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妻子,每天被榨干个人时间,照顾孩子、整理家务;
你以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殊不知,这一切,都是人性使然。
一个人最快的转运方式,从学会间歇性冷漠开始。保持距离感,才是你最好的风水。
生活中,总有不少“老好人”,他们乐于助人,不计得失,有求必应。
曾经在B站刷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女孩向博主投稿,倾诉自己的烦恼。
她抱着朋友,在沙发上听她倾诉了一整夜,一边安慰朋友,一边骂她那负心的前男友。
本以为朋友能很快走出来,结果并没有,反而是她成为朋友的“血包”。
每天都能收到朋友情绪低落的消息,每天都忙于安慰对方,疲惫又无奈。
后来,她自己情绪低迷了,熬夜失眠,影响工作,被领导数落。结果,朋友还责怪她不够关心自己,半天不回消息。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共情疲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去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总是去付出,时间一长,自己会感觉到疲累,甚至变得麻木。
一旦我们去接收别人的坏情绪,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试图帮助对方脱离困境,我们都要以消耗自己的能量为代价。
热情过头,说得好听点是“乐于助人”,说得难听点就是讨好型人格。
一进公司,觉得自己是新人,所以把自己放在低位,奉行着多做多学习多锻炼才能有更多成长的原则。
是帮同事带咖啡,复印资料?是发展跑腿、外卖的业务?
你来工作不是为了让别人爱上你,喜欢你;你来工作是为了让别人尊重你。
而别人尊重你的原因绝对不是你每一件事情都说yes。
别人尊重你的原因,只能是你的专业知识和进取精神,以及你为组织、为业务带来的贡献。
太多时候,我们对热情有着错误的认知,以至于摆错自己的位置。
《人间失格》里面写过:“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过度的善意,别人一开始可能会受宠若惊,但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可以随意地麻烦你。
英国小说家毛姆曾经说过:“心软和不好意思,只会杀死自己。理性的凉薄和无情,才是生存的利器。”
自私本是人的天性,可惜身处社会中,碍于情面,不少人只能压抑自己。
犹记得在某档职场节目中,一些实习生明明对节目组导师的安排不满,但是却不敢表达。
总之,三思而后三缄其口,把笑脸摆脸上,把委屈吞肚里。
同事下班,把工作推到你的头上却不好拒绝;亲戚蹭住,却开不了口,白白被占便宜。
我们常常因为体面而打落牙齿和血咽;为了别人一句夸赞,为了自己不留个无情的名声,而被迫热情。
究根结底,是我们困在了他人的评价里,没有明白生活的意义。
随着事业越做越大,苏苏打算开家分店,把小立作为分店店长候选人。
但是小立懒散怠惰,等到分店开业了,对于业务还是不清楚。
没办法,苏苏只能另选店长,让小立当员工,但是给了小立远远高于普通员工的报酬。
没想到,小立不但不感恩,反而痛骂苏苏见利忘义,不顾当日情谊。
听了小立的话,苏苏不管怎么解释都没用,最后和小立大吵了一架,然后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苏苏每天脑子里都在想小立的话,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错。
其实谁都看得出是小立无理取闹,苏苏的做法没有半点问题。
但是,苏苏太过在意小立的评价,困在别人的看法里,最后只能让自己痛苦。
到底是别人那些不知真假的评价重要?还是自己的感受重要?
哪怕再亲密的人也有条界线,就不会因为他人的逾越损失自己的心力。
心理学家埃尔贝斯认为,共情是人类的本能,冷漠也是人天生携带的心理“防御机制”。
大胆冷漠,勇敢地把自己的感受置前,才是成年人的保护机制。
热情不能过了头,冷漠也不能过了度,无论什么,适时适地适度才是最好。
可惜道理都明白,做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掌握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
人是社会中的人,很难不与他人来往。但那些我们耗费心力维持的关系,真的都值得吗?
与其费力结交,不如让自己轻松一点。有些关系,浅尝辄止即可,不必过分用心。
尝试着梳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哪些来往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