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爱奇艺行业速递
1967年,
在蒙特利尔的线下展厅里,
决定剧情走向的红绿按钮被交到了观众手中,
那是人类关于互动影视的一次想象。
经过了几十年的创作实验,
今天,互动影
视已经全面进
入“实操”阶段。
“交互”正在从“创作理念”变成“创作工具”。
2019年被称为中国互动影视创作元年,“如何打造一部互动影视作品”成为了每个创作者关心的问题。为此,爱奇艺联合编剧帮共同在京举办“互动影视创作者沙龙”。爱奇艺高级总监、奇星戏剧工作室总经理 、《他的微笑》总制片人李莅樱,
爱奇
艺高级总监杨光,
灵河文化创始人、CEO、《他的微笑》总制片人白一骢,著名影评人周黎明,《他的微笑》总编剧汤祈岑,《他的微笑》导演邱晧洲,编剧帮创始人杜红军参与沙龙。
本文是对上述嘉宾与在场的30余位导演、编剧、制片人就
“什么是互动剧、如何写好一个互动故事剧本、实际拍摄互动剧是什么样的体验、技术与互动剧如何衔接、如何设计互动剧的用户体验、互动剧的前景趋势和可能性”
这六大问题展开2个小时探讨所整理的内容。
我们以文字方式还原现场交流讨论,尽可能为没有去现场的朋友呈现最完整的内容,
全文共计9132个字,阅读完预计15分钟
。
01
互动剧是什么?
Question:互动剧背后的用户心理诉求是什么?这种形式的魅力在哪里?
周黎明
互动剧背后的心理诉求是
“
用户互动
”
。这种心理其实讨论的是
“
选择
”
的哲学性命题。
我们人生面临很多选择,但大量的选择可能是毫无意义的,比如你从A点到B点是选择坐地铁、是打车还是坐公交,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区别。但有些人相信偶然性,比如你坐地铁,地铁那天刚好停了,你就没有赶上。另一种是“宿命论”,比如觉得人生最终的命运是上辈子就已决定的,所有的选择都是无用功。
互动剧的魅力在于可以把我们带到一个比较高的人生哲学层面,从绝对极端的宿命论和偶然性之间进行选择。
Question:
对于制作方来说,技术对于互动剧的重要体现在哪里?在技术可以支持之前,创作者如何呼应这种需求?
白一骢
互动剧最大的难点是平台是否愿意支持制作方做这样的内容。
平台不支持的话,制作方怎么做,做完放哪都是问题。去年让我们很兴奋的是爱奇艺终于要做互动剧了,这里面给了我们一个可能性-
--
让平台的技术来支撑内容的创作
。
2014年的时候我们拍了一个简单的互动剧,当时的技术没有实现如何互动,内容上也暂不成熟,所以没有继续下去。
现在爱奇艺先把技术搭建起来了,对于内容方来说,和爱奇艺合作就能省下一笔技术的费用,用更多精力专心创作有趣的内容。
周黎明
在科技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比如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杨延晋拍了一部电影《小街》,故意设了三个结局,每个结局都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在当年非常轰动。还有陈佩斯在北京舞台上做过的话剧叫《老宅》,是一个悬疑故事,不同的人看到的结局不一样。比如其实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是坏人,只不过你看的那场谁是坏人,完全是由底下观众决定的。现场有一个类似于主持人的角色来跟观众互动,根据那场观众的反响,决定某个角色是坏人。未来,我相信
一个电视剧可能不能叫多少集,只能说有多少可能性,互动剧在观赏效果和思考性两方面大有作为。
Question:
如何区分互动剧和有剧情的互动游戏,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剧?
汤祈岑
互动影视和互动游戏必须分开来看,它们是两种创造模式。
互动游戏有着特殊的制作规律,能够用最小的成本去完成最大的互动性,它前期做完以后,可以翻30个、50个、100个结局。但互动剧不行,互动剧对创作者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白一骢
既然让观众选择了,必然在操作上会有一种游戏感。但核心来讲,我们做的还是剧。
游戏的用户更多体验的是操控感,互动剧的特点则是通过不同的选择之后,能看到人物的变化、人物关系的变化和故事的变化。游戏更多是想要达到一个结果,而互动剧是达成不同的结果。我们希望观众因为选择而产生代入感,而不是游戏感。
Question:
国内外现在尝试做互动剧的玩家都有哪些?
汤祈岑
我们很多人都玩《底特律:变人》觉得很不错,但是它属于文字冒险类,不属于升级打怪的游戏,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在游戏里没有达到多好的、非常高的销量,在影视观众里也没有达到很好的出圈效果。最终导致《底特律:变人》做的很好、口碑也很好,但是从成本来看是有点遗憾的。
周黎明
去年底Netflix推出《黑镜》,很多人看完觉得很刺激,全球范围内都在讨论。我去美国考察,把每条线每个可能性全走一遍,加在一起大概5个小时。国内上线后,一些看美剧的朋友说时长90分钟,但我发现他们看的不是互动版,因为互动剧是没有固定时长的,你的选择决定了有多长。如果从互动的情况来看,大家会感受到《他的微笑》在技术层面是不输于《黑镜》的。
以前在影视剧跟游戏之间是有一道无形的墙,但技术问题解决后,影游改编边界的问题会被解决,电视剧、电影也能有游戏感,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02
如何写好一个互动故事剧本?
Question:
选择故事类型有哪些考虑?哪些题材适合做成互动影视?
汤祈岑
互动剧的剧本创作目前仍处于早期创新阶段,
除非像《等待戈多》这样除了等待外没有其他剧情选择的内容除外,没有什么题材是不能做的。我认为除了《他的微笑》《如果当初》所涉猎的题材外,科幻、悬疑这两个题材可能比较受欢迎,
从编剧角度、观众角度都会非常嗨。
周黎明
在初级阶段做出《他的微笑》这样的作品是很有意义的,它是一个起步
,
这个题材,这部剧可能不是一个极致、高峰,但却是一个很高的起点。悬疑剧可能是很适合做成互动剧,因为悬疑剧本来就是各种可能性。
像《罗拉快跑》、《小街》这类探讨宿命论和偶然性选择题材的故事,可能做互动剧的文艺价值会更高
,
对平台来说,既能有好的作品,又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
李莅樱
科幻未来、近代、年代剧都可以拍成互动剧,比如做一个《河神》版的互动剧也可能很不错,有很多新兴题材可以尝试。但涉案类和古装类不太建议。
Question:
互动影视剧本创作与传统剧本创作有什么不同,难在哪里?
汤祈岑
拿《他的微笑》的剧本创作来说有两个难度:
一是剧作难度,要在遵循传统影视创作逻辑、经典戏剧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更成体系、逻辑性更严密。
因为一旦多开了一个视角,所有的叙事量都会是指数级的增长。
二是如何让整个剧组的人看懂这个剧本。
比如两场戏从文本上看都是吵架,为什么这两个吵架拍两次呢?只有导演和我们知道同一个“文本”在不同支线里有不一样的作用,这是从拍摄期间就需要一起克服的问题。
Question:
互动剧剧本在剧情结构设计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汤祈岑
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目前有两种可供参考的创作模式:一种是树干式,另一种是串串式。相信以后不会只有这两种类型,会有更多的创作模式,行业可以一起探索。
树干式,是以人物的发展带动剧情发展。
像《他的微笑》,根据人物的发展和人物的互动选择来推进剧情变化。在完成第一个选择后,观众已经确定了他互动的对象,此后不管情节怎么发展,用户互动只存在于和这个已选定的互动对象之间。这是一条不会有交错、一条到底的互动线,结局也是在这条支线中分开。
串串式,是用情节去带动人物的发展和推进。
剧情上有很多折叠、交互以及反复的过程,但是有一条完整、固定的主线,不管这个剧情怎么走,这条主线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在这个剧情中和人物发生怎么样的关系或变化,以及结局(例如比较完美的结局或比较遗憾的结局)。
Question:
创作一个互动视频的剧本,该如何选择互动的选择节点和视角?
汤祈岑
我们在做分支时,分支必须要有目的。一定要选择对情节有推动、或者有反转的地方进行设置,需要给用户一个代入的思考空间,哪怕产生3至5秒间隔都是允许的。
而不是说今天是穿裙子还是穿裤子,这些选择是没有意义的。
在视角的选择上,拿《他的微笑》来说,起点是主角视角,当你选择这个主角的时候,其他人在你的剧情中起到其他的作用,等于从五个不同的视角把这个剧情完整。但是我们也在摸索,做一个排列组合,我想之后的互动剧,可以将一开始主角的选择交给观众,我们可能会设置3到5个主角,由观众来选择处谁是主角,这也是互动的一部分。
Question:
情节点最大的选项数,在目前的体系下会有一个最大临界值吗?
杨光
其实没有做最大值的预测。从用户角度来讲,如果给到太多选项,用户其实选不出来,两三项、三四项,现在看是完全可以的。
白一骢
树状结构往下分支特别大。
《他的微笑》中,200多分钟基本上是4条线,差不多17、16种结局。
周黎明
归根到底是选择,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观众。但选项跟游戏比肯定少很多,是在规定的范围内有些选项。
我发现《黑镜》跟《他的微笑》很相近,提供选择的点都是5分钟左右,2、3个选择项,这可能是比较科学的
,
一下给10个选择可能也不合适,如果中间有半个小时没有选择,可能感觉不到是什么互动了。像这种设置,慢慢可能会形成一个行业规律,比如说完全没有主线,从一开始,第5分钟的时候出现三个选择,这三个选择完全杈开,到结局的时候可能有900种可能性了。
Question:
一部剧里不同的选择、结局中间有些情节是类似的,如果想看多个结局,过程会有重复的感觉,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汤祈岑
感觉选择的重复率比较高,这也是我们内心有遗憾的。受制于时间,《他的微笑》总共200分钟,单条线50分钟。但是如果这个单条故事线可以再扩大,比如可以有3集、5集,那么给用户的选择、我们的创作方向也会更多,剧情会更波折,人物之间纠缠会更复杂,更能满足观众的期望。
03
实际拍摄一部互动剧是
怎样的体验?
Question:
拍摄一部互动剧的难点是什么?
白一骢
首先是
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大题材的筹备时间很长。其次是后期与技术的对接上,有很多和过往不一样的操作经验。
比如《他的微笑》是一部在技术完成“交互”工作之前看不到全片的戏(未来IVP平台对外开放后可以解决)。
邱晧洲
主要有两大挑战,
一是考验演员功力,需要让演员理解每个场次人物关系的变化。
在场次非常多、人物变化大的情况下,让演员及时作出状态调整是比较困难的;
二是十分考验导演的记忆力,
剧本很多地方很相似,在反复处理类似情节时,容易漏掉一些东西。对于导演在拍摄体量、场次多少等问题上的判断上会带来极大的挑战。
Question:
对于树干式剧本和串串式剧本,如何完成拍摄
?
邱晧洲
对于“一条故事线到底”这样的树干式剧本结构,在拍摄手法上相对比较轻松,单线的男主和女主搭在一起很好处理。
拍摄难度在于所有角色在一起的拍摄场次。
原因是这一场次虽然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要辅助于不同支线的剧情变化,周边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模式都会有一点不一样。但是,对于非主要演员来说,次要演员很难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
如果像串串式剧本结构,难度会更高,人物变化上会有很大差异。
白一骢
如《他的微笑》这样的树干式剧本,从内容本身来讲是比较简单的,环境、时空相对比较短。而即将上映的《如果当初》是串串式剧本,时间跨度比较长,讲的是一个人的四种人生,你的选择会导致你的人生发生很多变化。演员需要在一个场景里演出几种不同的状态,一个人同时诠释多种角色,对演员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Question:
在导演选角和演员表演方面会有哪些挑战?
邱晧洲
对演员的挑战是表演功底
,
演员需要理解角色的各个不同层次,适应每个场次人物关系的变化;
对导演选角的挑战是平衡每个人物对观众的吸引力
,
传统剧里我们都会知道主角是谁,但是互动剧有好几条故事线,每条线都要有主角,对选角也是挑战。
Question:
对传统制片管理系统有什么挑战?如何解决?
白一骢
与传统制片管理有几点不同:
第一,剧本整理需要思维导图化:
如果按照正常看剧本顺着往下读的方式,即便有提示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也不可能拿两个剧本一起看。需要有思维导图充当一个目录的角色,指导你的阅读方向该怎么走。
第二,传统场号的系统性调整:
传统场号就是1场、2场、3场、4场,突然到2场的时候,变成2-1,2-2,2-1-A,2-1-B。必须形成一个调整的系统,不能按刚才说的ab这样的方式编。
第三,剧组管理方式、管理逻辑不一样:
解决办法是所有互动内容思维导图化,只有导图的方式才会确保片段无遗漏。
第四,视频交付格式:
过去制作方只需要交付一条片子给平台方,现在需要交付很多段,技术团队按段来对应衔接,它要求所有的片子必须在一个素材文件名中,如果素材文件名一旦改变,就一定会出错。
Question:
从立项、编剧、拍摄到后期,如何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
白一骢
以《他的微笑》为例,前期最早做题材储备的时间很长,确定这个项目之后到拍摄整个时间并不是很长,大概三个多月四个月。
李莅樱
研发是两年以前,编剧写剧本有两三个月,后期拍摄在一个月左右。
杨光
《他的微笑》制作过程中,技术与白一骢团队沟通比较早,从开拍前就有沟通。到了最终成片时,白一骢团队把最初版的片子给到我们,我们一边写脚本,制作团队也在处理片子渲染、调色、声音等,很多时间其实技术跟创作团队是交叉、并行的。最后根据制作团队之前给到的视频名称和编号,直接替换素材就可以了。
邱晧洲
前期到后期我们应该在一个半月左右。
Question:
互动剧的成本和普通剧比会更高吗?怎么算
?
白一骢
从单分钟时长来说,跟传统剧差不太多。但因为它整体短,如果拍一个30集的戏,单集成本一定低于拍同样的10集戏,拍1集互动剧整个成本相当于拍4-5集的迷你剧,单分钟成本一定是高于一个30集剧的单分钟成本的。另外,目前爱奇艺的技术是没收钱的,如果跟别的平台合作,可能还需要付技术费用,这个费用我们不知道多少钱。
Question:
技术需要具体介入制作中的哪些环节?在每个阶段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杨光
《他的微笑》基本上技术全程都参与从编剧、拍摄到后期各个环节。在剧本成形的阶段,大家先形成理念上的共识——
要让用户更沉浸,产生共情,不要打破用户的观影节奏。
技术跟拍的过程比较多,核心是在镜头切换以及结局处理。
技术要跟内容团队一起讨论每个镜头的长度、镜头控制、镜头衔接流畅度、以及引导用户探索其他分支结局的技术性解决方案。
后期剪辑的流程是,内容方剪辑完成后给到技术方去做互动匹配,匹配完再返还给内容团队。这是一个互动配合、检查、迭代的过程。
Question:
在制作过程中,技术可以为内容团队带来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实现什么效果?
杨光
爱奇艺提出
“3+1”
,包括分支剧情、视角切换、画面信息探索等能力,并提供与之对应的互动组件。
1是“X因子”,主要结合AI的能力,“X因子”累计观众在较长时间跨度内的一系列互动操作,并继承观众每一次互动操作所表现出的倾向性,最终通过“X因子”的不同累计值触发不同的内容。
对于电视剧、电影,最能够让用户有沉浸感的是分支剧情能力。对于综艺节目,最有价值的是画面信息探索的能力。视角切换能力在综艺和电视剧里都会用到,最简单的就是一个综艺有多个摄像位,用户可以切换到不同的摄像机视角。
目前,分支剧情、画面信息探索、视角切换是最基础的能力,其他能力我们也会不断地去探索。
Question:
爱奇艺推出的互动视频平台相比用
H5
作为底层架构实现的互动有什么区别?优势是什么?
杨光
现在市场上有一些互动内容其实是用
H5
的方式去搭建的,但是我们是用原生系统搭建。
用H5制作相对灵活,但很难做出很精致的内容,比如用H5把镜头的切换做得非常无缝是很难的,同时,H5必须要适配机型,这些都会在用户体验层上大打折扣;
搭建原生系统,虽然前期的门槛高些,但是一旦我们迈过这道技术门槛,可以更好地实现镜头衔接和互动表达,用户体验会提高、创作难度会降低。
Question:
互动视频标准与互动视频平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它很重要?
杨光
可以把它理解为“方法论+工具”。互动视频标准(IVG)起到的是指引性的作用,它会告诉我们互动视频是什么样子,爱奇艺有哪些互动能力,用户想在爱奇艺平台上线互动视频需要准备哪些工作;互动视频平台(IVP)能够帮助创作者根据现有的IVG标准写好代码脚本,未来可以直接可视化操作,非常便捷。
我们的互动视频标准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在爱奇艺首页就能看到,它不只是爱奇艺的标准。未来我们欢迎更多创作者加入一起完善,在全行业推广互动视频标准。目前,IVG需要技术人员的支持才能完成脚本创作,
未来,
IVP
平台对外开放后,它是一个
“
傻瓜式
”
的操作界面,点击按钮添加组件、设定就可以。
我
个人理想化的生产模式是没有工程师的存在,创作者独立编剧、拍摄和剪辑,上传到爱奇艺发布后台,审核通过后直接在前端面向用户,真正成为一种规模化生产。
05
如何设计一部互动剧的
用户体验?
Question:
以《他的微笑》为例,有哪些有价值的用户观看数据可以分享?
杨光
以《他的微笑》为例,截至6月24日0点,17个结局均已被用户解锁,结局达成数前三名分别是“沫沫的阴谋-肖迟千鸟cp结局、胃痛危机-被迫辞职、沐一阳的试探”,达成结局的用户中人均观看8.4个结局。在爱情线里,被解锁最多的男主是启太,有其次是沐一阳、肖也、肖池,网友表示遗憾的是没有艾斯博的感情线。
Question:
互动剧追求怎样的播放体验?目前的实现程度如何?
杨光
互动剧不是参与,而是沉浸。
当时决定互动剧的要求是“共情”,就是用户和剧中的人物,和剧中的情节能产生共鸣共情,这是最核心的。互动只是为了让它产生这种共情去加码。目前,技术可以支持用户点击直接切换镜头和流畅衔接镜头两种切换方式。
Question:
目前在《他的微笑》中看到的互动节点设计背后有哪些思考?如何在互动性和连贯感之间做好平衡?
邱晧洲
第一是出现互动选择时,画面是处于停止还是继续前进?
这里面有很大分歧,如果停止的话,它在戏剧上来讲已经跳戏了,会比较像游戏。选择的时候,画面继续会比较像戏。
第二是几秒选择时间比较好?对我们来讲,5秒或者10秒并不会有太大差异,并不是一把枪指着你
。
处理主要会
focus
在这个人物被枪指的时候的情绪反应,我尽量把这个反应做足,把戏延伸,你会觉得
5
秒和
10
秒差异不是很大。
《黑镜》差不多是10秒左右,我们让演员、剪辑给观众留出5秒的思考空间,在不选择的情况下画面也可以顺利进行,当我来不及选择的时候这5秒就过了,会变成预设情节。5秒钟,如果观众拿着手机看的状态差不多,但是如果用手机投到电视上看,观众就会有点来不及反应,这是没有提前预想到的。
白一骢
最好在“互动选项”出现的时候,用户不是在一个等待选项的过程里,而是让选择本身“随戏发生”,在选的时候是有
戏剧性动作
的就会好一些,用户就会不觉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