攻坚形成了庞大的扶贫资产,对这些资产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持续培育发展帮扶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帮扶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帮扶项目资产监管不断强化、有效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但当前也存在产业发展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帮扶项目资产管理还不够到位、联农带农机制还不够紧密等问题。
截至2023年底,全国帮扶项目资产原值达到3.28万亿元。近日,帮扶产业发展暨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推进会在贵州召开,强调落实“四个一批”要求,把帮扶项目资产摸清底数、管好用活,扎实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
摸清底数是基础。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帮扶项目资产数量庞大、类型复杂,把这么大一笔资产管好用活,迫切需要一张全面的清单和台账。要组织摸底排查,根据帮扶项目资产的不同类别以及运营情况,对资产实行分类分级精细化、差异化管理,全面掌握帮扶项目资产运行情况,不断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强化资产确权移交和台账管理,按照现行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确权移交程序,尽快建立帮扶项目资产台账,做到账实相符。
全程管理是保障。完善全周期管理的工作机制,有助于提高资产形成质量。实行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强化前期项目储备与立项规划,严把项目入库审核,确保所谋划项目符合地区特色、体现产业特色,把规范管理要求谋在前、做在前,确保项目发挥实效。在竣工验收上,要突出全面评估与全周期评估,既验收项目建设质量,也要对项目运营管护等全过程进行评估,机制完善、要素齐全的,才能进行确权和移交。
运营管护是重点。帮扶项目资产主要指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对经营性资产,要做好运营文章。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运营模式,如以企带村、合作社联合社运营等,让脱贫群众牢牢参与到产业链各环节,促进其持续稳定增收。对公益性资产,要做好管护文章。科学划分管护责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可通过设立公益岗等,让农民充分参与到公益性资产管护中来,不当“旁观者”。同时通过开拓市场化筹资渠道等,探索拓宽管护经费来源。
收益分配是关键。帮扶资产必须为民所有,收益必须为民所用。针对经营性资产产生的收益分配问题,应明确管理办法,规范资产用途,公开资产明细、收益开支等,确保帮扶项目资产收益分到村集体、用在群众身上。针对一些确需处置的资产,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置,相关处置结果和处置收入分配情况,及时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产业兴则乡村兴。打好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组合拳”,就能推动帮扶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